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个难忘的戏剧之夜,21日晚终于到了谢幕的时刻。北展剧场,伴随着音乐剧《音乐之声》脍炙人口的旋律,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在京落下帷幕。同时,戏剧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和波兰方面共同宣布,第七届戏剧奥林匹克将于2016年在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最主要的活动地、波兰第四大城市弗罗茨瓦夫市举行。
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戏剧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为执行单位。自11月1日开幕以来,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位艺术家,在北京17个剧场共演出了46部作品,演出场次达到110余场,观众数超过11万人次。一些国外大师名团的作品,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活动期间举行的两场高水准学术研讨会、7场大师班(工作坊)活动以及近30场演后谈,真正体现了戏剧奥林匹克作为艺术交流平台的开放与包容。
这样一次戏剧盛会,给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外戏剧人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带给中国同行很多启发。
如今国内戏剧市场多盛行搞笑话剧,但此次戏剧奥林匹克的笑声却并不多,许多作品或轻盈、或厚重,却总是能直抵人心。戏剧奥林匹克国际委员会主席特尔佐布罗夫斯基在高峰论坛上所说的一番话,便带给中国戏剧人振聋发聩的感觉:“演员不可以污染观众的灵魂,而应该给予它高贵和优雅的东西。如果他不能以充满诗意的方式说话,不能表现高雅、激励和鼓舞,最好保持沉默。”
此次戏剧节上另一个引发人们思考的现象,是许多演员都是赤脚上阵演出。他们的表演也非常质朴,没有过多藻饰,但艺术感染力却丝毫不打折扣。至于国内戏剧舞台盛行的华丽布景、LED大屏幕等设备,在本届戏剧奥林匹克的参展剧目中却很少见到。
对此,特尔佐布罗夫斯基和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曾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会在舞台上尽可能减少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让观众更为关注戏剧本体。这一点也给国内许多戏剧创作者带来启发。导演郭小男对此深有感触:“少就是多,真正的好戏体现在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上,全靠舞美堆砌的戏,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就会黯然失色。”
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戏剧奥林匹克带来的经验、启发,将对今后北京的文化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北京市文化局将继续采取包括扶持舞台艺术创作、搭建优秀剧目推介平台、建立剧目排练中心、扶持剧院运营、加大低票价惠民力度等多项措施,推进戏剧艺术和城市生活的更好融合。
昨晚的闭幕式结束之后,此次盛会的热度还将持续一周时间。接下来,同样作为本届戏剧奥林匹克展演剧目的《永乐》《冰山上的来客》《大河之舞》等作品,将陆续与大家见面。
戏迷看《群魔》 散场忙“补课”
作为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中最具分量的作品之一,来自俄罗斯的戏剧作品《群魔》于上周末在京演出。这部改编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以独特的舞台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没有看过原著的戏迷,则在散场之后迫不及待地表示要补上这一文学课。
《群魔》是俄罗斯戏剧大师留比莫夫的遗作。大师原本打算亲自带着这部作品来京演出,但他却于两个多月前离开人世,令人唏嘘不已。此次演出开始前,舞台上方打出了一行字幕:“仅以此剧纪念伟大的俄罗斯戏剧大师尤里·彼得洛维奇·留比莫夫”,让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观众共同缅怀这位大师。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群魔》,让中国观众得以见识这位大师的艺术风采。执导该剧时,留比莫夫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他仍有着极强的创新意识。这出戏的舞台非常简约,又非常富有表现力。舞台背景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克劳德·洛兰的画作《埃西斯与加拉提亚》,舞台中心是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钢琴的演奏贯穿全剧始终,似乎它才是整部戏的主角。无论有没有戏份,演员都坐在舞台后方,有戏时来到前方演出,结束后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在留比莫夫去世后接过导筒的尤里导演说,简约的舞台设计是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戏剧本身,“钢琴放在中央,演员坐在台上,是为了营造一种音乐会现场的感觉,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剧中的情境。”
演出结束后,观众分为两派。熟悉陀思妥耶夫原著的观众,感叹留比莫夫的举重若轻,将一部厚重的史诗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又与当下社会彼此呼应;不了解原著的观众,虽然因为剧中跳跃式的叙述,看得有点混乱,却仍为其深深震撼。不少观众表示,自己回家后要去找来原著“补课”。
阅读经典,这也正是《群魔》主创对观众提出的建议。尤里说,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这部戏的确很难懂,但是看过戏回头去看看原著,再想想戏,就能领略到其中深厚的韵味。
看戏前预习,看戏后补课,本届戏剧奥林匹克的不少参演剧目都让观众有了老老实实做功课的念头,毕竟只有做了充足的准备,在看戏时才能有所收获。对此,不少观众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观众赵先生就说,其实国内的戏剧作品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底蕴,“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衰减’,让戏剧演出的性价比更高。”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