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丰收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16
记2014年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冬季戏剧展
2014年,成都本土话剧《活在阳光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由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出品的蜀韵杂技剧场《平凡与梦想》。
薛继业 文 兵12月4日晚上,成都东郊记忆八点空间剧场里座无虚席。由李伯男戏剧工作室出品的话剧《经济适用男》正在这里上演。男女主人公平易近人的表演和轻松俏皮的语言,不时赢得满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据了解,本次话剧《经济适用男》将在成都连续演出15场,这台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演出场次近千场的优秀话剧能暂时“扎根”成都,这一切都要得益于2014年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冬季戏剧展。本次冬季戏剧展从2014年11月起持续到2015年1月中旬,这是成都首次由市属文艺院团策划、组织、承办的此类大型戏剧文化展播活动。预计将会有79场精彩大戏轮番上演。
加强艺术创作
用行动践行改制院团的社会责任
2014年对于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硕果累累的一年。继话剧《活在阳光下》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海鸥和别的鸟》应邀走进国家大剧院后,年底又推出2014年成都冬季戏剧展这一重磅惠民大手笔。
据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介绍,本次戏剧展覆盖成都市区多个剧场,以及部分区(市)县。演出内容除了原创话剧《活在阳光下》、《春天来了》之外,还大量引入国内优秀节目如话剧《经济适用男》、新派京剧《曹七巧》、话剧《又见老爸》等。在剧目种类上也涵盖了话剧、新创蜀韵杂技剧、综艺节目等多种类别。
对于举办这次冬季戏剧展,“这是用行动在践行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唐静连连感叹。“改制院团如何发挥其最重大的社会效益?如何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艺术创作,激发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力?这应该是当前改制院团的核心工作和首要工作。”唐静说,不仅如此,举办冬季展演活动对剧院内部也是一次真正践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的实践。“通过开展惠民展演活动,能充分改变员工在院团改制后一切盯着经济效益的错误观点。”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自2012年6月完成转企改制后,通过重组资源,正释放着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管理院团到经营院团,从管理资产转变为经营资产。”在转企改制方面,唐静的思路很清晰,出招也很“特别”:打破按照传统歌舞、杂技等艺术门类划分部门或工种的方式,成立艺术生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演出运营公司等系列子公司。据唐静介绍,艺术生产公司主要职责是歌舞、杂技、话剧专业队伍的管理;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同时负责编制资本运营计划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演出运营公司则负责市场调研、营运、拓展以及执行中的协调。“艺术生产公司管人,资产管理公司负责资产,演出运营公司负责项目,各自独立又相互协作。”唐静说。
经过一年时间“苦练内功”,如今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12年改制成功、2013年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今年初,我们就定下加强艺术创作的目标。”据唐静介绍,仅2014年,公司就创作生产了话剧《活在阳光下》、《海鸥与别的鸟》、杂技剧《平凡与梦想》等6台大型剧目。其中话剧《活在阳光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今年公司创排了大量宣扬社会能量、体现廉洁成都的优秀剧目。其中《阳光下同行》已经在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市)县连续演出40多场。
推出惠民票价
培养百姓文化消费习惯
“在成都能欣赏到这么优秀的话剧,价格还这么便宜,真的没想到!”欣赏完李伯男导演的都市话剧《经济适用男》后,王女士连连感慨。
据了解,在成都冬季戏剧展演期间,除了参加展演的79台经典剧目,加上其他常规演出剧目,这段时间成都艺术剧院将会为成都百姓奉上各种剧目演出将达170多场。
当问及这次冬季戏剧展的收益,唐静显得很淡定。“转制企业只有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后才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据了解,本次戏剧展演所有剧目票价都很惠民,有些甚至还为观众提供了大量免费赠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并没太大盈利,但是惠民票价推出,却为我们培养了更多的观众群体,同时还培养了成都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唐静说,“培养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应当是所有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的关键任务。通过剧目整体营销,让演出、创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利用这一有效手段,通过长期剧目展演,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了解艺术,既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培养百姓的文化消费习惯。这对我们文化企业以后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嘛!” 唐静坦言。
按唐静的理解,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破传统,而是回归事物本来的规律。过去的院团排戏主要以获奖或者为参加某个活动而排演,演给一部分人看后就收场,这违背艺术创作规律,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造成很大的浪费。“排好一个戏就要演好一个戏,排好一个戏就要争取让群众喜欢一个戏,排一个戏就要多演戏。”唐静说,只有用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来经营剧目创作生产,演每场戏都要核算成本、拓展市场、推广演出、争取效益。
此外,在本次冬季展演的剧目种类安排上,唐静也是煞费苦心。从剧目安排表上,我们不难看出,既有“本地造”话剧《活在阳光下》等,又有“舶来品”话剧《经济适用男》等。“正好利用剧目展演,通过剧目引入既能让我们学习优秀剧目创作经验和先进营销手段,又能丰富本地艺术市场。”唐静说。
事业产业双丰收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据唐静介绍,截至目前,2014年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各场剧目演出已达600多场次。“通过剧目创作,公司员工的凝聚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唐静告诉记者,剧目生产调动了公司所有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而导演责任制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和收益都进行了合理规划和分配。“此外剧目生产也打造团队的品牌价值,让每一位员工都能产生自豪感和归宿感。惠民演出季的推出使员工既能得到艺术成就感又能实现社会荣誉感。”
在唐静看来,文化企业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文化事业同样也需要运用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内在却始终存在一种双赢互助的模式。“用文化事业撬动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产业服务于文化事业兴起。从我们举办戏剧展就不难看出,表面上看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却在用文化事业撬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戏剧惠民演出形成固定品牌后,市场效益自然也就产生,文化产业自然发展。而在这种惠民票价服务百姓的过程中,企业服务文化事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更加明显体现和展示。”唐静如是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唐静的目标也很明确。“2015年将着力探索剧种全新管理模式,在艺术作品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他告诉记者,2015年剧院将利用旗下话剧团大力创造体现“真善美”精神,反映当代成都现实生活的小话剧。在歌舞方面,将探索逐步向服务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转移,从以前单纯歌舞惠民表演发展到文化服务和文化辅导全方位、多体系服务。在杂技方面,将继续坚定落实“成都杂技走基层”的基础上,要争取成都杂技走出国内,走向国际市场。此外,2015年还计划打造一台能代表成都地方特色的旅游杂技剧目。
(图片由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