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搭台 为时代放歌 为文化示范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05   

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建设巡礼


“2014·书香中国”系列阅读活动暨“书香中国·第四届北京阅读季”在房山启动

陈光作品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

新编廉政题材历史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

正月十五非遗展演原创作品《石匠号子》

房山区文联主席史长义和区委宣传部部长赵佳琛到苏庄三里文联调研

社区居民品画作

    王晓风  李  雪
    “幸福的房山幸福多哎,幸福的人儿唱山歌哎……山里人扬起霸王鞭,山外人跳起大秧歌,姑娘们耍起大中幡,蹦起街舞小伙子乐……”追寻着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飘出的歌声一路奔向西南,便来到幸福的发源地——北京市房山区。多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作为北京的西南大门,房山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首都加快城南地区发展和促进西部地区转型的机遇,围绕“高端产业新区,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发展定位做文章,融入市区步伐不断加快,现已成为闪耀京西南的一颗明珠。在全区经济稳步上升的同时,如何塑造一个有房山品格、京西特色,与全国文化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强区,早已成为房山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题中之义。
    作为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大区,在房山漫长而绚烂的发展长河中撷取任何一朵浪花都足以令人惊叹:这里是“北京人的老家”,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吸引着全世界文物学家的目光;这里是“北京城之源”,西周燕都遗址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是“北京的敦煌”,云居寺留存下来的石经堪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今天,勤劳智慧的房山人不仅像保护生命一样珍视着祖先留下的遗产,更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耕耘着未来的梦想。在这里,一个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社区的每个角落,“文化周末大舞台”“房山作家群”“ 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等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房山正唱着幸福的歌,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路上一路奔跑,一路引领……
    文化活动四季更迭 文化舞台遍及城乡
    “整整一年,月月都有大活动,周周都有小演出,有时多个活动撞到一起,错过哪个都舍不得。”提及房山区文化建设的变迁,家住行宫小区的张淑英深有体会,“前几年舞台演出内容比较单一,看节目总需社区组织观众,可现在,身怀绝技的社区居民成了舞台主角,节目类型也越来越多,很多演出还没开始,我们就上赶着打听有没有票,生怕晚了错过好戏。”据悉,从2014年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到春暖花开时节的世界读书日,从盛夏的文化周末大舞台,到金秋的国庆系列活动,房山区全年共组织各种文化活动1万余场,190余万人次受益,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为凝聚全区百姓实现“新城新业新生活”房山梦的内在力量。
    让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热情竞相迸发,让群众文化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头活水。7年来,由房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员会举办的“文化周末大舞台”都会在周五与百姓准时相约。2013年10月,“文化周末大舞台”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优秀品牌荣获了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此时它已作为典型在北京16个区县推广多年。2014年,房山区“文化周末大舞台”又玩出了新花样。在原有主体活动“文化周末大舞台”与“文化周末大课堂”“戏曲周末大戏台”“金曲周末大家唱”“电影周末场”四项支撑活动的基本框架下,增加了“周末相声俱乐部”板块,每周五晚为观众放送欢乐。除了房山区当地的曲艺爱好者登台之外,更有相声名家李金斗、孟凡贵、方清平等出场助阵。截至2014年11月21日,周末相声俱乐部已进行了30场曲艺演出,吸引6000余位观众走进剧场。2014年10月底,在北京市曲艺家协会、房山区委宣传部等部门支持下,房山区曲艺家协会正式成立,将通过举办曲艺大赛、培训讲座、惠民演出等活动,为广大曲艺爱好者搭建创作交流的平台,被李金斗赞为“一件了不起的事”!
    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离不开房山区常年来在文化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建设、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面对日益增长的基层文化需求,早在2014年初,房山区文化委员会确定了利用乡镇(街道)的闲置学校、房屋等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做法,并花费300多万元为50个基层文化活动室配备音响、乐器等设备;同时,400万基层配套奖励资金直接用于基层文化团队、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人才的奖励,解决了基层乡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
    文化服务按需点单 文化团队日益专业
    “先把水袖抖出去,手腕用力,然后用拇指挑勾把水袖抖回来……”在“戏曲之乡”琉璃河镇,房山区文化馆的戏曲老师早已成为评剧爱好者争相请教的“香饽饽”。每每生动具体的讲解,总让来自董家林村的老戏迷刘建国很受用。“之前没有老师教,我们就跟着光盘或网上模仿,很多动作做得不到位。”刘建国说,“现在跟着老老师学,几个月下来,进步很大,因为有了自信,大家演出时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量体裁衣”,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交到老百姓手里,2014年,房山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重心下移,推出了“服务基层2000计划”,以文化馆、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为骨干,聘请市、区优秀专业人才为顾问,面向全区各乡镇街道、驻区部队和学校等推出文化培训订单服务,包括文化艺术、文化策划、图书管理、文化设施管理等在内的18项公共文化服务。一年来,2756名业务骨干如阳光雨露洒遍京西大地,2万多名文化爱好者直接受益。
    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作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北京之声——2014首都市民合唱周”在房山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系列合唱展演、合唱论坛和主题歌创作活动让房山区的基层合唱团队过足了瘾。作为一名普通的合唱爱好者,来自房山区海逸合唱团的杨世杰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文化馆每周都有老师到社区上合唱课,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像小学生一样从识谱开始学起,这次能在市级的合唱活动中露脸,都是日积月累练习的结果。”
    文化资源的专属性和文化决策的民主化让房山百姓尝到了参与文化活动的甜头,一支支文化团队乘着政策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了鼓励先进,房山区文化委员会组织实施了“四个文化示范工程”,在全区开展文化示范基地、文化示范团队、文化示范项目、文化示范人才的评选工作,通过立“标杆”,鼓励基层团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这其中,琉璃河宏韵金声艺术团就凭借多年来的出色表现摘得了文化示范团队的殊荣。2014年,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及团队所在地琉璃河镇政府的支持下,琉璃河宏韵金声艺术团邀请中国评剧院的导演,以平原造林为背景,围绕农民在土地流转、植树造林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用40余天的时间创排了评剧《深情的土地》。2014年10月10日,这部完全由评剧爱好者担当主角的原创戏剧受邀参加了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暨第二届房山区戏剧节的演出,受到观众好评。而他们只是房山区数百支基层文艺团队的一支,更多活跃在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正在把幸福的生活、家乡的变迁写成了歌曲,编成了舞蹈,一路欢歌走出房山,面向北京甚至全国更大的舞台,带着新时期京郊农民的新风貌为房山争得荣誉。
    文化名人家喻户晓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我既是乡土生活的亲历者和亲为者,又是乡土生活的感悟者,还是乡土变迁的见证者、乡土感情的拥有者。”作为北京京西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喜欢跟农民在家门口聊天打牌的房山区文联主席凸凹是家喻户晓的“大笔杆子”。从事文学创作30年来,凸凹始终致力于抒写充满京西地域风情的作品,其“新乡土小说三部曲”《大猫》、《玉碎》、《玄武》生动展现了作者对农村改革的思考和对当下农民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深刻认知,因此,一举成为北京农村题材创作的领军人物。2014年,凸凹在北京举办了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他的作品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房山作家群”受到专家们的关注,与会者认为,房山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承托起凸凹的文学创作,不论是作者的宏大叙事,还是精细描绘,都浓缩了房山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房山人的精神状态,字里行间折射出房山的文明传承与社会进步。
    近年来,房山区高度重视对本土艺术家的推广,积极为广大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搭建展示平台、提供创作环境,通过召开研讨会、音乐会、专题展览等形式,与百姓共享文化硕果,向民众展示房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通过积极发挥文化名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带动了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艺事业,共谋房山文化大繁荣。
    一场音乐会、一本词曲作品集、一本音乐作品专辑、一场电视晚会、一个录音棚。2014年,借助房山区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五个一工程”,连续两届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房山作曲家陈光实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又一次跨越。作为房山转型改革大潮中的一名参与者、建设者和传播者,曾经下过乡、学过医、种过地的陈光如今成了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兵。30年来,他扎根房山大地,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对房山秀美山川的深情。从大气恢宏的《天安门》、《为祖国祝寿》,到温婉抒情的《清明雨》、《父母的生日你还记得吗》等作品,20多年来陈光创作谱曲300余首,手下流淌出的音符跳动在房山每个精致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展示着房山人紧随时代、紧贴人心、紧抓市场的创造力。
    伴随着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攀升,更多本土艺术家将目光转向脚下生活的土地,本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信念,把房山百姓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一批描述房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精品力作接连诞生。不久前,新编廉政题材历史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便登上北京剧院的舞台,该剧借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南下查禁鸦片前,向京畿良乡县(现北京市房山区)发出公文,直言拒绝沿途州县的宴请和迎送,更不许部下索贿受贿的故事。该剧作为房山区精心创作的一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旋律作品,经过数次打磨创作,历时近5个月,最终登上了首都舞台,再现了林则徐的浩然正气,弘扬了廉政文化。
    文化机制不断革新 文联组织落地生根
    “外边天冷,能跟老朋友们坐在暖和的屋里一块练会儿字,日子可真不赖!这要搁在1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每逢周二早上9点,70岁的高桂春都会雷打不动地走进苏庄三里社区文化活动室,端端正正练两个小时的楷书,这个习惯自2013年4月社区书法班开班她就一直坚持。除了书法,她每周三还到社区的中老年大学学合唱,每天吃过晚饭,就跟老伴到广场上跳舞,日子过得充实有味儿。“刚开始都不会写,老师从坐姿、握笔开始教,慢慢找着感觉了,每天不握毛笔都觉得缺了点什么。”高桂春说,“别看我们社区小,名气可大着呢!好些名人都来我们这儿演过节目,老百姓看的是自己写的书,唱的是自己写的歌,别提多幸福了。”
    这里是诞生北京市第一家社区文联组织的地方。时至今日,这儿的百姓依然津津乐道着2011年,社区居民自发编写的26万字的《阳光大地家园》征文集,拆迁后的苏庄人把对家乡的记忆和憧憬变成了珍贵的文字留存下来。很快,2012年苏庄三里社区文联成立,下设书法、美术、朗诵等10多个文艺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播音员张文星、朗诵艺术家方明、曹灿,表演艺术家谢芳、张目夫妇等慕名而来,为社区的文化发展出谋划策。2014年下半年,苏庄三里社区文联的会员们通力合力,创作了原创歌曲《百姓托起中国梦》,拿到歌词后作曲家伍嘉冀深受触动,亲自谱曲,教给社区合唱团演唱。这首由群众创作,抒发中国梦的歌曲在北京市文联举办的基层文联原创节目展演上一经亮相便受到好评,陆续登上了北京市海淀区、通州区的舞台。
    苏庄三里社区文联的建立带来的基层文艺创作的繁荣,只是房山区文联创新机制,打造区、乡(镇)、村三级文艺网络的缩影。这两年,基层文联组织在房山区早已是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2010年,北京市第一家乡镇级文联阎村镇文联成立,同年被北京市文联命名为首家“书法艺术镇”,并在2012年获得了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12年,房山区第一医院文联成立,成为“十八大”之后全国卫生系统首家行业文联,文化自此成为医生与患者沟通、丰富医务工作者精神生活的载体;2014年上半年,房山区在16个区县中第一个成立了小作家分会,在全区范围内编织了一张无缝隙、全覆盖的文艺网络,真正把文联办成文艺家之家、文艺工作者之家和文艺爱好者之家。
    基层文联组织成立之后,房山区文联根据实际,形成地方主管领导负责制、文艺人才负责制和专业社团化管理三种模式,通过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挖掘了一批文艺管理人才和文艺苗子,增强了文艺工作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真正实现了“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角色转变,很多基层文联分会的管理者和会员通过区级协会和房山文联推荐加入北京市乃至国家级艺术协会。目前,房山区三级文联体系总会员达到3000余人,其中,省市级以上会员200多人,为北京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文艺人才,而活跃在基层的1500余名文艺骨干则成为带动基层群众参与全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宽阔视野上对当代文艺工作进行了激励和鞭策。时值全国上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之际,一直以实际行动奔梦圆梦的房山人更加心潮澎湃,期待着把房山人波澜壮阔的历史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