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百老汇”:武汉文化的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19   

《海底捞月》剧照
 
《信不信由你》剧照
 
《恭喜发财》剧照

    蔡  萌   苏丹丹
    12月12日至14日,连续三晚,湖北武汉剧院笑声不断。这是由武汉剧院和“铁人团队”、《武汉晚报》三家联手打造的“汉派百老汇”第三季——《恭喜发财》在武汉首轮演出的现场,独具“汉味”特色的喜剧语言、搞笑的情节,再加上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让剧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欢乐海洋”,笑声、掌声从开场持续到谢幕。
    首轮演出过后,不少武汉观众均表示,自己是汉派喜剧的常客,年底来看“汉派百老汇”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据悉,接下来,《恭喜发财》还将连演30场,拉开“汉派百老汇”圣诞档、元旦新年档的演出。
    “汉派百老汇”是什么?为何能产生这么好的“笑”果和社会影响?
    当梦想照进现实
    ——“汉派百老汇”诞生记
    “当你走进武汉剧院,它像花园一样美丽,小桥流水,满园芬芳。上午,你可以在这里品一杯咖啡,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中午,惬意地享受一份美食;下午,看一场电影;华灯初上之时,便可看一出武汉人自己的汉派喜剧。”这是武汉剧院总经理王斌最初的设想,也是武汉剧院今天的真实写照。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成于1959年的武汉剧院曾接待过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观看演出,今天,这里仍完好地保留着上世纪中叶的古朴风貌,庭院式的建筑风格使其别具一格。走进院内,大片挺直的树木和精心修葺的小桥流水让观众仿若走进一个城市花园里。依托于此,“汉派百老汇”、复合型剧院的概念悄然而生。
    “我有三个梦想:一是让武汉人不出国门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百老汇演出;二是打造中文版百老汇;三是将‘汉派百老汇’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作为“汉派百老汇”的创立者和推手,王斌说这一概念最初的形成,源于一个戏剧人对于剧院的情感和梦想。
    2005年,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用美国风投资金的2000万美金到中国演出百老汇剧目,武汉市演出公司立刻派代表赶往美国,经过长时间的恳谈,倪德伦公司终于答应来武汉演出。2007年11月3日,武汉剧院终于引进了武汉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剧《42街》,这部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音乐剧让武汉观众大呼过瘾,甚至有观众说这是2007年武汉最好看的演出,此后,《阿依达》、《猫》也如期来汉。然而,在美国运营非常成功的百老汇产业模式,到中国后却水土不服,而且,由于语言障碍,原汁原味的百老汇剧目并不能带给观众100%的欢乐。
    2011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韩国CJE&G联合投资5000万元打造百老汇中文版,当年推出《妈妈咪呀!》中文版首轮演出就到武汉演出一周。第二年,《猫》中文版一问世,第一时间来到武汉演出一周。2013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第二轮巡演拉开,主演汪金媛、邱玲、余涛均是湖北人,把百老汇带回家乡是他们的梦想,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并没有就此顺畅——演出一周的成本要300多万元,《妈妈咪呀!》中文版第二轮来武汉虽然遭到了现实挫折,但是为了实现汪金媛、邱玲、余涛回家乡演出的梦想,也是为了实现王斌的百老汇梦想,在武汉还是又坚持演出了一周。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斌开始思考:能不能做自己的百老汇。
    武汉演出界有个共识:武汉人爱看喜剧。基于这样的文化消费特点,充满汉派文化和生活气息的、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汉派百老汇喜剧成为盘活武汉演出市场的切入点。2012年12月下旬,武汉剧院联合武汉说唱团创排了喜剧《海底捞月》。短短6个月,演出90余场,票房收入1500余万元。《海底捞月》成为舞台剧中的“泰囧”。由此开始,“汉派百老汇”打响了第一炮。
    从2012年第一季《海底捞月》,到2013年第二季《信不信由你》,再到2014年的《恭喜发财》,浓郁的地域性加国际化的包装成功地将汉派喜剧推向市场、深入人心。“汉派百老汇,快乐每一天”——这是王斌打出的一个既朴素又有感召力的口号。在他的构想和规划中,不是一年一部贺岁剧,而是一年三部剧——新年、“五一”“十一”各一部。以“汉派百老汇”为支撑,通过小投入、大产出的模式,构筑一个贯通全年的“汉派百老汇”演出季,为武汉乃至于湖北演出院团剧目生产搭建一个全天候、低成本的演出平台,构筑一条全新的演出产业链。
    一花引来百花开
    ——催生武汉演出市场新格局
    从酝酿到变成现实,“汉派百老汇”的诞生经历了近十年的时光。特别是近三年来,武汉演出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拥有十多家剧场,以“江滩大舞台”为代表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也日益红火,为“汉派百老汇”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去年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全国的演艺市场在“阵痛”中转型。就在整个演艺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武汉反而呈现出新的景象——具有本土特色的“汉派百老汇”成为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武汉,多年来演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还是汉派喜剧。美国人爱看百老汇,武汉人爱看汉派喜剧,所以通过打造系列汉派喜剧,就是希望观众走进剧场,为此,围绕喜剧和正能量两个关键词,我们深入湖北各地,走街串巷,考察老百姓的生活,挖掘巷子里的俚语,从生活中寻找包袱、笑点。”从《信不信由你》到《恭喜发财》,谈及汉派喜剧的创作,“铁人团队”创建人、导演李铁说。
    第二季“汉派百老汇”《信不信由你》凭借每场70%以上的上座率以及超搞笑的包袱、段子被网友封为新一代“降压神剧”,被媒体评为2014年演出市场最火爆的演出之一,同时该剧传递出的正能量也为其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首演后,《信不信由你》一炮而红,剧中每三句话,就有两次爆笑,开始时还捂着嘴巴笑,接着笑得眼泪都飙出来了,后来笑得喘不过气了。同时,我们又在传递正能量。吵架的夫妻看了《信不信由你》再也不闹腾了,离婚的夫妻看了《信不信由你》悔不当初想复婚了,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看了这部戏再也不恐婚了。正因如此,《信不信由你》还走进了湖北少管所进行了公益演出。”在王斌看来,汉派喜剧元素加正能量,正是“汉派百老汇”能够走红的秘诀。
    一花引来百花开,三季连演下来,“汉派百老汇”不仅为武汉剧院积累下人气,也活跃了武汉演出市场,为武汉演出市场打开了新格局。在《海底捞月》、《信不信由你》收获成功后,武汉当地不少演出团队纷纷涉足汉派贺岁喜剧,尤其是今年,除《恭喜发财》外,还有《飞来横财》、《疯狂的木头》、《鬼子进了城》等多部汉派喜剧聚集武汉贺岁档。面对竞争,武汉演出界人士普遍认为,这能促进大家提升演出质量。“良性竞争绝对是好事!竞争促进大家都花心思创作,戏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观众选择的剧目就会更多。”李铁说。“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汉派喜剧市场的演出剧目增加了一倍,但仍有60%的观众选择了‘汉派百老汇’,第三季《恭喜发财》首演3场,开票即售罄。粗略估计,全市看过‘汉派百老汇’的观众人次接近5万。”竞争也让王斌认识到,“汉派百老汇”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细化、把市场做到极致。
    “汉派百老汇”搭上了百年经典品牌百老汇的顺风车,以汉派喜剧这种武汉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剧目类型起航,打造复合型剧院,给观众带来超值享受和增值服务,推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汉派百老汇”作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新名片,肩负着传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任。王斌说:“‘汉派百老汇’除了百老汇的业态,还在于汉派,汉派传统文化的魅力本身是巨大的,它需要的只是一个爆发的平台。”对此,王斌心中还有一个梦想,“‘汉派百老汇’不仅仅是汉派喜剧,将来还有汉剧、楚剧、杂技等以汉派文化为依托的剧目。我们希望打造‘汉派百老汇’青春版汉剧,将中国戏曲文化元素融入戏中,用高科技全息3D声光电打造一台——国际的、时尚的、好看的、好玩的‘汉派百老汇’。这些汉派文化精品将不仅仅只是在武汉生长,它还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将‘汉派百老汇’推广到世界!”
    三位一体
    ——开创剧团、剧院、媒体“3.0”合作模式
    从《海底捞月》到《恭喜发财》,“汉派百老汇”只用了三季就打出了名号,从火爆的市场行情便可见武汉百姓对它的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它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剧团、剧院(演出公司)、媒体“3.0”合作模式。
    所谓“3.0”合作模式,就是剧团零演出费、剧院零场租、媒体零宣传费,在剧目运作过程中,剧团、剧院和媒体作为演出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3个环节,共同投入、共同承担、共享利润。据介绍,这一模式的提出借鉴了电影产业的“双零”分成模式(电影拷贝无偿提供,电影院免费上映,最后片方和影院按比例分成),目的是为了让剧院、剧团、媒体三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恭喜发财》的演出团队——武汉“铁人团队”只需要做好创作和演出这一环节,营销宣传和剧场联系则有武汉晚报社、武汉剧院具体负责,在演出期间,《武汉晚报》每天都留出半个版面进行专门报道,武汉剧院零场租费提供演出场地,保障剧团的演出顺利进行。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创作方和宣传方便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从票房收益、社会效益双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作为合作方之一,《武汉晚报》总编辑范洪涛表示,这一模式让媒体从原来被动的新闻宣传变成了主动参与,成了文化产品的一个生产要素,这也可以看做是媒体转型的一种尝试。在范洪涛看来,“3.0”合作模式的成功有两个前提:首先,武汉是一个有戏剧传统的城市,这里有一批能力出众的喜剧创作者和演员,曾登上过央视春晚的舞台,在全国小品大赛中拿过好名次,他们深受武汉百姓的喜爱,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合作三方武汉剧院、武汉晚报社、武汉铁人团队在武汉都很有影响力,并且三家相互信任,才达成今天的合作关系。
    如今,“3.0”合作模式的优势正在凸显出来,三方合作机制也日益成熟。王斌对“汉派百老汇”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汉派喜剧是武汉演出市场的一块敲门砖,武汉毕竟不是北京、上海,演出市场需要时间去培育。”王斌说,配合着“3.0”模式,“汉派百老汇”还有一些其他的推广方式。比如,结合武汉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推出最低60元、最高380元的亲民票价;为了让观众的观剧体验更加难忘,除了剧院里配套开设了百老汇咖啡吧(VIP客户送套餐、红酒)之外,今年还送每位观众一个“汉派百老汇”福袋,内有“平安果”(苹果)、红包(演出代金券)、“福”字,寓意把“福”带回家,让观众感受增值服务。
    当然,“3.0”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演出运营推广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虽然,目前演出市场并不景气,但是,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王斌说。
    武汉文化新常态
    ——迎来文化发展的“高铁时代”
    在“汉派百老汇”给当地百姓带来欢乐的同时,令人瞩目的武汉万达“汉秀”也将于12月20日正式演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演出相互呼应,一时间,武汉成了众人关注的中心。一个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汉派喜剧,一个是融合了高科技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舞台秀,两者均可以在各自领域称作“标杆”,而这两者又都在武汉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生发出来,让人看到了未来武汉之于全国演出市场的地位,也让人看到了武汉文化发展的速度——进入“高铁时代”。
    今年武汉市文化体育工作会议曾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底,演艺娱乐业方面,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500余家,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实现票房收入3500万元,位列全国剧院票房前三甲;新闻出版业方面,共有公开出版报刊47种、出版物零售单位1090家、印刷企业939家,全行业总收入达到130亿元;电影产业方面,现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9个,电影院线12家,武汉天河院线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动漫产业方面,共完成影视动画制作25部,系列漫画期刊《知音漫客》出版发行超过1亿册,销售收入近10亿元,居全国第一,全市动漫行业实现总产值约50亿元;产业园区方面,已建成并运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1家,累计投资额53.6亿元,积聚企业1631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76家。这些数据所体现的是武汉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实早在2012年,武汉市就提出要用5年时间建设“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强市。“流连武汉三大中心书城,博览群书;在汉秀剧场欣赏顶尖水平的‘中国风’舞台秀;拿着IPad在家门口自助下载图书;到曲艺剧场给‘岔巴子’和‘嘎巴子’捧场;在大银幕上,看到湖北人自己创作的动画……”这是当地媒体畅想的2016年武汉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从现在来看,这一切并不遥远。
    对于武汉文化未来的发展,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陈邂馨表示,围绕“武昌+长江,打通战略通道;文创+设计,彰显示范特色;文脉+水脉,构筑空间布局”的创建思路,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为核心,积极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努力实现武汉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奋斗目标的提出,武汉正在迎来文化发展的新常态。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