咏时代之音 抒百姓之情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11
四川文艺创作迎来新高峰
川剧《卧虎令》
方言话剧《村官杨帮武》
豫剧《父亲》
大木偶剧《龙门传说》
张亚蓉/文 刘晋川/图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少数民族的文艺节目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凉山州歌舞团的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彝红》更是引人入胜。这部剧目从红军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入手,是一部波澜壮阔、感动人心的剧作。《彝红》上演之后大受好评,每场都座无虚席。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彝红》获得了优秀剧目二等奖,主演喻越越,演员硕果阿福也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2014年底,四川省第三届文华奖也圆满落幕,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优秀新剧目演出季”暨第三届四川文华奖评选共选出《彝红》、《卧虎令》、《父亲》等6部最佳剧目奖。第三届四川文华奖获奖的22台剧目还在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华美紫馨国际剧场、四川省川剧院进行了25场演出。
这两件文艺界的盛事,正是2014年四川文化创作“脱胎换骨”的缩影,展示着四川省文艺创作在2014年收获的累累硕果。
文艺创作扎根群众惠民乐民
“快看,又有戏看了!”如今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前,这样的对话经常会出现,而在每个演出之日,锦城艺术宫前人流滚滚,四面八方的群众都纷纷前来观看好戏。四川省文化系统推出的文化演出季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而这样成功的活动,得益于那些贴近人心的文艺创作。
2014年,四川省的文艺创作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扎根实际,立足群众,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感动人心、激扬正气的艺术作品,从编导演到剧目演出宣传推广,多维度地搭建四川艺术创作全面繁荣的平台。2014年,四川省戏剧编剧导演培训班、四川省第八届戏剧小品比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部分优秀剧目展演、西部剧节目推介会等活动催生出了豫剧《父亲》,话剧《文化站长》、《雪域忠魂》、《村官杨帮武》等一系列扎根群众、风格多样的艺术精品。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四川省文艺创作,以市场检验文艺创作成果,同时更好地履行文化惠民的原则,在一系列文化活动中,四川省文化厅采取了各项文化惠民的政策,用最低廉的票价,奉献出最精彩的节目,文艺演出前所未有地贴近了群众。在今年的优秀剧目演出季上,除了赠送部分惠民门票外,还实行低价分档次票价,并以最低20元、最高60元的票价进行惠民演出。本次参演的剧目涵盖了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戏曲、音乐会、歌舞、木偶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演出单位来自成都、自贡、宜宾、广元、南充、内江等地,让观众大饱眼福,获得了极好的反响。锦城艺术宫的演出大厅,几乎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不仅成都的观众能享受文化大餐,绵阳等地的观众也大饱眼福。在第三届川剧青年演员大赛上,来自绵阳、成都、遂宁等地以及四川省川剧院的11个代表队的65位演员进行了64个传统剧目的精彩演绎。本次比赛实行了开门办赛事的办法,普通民众在比赛期间均可到场观看。参赛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还到绵阳“戏窝子”天青苑剧场进行惠民演出,为市民免费表演经典剧目。在为期4天的赛事期间,绵阳的各个剧场热闹非凡,文化惠民不但惠及群众,更切实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壮大。
就地取材凸显巴蜀文化
巴蜀大地的风月山川蕴涵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四川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入其中,他们用现代的方式,挖掘富藏在巴蜀大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取其内核,为己所用,谋求新世纪文化艺术的大发展。
无论是取材于巴金小说《家》的三场民族歌剧《鸣凤》,取材于阿来同名小说的川剧《尘埃落定》,取材于彝海结盟的民族音乐剧《彝红》,抑或是藏族交响乐《叫我怎能不歌唱》,又或者是四川特色的金钱板说唱剧《车耀先》、曲艺情景剧《蜀都风华》,还有川北大木偶剧《龙门传说》等,都让人感受到巴蜀文化的神奇魅力。其中《村官杨帮武》和《雪域忠魂》两部剧有血有肉、生动实在,获得一致好评。
来自达州的大型话剧《村官杨帮武》今年5月才开始排练,该话剧以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华山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杨帮武为原型,生动演绎了四川省唯一入选央视“最美村官”候选人的杨帮武在身患6种疾病、切除左肾的情况下,依然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甘孜州合作的大型话剧《雪域忠魂》,是根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世祥生前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的主旋律话剧。全剧把毕世祥外出求学、回乡恋爱、成为公仆后为人民奔波的场景相互穿插,选取出口深山松茸、开发甘孜旅游资源及让穷苦孩子重回课堂等真实事迹,在舞台上重现了一名有血有肉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
“我们一定要把文艺创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不能像以前那样,眼光朝上,叫好不叫座,既不符合中央精神,也对文艺创作不利。”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
让市场检验文艺创作创新成果
长期以来,以巴蜀文化为核心的四川文艺创作,面临这样的尴尬:内行人看着乐呵,但一旦推出市场,走向外界,就有了一层隔膜。2014年,四川的文艺创作开始了大胆求变的行动,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四川省川剧院今年多次寻求“外线突破”,不但去全国其他省份进行巡演,而且还利用交流的机会,向越剧等发展良好的地方剧目取经,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一方面,四川省川剧院积极推动原有剧目的重新上演工作,重新上演了《白蛇传》、《绣襦记》等传统剧目,重新占领传统文化阵地市场。今年10月重新排练上演的经典川剧《白蛇传》原定演出两场,然而加演三场后仍然满足不了观众的观看需要,许多川剧票友打电话、发消息、在网站上留言,纷纷要求再次演出;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各种方式展示、营销自己,远赴浙江等地,巡回演出《卧虎令》、《巴山秀才》等精品剧目,赢得了更多的市场生存空间。
今年编排了《鸣凤》、《国乐丹青》两台剧目的四川交响乐团也同样实现了市场、惠民双目标。四川交响乐团自转企改制以来,对市场一再探索与尝试,今年7月底,四川交响乐团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到目前为止,惠民卡办理已经超过2000人次。演出票价也十分亲民,基本每场40元至100元,持有惠民卡的会员还能享受折扣优惠。一张文化惠民卡,不仅可以听交响乐,还可以看歌剧、舞剧。四川交响乐团的定期演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民的必备“文化佳肴”,每次演出都有大批粉丝定时前往观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在市场和艺术之间生存的道路。
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四川文艺创作不但没有失去对艺术的追求,反而将从市场得来的经验与价值反哺给了创作和惠民工作,市场和文艺创作良性互动,奏响和谐的旋律。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