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做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动派”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11
《“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集萃》一书
《“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纪录》光碟
越剧与提线木偶组合《梁祝》
焦 雯11月6日晚,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分外热闹,数十盏蓝绿色射灯照亮了村中的水塘,粼粼波光与水边雪白的屋墙、房前火红的灯影和远处黢黑的群山一道,生成了一个水天一色、美不胜收的天然布景,令本不大的舞台瞬间有了种延伸感和空灵感。
从午后起,村民们就开始扶老携幼地端坐在观众席上,唯恐错过了这场好戏的开锣。当晚,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暨展演晚会在这里举行。
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好戏:3个剧种同演《梁祝》,7种乱弹逐一登场,既有耄耋老者粉墨登台,也有小刀马旦顶盔贯甲、惊艳亮相。来自浙江各地30多个专业剧团和业余班社的300多位演员,共同演绎了一台精彩绝伦的传统戏剧展演晚会,听高腔、看绝技、怀家国、追梦想等6个精心设计的篇章,精到而完整地呈现出传统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之语,果然名不虚传。
一边热闹开演,另一边在首发《“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集萃》一书和《“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纪录》光碟。当建德市的少先队员和社区群众接过赠书和赠碟时,响起热烈掌声。《“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集萃》是一本普及读物,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在《序》中指出:这本书定位为“学术精神、通俗写法”,体现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可读性。而采用高清视频拍摄的《“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纪录》DVD光碟,每个传统戏剧项目自成一集,有10个篇章56集,总时长280分钟,一集集生动的解读和唯美的镜头,陶醉了现场所有观众。
最令人感怀的一刻,是在晚会的尾声,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等领导,上台为10个传统戏剧特色村授牌。村长们抱着亮闪闪的铜牌,神情庄严而凝重:这铜牌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交付和嘱托。
自今年6月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内,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先后5次指示,要加强对传统戏剧的保护。现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又将无形的嘱托化为有形,直接交付全省首批22个传统戏剧之乡,其中包括传统戏剧特色市2个、特色县(区)5个、特色镇(街道)5个、特色村10个。
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这一次,提出“地方剧种一个都不能少”,并将保护重任直接落实到市、县、镇、村,浙江再度在全国作出表率。
全
56个传统戏剧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全国闻名的戏剧大省,浙江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戏剧资源,全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剧项目有5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24项。
尽管各级部门多年来为这些地方戏剧的保护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多年来传统遗落的情形积重难返,仍有相当一部分戏剧项目濒危情况严重。据相关部门调研,浙江56个传统戏剧项目中,成建制登台表演的仅剩14个剧种,而濒危的珍稀剧种约有11个。
与大部分地区扶持重点特色地方剧种、剧团的思路不同,浙江敢于从实际出发、直面困难,将保护传统戏剧的首要重点放在了濒危剧种上。他们拟订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方案(2013-2015)》,并于2013年7月举行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暨新生代企业家志愿非遗保护启动仪式。“行动”对列入非遗名录的濒危剧种,落实责任,一剧一策,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力图使濒危剧种全面恢复和活跃,焕发生机活力。
由宗馥莉等年轻企业家为代表的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建立了非遗保护基金,3年共捐资360万元,用于扶持濒危剧种。
2014年1月,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活动启动。传统戏剧展演、演出订戏会、万场大戏送乡亲等活动精彩纷呈,贯穿全年,成为传承保护传统戏剧的重要载体。
“木偶情缘”“皮影戏说”“乱弹正传”“高腔遏云”等传统戏剧十大专场演出,先后在嘉兴、台州、绍兴、衢州、金华、杭州轮番上演。十大专场和授牌仪式上的经典曲目展演囊括了浙江56个传统戏剧项目。
可贵的是,浙江的传统戏剧保护除了剧种上的全盘复兴,更有保护体系上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以及保护制度上传承、演出、创作、研究、推广、融合六大举措,使得传统戏剧得到全面妥善的保护。
实
落地保护 条条举措见实效
实,是浙江传统戏剧保护的又一大特点。
早在2011年,浙江就开展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即每个项目都要有“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2013年,这一举措拓展至省级项目,许多传统戏剧项目在此期间获益匪浅。
此次,浙江文化系统又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浙江省委第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积极发掘、发展浙江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戏剧文化资源,在全省命名了一批具有地域特性、戏剧特色、个性特点、时代特征的传统戏剧之乡,以确保全省56个剧种(项目)一个都不能少,推动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
《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要根据当地传统戏剧项目的实际,注重项目的落地保护,注重保护实效,大力促进地方戏在地方发展,营造传统戏剧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土壤。
落地保护,也是“浙江行动”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新的思考——让传统戏剧复归乡间和其生存的天然土壤,而非生于乡土,死于“庙堂”。
在浙江有关传统戏剧保护的文件上,少见空话、套话、官话,少有板起面孔的条条框框,却处处可见从细微处着眼、便于基层操作的具体措施。
例如即将出台的《浙江省地方戏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投入,修缮和建设一批地方村落与城市古(仿古)戏台、书场,建设一批地方戏剧展示馆(厅、室),配套一批地方戏剧排练场所,完善一批农村文化礼堂中的戏剧活动室等。
此外,对传统戏剧之乡在经费、创作、宣传、普及等方面的倾斜,也让传统戏曲保护不再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
活
活态传承 动态管理焕生机
在了解浙江传统戏剧保护举措的过程中,两个词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活态”,一个是“动态”。
“地方戏剧活态传承措施”,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六大举措之一。同样,这里的“活态”也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
例如唱好“五场戏”:即戏剧票友专场,中、小学生专场,大学生(留学生)专场,青年演员专场,濒危剧种传统剧目专场。
培育“五个百”:在全省形成100个“戏剧广场”(戏剧角);公布100所戏剧传承学校(大、中、小学);培育100个濒危剧种民间剧团(剧社);重点培养100名濒危剧种青年传承人;重点支持恢复和排演100部传统剧目。
此外,还有开展“千名弟子共传承”,组织“万场大戏送乡亲”等。
看到这样大规模的“活态传承”,不禁慨叹浙江文化人的勇气,为了保护传统戏剧,他们敢于自我挑战、自我施压。
尽管传统戏剧在许多地方的寥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浙江民间,戏剧的发展势头依然看好:温州民间的戏剧市场,每年交易的戏金达一个亿;浙江温岭,不少常年活跃在一线送戏下乡的并非专业院团,而是义务演出的业余班社,其中又以青壮年为主,律师、老师、私企白领屡见不鲜;在戏迷争霸赛的舞台上,不仅能看到70多岁仍中气十足的老戏骨,也能见到总角之年稚气未脱的小戏痴。
浙江文化人相信,传统戏剧的归宿,绝不会是博物馆,传统戏剧的终点,更不会是数码相机和数据光盘。
对传统戏剧之乡加强动态管理,也是一个颇有新意、颇具实效的做法。《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中规定,各地文化行政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应当对传统戏剧之乡的常态运行、常年活动情况,加强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管理;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传统戏剧之乡的示范性、导向性、推动性和持续作用。
这意味着,传统戏剧之乡的铭牌是一面“流动红旗”,而非终身荣誉。一方面,上级部门可以对日常的传承保护情形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进行业务指导;另一方面,保护传承工作不力的地方,将被剥夺这个荣誉称号,并失去背后的一系列扶持。这也将充分撬动地方保护传统戏剧的积极性,使保护变为当地政府的主动和长期行为。
新
古老遗韵 时代新风共呼应
具体到传统戏剧保护,笔者认为,创作理念创新、保护载体创新、推广普及创新,是他们的三大开拓。
在传统文化戏剧之乡的创建中,浙江文化厅提出“大力挖掘传统戏剧文化资源,恢复一批经典戏剧剧目,推出一批优秀保留剧目,打造一批原创戏剧精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传统戏剧与时代精神相呼应,使传统戏剧之乡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夯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阵地”。此谓创作理念上的创新。
此次授牌晚会上,不仅仅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唱段,更有以风情小戏唱响的中国梦想、依法治国、两美浙江等等,曲调还是熟习的乡音,内容却令人耳目一新,原来古老的戏曲也可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突破古与今之间的藩篱,打破传统与时代相融合的瓶颈,浙江已做出了榜样。
一直以来,传统戏剧保护难以开展的重要症结便在于保护载体的问题。社会形态的改变,给了人们更多五光十色的选择,新时代的传统戏剧,谁来演?在哪儿演?有谁来看?在许多地方,这几乎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连环套。
“保护载体创新”,是“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的一个提法。他们将建立传统戏剧传承基地、教学传承基地(学校)、传习所基础上的保护载体,扩展至各个层面的保护传承志愿组织;包括专业剧团、业余班社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地方戏剧传承组织;同时也鼓励在老年协会、青少年学生等各个群体中开展地方戏剧传承活动。
这也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如今,缙云县4万多名中小学生“人人能唱婺剧,人人能演婺剧”,此次授牌展演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就是由来自缙云的十几位“蓓蕾花旦”表演的。显然,一个孩子的背后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关注。从一个单位到一个群体,甚至到整个社会,这样的载体创新,有望让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效果放大千万倍。
在传统戏剧的推广普及方面,浙江也是走在前列。依然以授牌晚会为例,无论是巧妙“借景”的舞美设计,还是以VCR精炼串场、每个节目不超3分钟的导演手法,或是不断移位的摇臂摄影机,头顶飞来飞去的航拍飞行器,都令人觉得出乎意料。很难想象,一台传统戏剧晚会,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演绎和呈现。
在地方戏剧普及传播中,浙江不仅应用了常见的影视、图书等方式,还不断完善网络互动平台。未来他们拟完善充实浙江非遗网“浙江非遗大戏台”视频剧目平台,使网民可点播的剧种全覆盖,剧目达300部以上。同时,还拟建设传统戏剧、曲艺资源网上智能配送系统。通过网上点戏的方式,搭建社会公众网上点戏平台。
此外,浙江敏锐地关注到了地方戏剧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地方戏剧保护必须融合社会发展,才能激发其蓬勃生机。当前,地方戏剧的保护发展要融合‘两美浙江’建设、融合城镇化进程、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如是规划。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浙江将不仅仅是戏剧资源大省,更将成为戏剧传承保护强省。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