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常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05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文化产业与市场观察”
崔成泉
综观2014年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有这样两个视角不能忽视:一个是“反四风”。在此背景下,整个演出市场呈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低迷甚至是萧条,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得到2014年演出产业的相关数据,但民营演出商的长吁短叹和舞台演出制作公司倒闭60%以上的实情,已经使得演出市场萧条成为业内人士共识。在艺术品市场,且不说画廊市场的持续低迷,即便从上亿元鸡缸杯炒作的“阳谋”到拍卖市场的调整来看,整个市场的复苏还需要2至3年时间。对此,业内人士的分析进一步表明,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未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开年之初,人民日报一篇《领导干部不要到艺术家的盘子里抢肉吃》的评论,以朴实的大白话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告诫寻租的权力要远离文化市场。
第二个视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众所周知,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从来都和经济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文化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领域的“感冒”从来都会引起文化经济领域的“喷嚏”,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滑坡,眼下文化市场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现象是在整个国家战略主动调整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可控的。快速增长多年的文化产业也需要“歇一歇”,比如说,2014年电影市场票房虽然近300亿元,电影银幕达到2.36万块,但缺乏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分析,亮丽的数字有何意义?
上述例子和分析,并不是要唱衰文化产业,恰恰相反,2014年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的新常态或新常态的端倪,这表明2014年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正处在质变的前夜。诚然,将文学表达词语“前夜”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显得有点神经质,但它为我们描述2015年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发生的嬗变提供了一种思辨的空间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被媒体称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标杆性的年份——十八大以来政策红利正在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包括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和演变逻辑。这种轨道和逻辑简言之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再是一种文本修辞而会有新的突破;文化产品的生产不再唯资本马首是瞻而更符合艺术生产的规律;文化产业发展更符合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要求;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会有更多的实绩等。
这既是我们对2015的期许和向往,也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对2015的展望与凝视。
适应新常态:
找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一种血脉相依的关系,但从其发生、发展的机理来看,因文化本体价值规律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又有某种程度的延后性。因此,从时间角度看,2015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第二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
为此,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是,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在15%以上,2013年占GDP比重已达3.77%。如此快速增长,固然有中国文化产业起点低、基数小的原因,特别是在诸多利好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一个爆发期。至于2015年或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仍可乐观地认为,文化产业总体增长完全可能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率,特别是2014年,无论是在中央和国务院层面还是部委层面,文化产业政策均密集出台,这都为2015年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发展的速度不会一直在高位上运行,因为中国经济整体活力难以提供基本面的支撑。
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近些年来,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空心化、主题公园亏损倒闭等问题不绝于报端,特别是以文化产业之名行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给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带来的隐性破坏等,均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肾虚”的病灶,值得警惕。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文化产业如何找寻和明确其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显然是个关键。因此,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转型升级,提高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文化产业自身
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创造有效需求、引导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宏大叙事:诸多国家重大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提供了背景支撑
从新型城镇化战略到“一路一带”,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一系列影响中国经济布局的国家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背景。
十八大以来,本着对内和对外双向开放的战略,党中央提出和强化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包括新型城镇化战略、“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不仅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2015年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了想象和实践的空间以及新的重要支点,对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文化企业要有充分体认和感悟。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东起长三角地区、西至云贵高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11个省(市),包括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也连接着中国十分贫困的地区。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分割,实现“产业接起来、要素流起来、市场通起来”,不只是经济领域也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重申和强调这样的观点: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广阔国土空间的国家,应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硬性约束,从而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聚集程度的不同,结合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一系列国家战略,建立起符合我国东、中、西差序化发展现实的层级化文化产业布局。这将是2015年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只有在空间布局清晰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的3.0版的生成与发展才能找到更清晰的定位,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网络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因此,借力文化与科技融合以及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也是文化产业能否在2015年进入新常态的关键。
与此同时,“一路一带”作为中国大外交战略的新支点,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载体,同样需要我们深入体认和思考。“一路一带”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用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话说,两大倡议是要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西开放为契机,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各国一道,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两只强劲的翅膀。
承前启后: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需要新常态
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这不仅为完成“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任务赋予了新内涵,也为“十二五”规划的总结提出了新要求。
有意味的是,在2014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揭晓。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域首次举办的专业性评奖,以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400多篇论文为评选对象,依据政策推动程度、产业发展指导程度、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选题难易程度五个指标,在初选82篇论文基础上评选出20篇获奖论文。通过这次评选,我们发现,这些获奖论文以及没有获奖的论文见证了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
由此,我们认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不管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还是文化产业规划研究也需要一种“新常态”——新思维、新视角、新范式。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指出,近年来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还缺乏原创性,鲜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范式,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和规划文本设计方面,从概念到概念抑或概念大于形象,缺乏实践操作性,缺少市场调查,缺少规划设计理念的积弊,造成了规划文本不接地气、规划项目不能落地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有甚者,把规划当成生意而不是研究,把学术演讲当成广告而不作思想传播,可谓谬种流传,贻害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正如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在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揭晓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如果理论没有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一种盲目的理论;如果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理论研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取势借力,一系列国家战略为2015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期待的发展前景和转型升级的路径;蹄疾步稳,互联网经济浪潮为跨界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生成与壮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且行且珍惜,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常态。
让我们共同期待2015文化产业的新常态。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