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专家齐聚上海 催生中国戏剧高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06
查明哲作品学术研讨会综述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照
话剧《纪念碑》剧照
与会者合影
话剧《老大》剧照
评剧《我那呼兰河》剧照
2014年,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查明哲导演的4部作品《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老大》、《我那呼兰河》连续上演。一位导演的多部作品在同一届艺术节集中演出,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16届来唯一的一次。2014年11月17日,由中国剧协、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剧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并得到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支持,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功召开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魅力暨当代杰出戏剧导演查明哲作品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热情回顾、深入研讨了査明哲的创作历程——继导演“战争三部曲”为代表的经典剧目成为首位“新世纪杰出导演”(2005年)后,查明哲又以多部优秀国产现代戏(话剧、戏曲),成就了“'00后现实主义”的崛起(2009年至今),从而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领军地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查明哲导演艺术是中国新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高峰,并有着长远的生长期;他的艺术精神、学术建树与人品风范,对于中国戏剧及上海、南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借鉴意义。
罗怀臻(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研讨会主持人):
查明哲是新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导演艺术家之一,他在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方面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对上海舞台艺术做出了很多启示性的影响。他导演的作品是开放、发展、广义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因此研究查明哲的导演艺术,是重申我们对现实主义的尊重,也是对上海戏剧创作的推动。
周予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我和查明哲相识于1997年,在他从前苏联留学回国导演的第一部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中,我饰演法国民团头目朗德里约,转眼17年过去了。回望这17年,我看到的是查明哲扎根戏剧舞台,倾注满怀热情,坚守艺术理想,呕心沥血打磨出的一部部里程碑式的精品佳作。他从未停止探索与追求,成就辉煌,贡献卓越。
一、“'00后现实主义”的崛起和意义
马也(文艺评论家):
我把查明哲的艺术轨迹概括为:“战争三部曲”使他异军突起,赢得了杰出导演艺术家的席位;多部国产现代戏让“’00后现实主义”崛起,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领军地位。但是,查明哲及中国戏剧“’00后现实主义”崛起的关键点是留苏。正是在俄罗斯,他用自己的生命、良知同戏剧签下了残酷的生死契约(恰如他导演的《万世根本》里的情节)。从此他不顾一切,因为他堵死了自己的所有退路。为了中国戏剧,他的后半生几乎是“负罪生存”,与自己的灵魂作战(恰如他导演的《西京故事》里的罗天福),以“亡命徒”的勇气、超人的意志以及野兽的强悍,展现着他的人生魅力和艺术魅力。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一些作品,虽然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却采取了回避现实的文化策略。而查明哲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者。查明哲的“主义”是21世纪艺术的综合主义,因为他在写实主义的主干上,嫁接了大量的象征主义、隐喻性、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等,是一个很丰厚的集合体。
颜榴(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话剧》主编):
几年前,我曾写道:“2009年春,坐落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边的国家大剧院推出了查明哲导演的系列作品展演,其中两部戏《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和《万世根本——凤羊村纪事》格外引人瞩目。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两部作品,运营近两年的国家大剧院第一次显现出其人民性来。在装修豪华的剧场舞台上,衣衫褴褛的工人和农民一出场,就以其锋芒的生活锐度抓住了观众,看惯了繁华万象的城里人终于有机会领略到时空遥远的同代人的生存苦难。”
一位身在大都市已经成功了的导演,面对着众多排戏邀约,选择当代原创题材的戏是不简单的。他要冒着剧本文学薄弱的风险,也要冒着都市观众对于这类陌生题材毫无兴趣的风险。但是,查导说:“面对苦难,我们选择承担。”在主流戏剧面对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工厂的衰败景象普遍失语的情况下,查导策马而出,主动替这些弱势人群发声,这需要一种仁爱、一种奉献、一种文化担当,更需要凭借他精湛的导演艺术,冲破某些表现层面上的禁区。
李宝群(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剧作家):
查明哲式的现实主义肯定不是传统的、老式的现实主义,而是开放的、富于变化的、丰富多样的现实主义;是把写实和写意、把再现和表现完美结合的现实主义。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屡获大奖,最重要的是广受观众欢迎。他的戏让现实主义戏剧仍然在中国观众中保有一份尊严,使乱局、僵局、困局中的中国戏剧多了一缕耀眼的光亮。他经常比我还要有勇气,推动着文本创作往前走。
荣广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我不大敢用现实主义来形容或者讨论查导的作品。我讲课只讲写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很容易落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创造方法的范畴里面。另外,我觉得査导对生活当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具体、强烈、形象的,而在这些之外,他更多的是要传达一种诗意,所以并不完全能用写实来概括。我觉得这个诗意跟他讲到的所谓“教堂”的概念有一点点联系——“剧场就是教堂”,绝不是简单的教化,而是艺术精神的一种洗礼。
胡晓军(《上海戏剧》主编):
我们为什么认为査导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他残酷,我们感同身受。如果他表现的东西很美好,我们就会认为他是浪漫主义了,其实都不是。我认为他的艺术手段往往加以寓言化。典型化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追求,而寓言化更加有生命力,它貌似古老陈旧,实则通透而现代,能够同时满足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理念,满足当今原创的多元、多样的需求。
二、风格与建树
欧阳逸冰(剧作家、文艺评论家):
查明哲的导演风格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融汇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甚至结构主义的某些元素。“转益多师是汝师”,他用自己的激情与执着沉静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承袭导师陈顒的风格,大气磅礴与激越恢弘;而在导演美学上,他又宗师于徐晓钟的表现与再现的融合。没有门户之见正是学者导演应有的风范。
“戏剧就是教堂”,这是查明哲的说法。他从中悟到戏剧艺术是人的艺术,是解析、挖掘人的灵魂深厚内蕴的艺术。伪现实主义传达的是观念、一种思维,是要给观众灌输的某一种东西。而真正的戏剧艺术,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对各种各样的人的尊重,对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这样的现实主义才是“以人为核心”的。
毛时安:
查明哲是中国舞台上少有的力量型的、思想型的导演艺术家。也就是说,他在艺术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思想上是一个对时代、对人类、对人性的深刻的追问者和拷问者。
我认为,在查明哲的身上有一种“冰与火”集于一身的东西。从“冰”的角度,他非常冷峻;从“火”的角度,他非常炽烈。所以他的导演作品中,总是能带来一种让人非常震撼的东西。而这种震撼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手段呈现,并激发演员狂放的、爆炸性的发挥。
李宝群:
查明哲很注重开掘人性中的美好,他是一个有生命温度的导演。虽然你会看到他残酷、凛冽的一面,他逼着你去直面真相,但是在背后他有一颗滚烫的、燃烧着的心。他绝不是“零度创作”的导演,而总会给你一团火、一杯烈酒,绝不给你一杯白开水。而且他对于残酷环境下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光芒永远怀着一份深深的温情,能够燃烧起观众对生活、对人性美的信念。查明哲的现实主义非常注重以人为中心,塑造人物一直是他抓住不放的宗旨,经他导演二度呈现出来的人物一定会留下让人难忘的形象。
冯玉萍(梅花大奖获得者、评剧《我那呼兰河》主演):
查导每排一部戏都成就剧目、成就剧团、成就剧种,特别是成就演员,我深有感触,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查导有一种“大家情怀”。他欣赏并尊重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让戏曲的程式化更加鲜活。更厉害的是他对剧本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把握、对人物深刻入骨的剖析与开掘、对艺术形式充满灵感的构思与创造,总能找到最准确、最鲜明、充满个性的戏剧语言表达方式。
胡晓军:
如果一部话剧能够让我瞬间变老40岁,那我将变得更加明智。《死无葬身之地》和《老大》,一中一西、一旧一新,表面上没有什么交集,但由于同一个导演的介入,体现出了在精神追求上的贯通性和延展性,明确地指向了某一种哲思。话剧可以让我们以艺术形象系统地反思过去和当下。《死无葬身之地》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可谓精彩淋漓。《老大》应该被视为中国当代版的《死无葬身之地》,讲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导演聪明地利用中国故事来说外国哲学,并且经过了消化,隐藏在中国视角之下。
郑逸文(《文汇报》副总编辑):
查明哲导演的戏反映了北方话剧舞台的主基调,与南方舞台有所不同。现在的话剧舞台缺少哲学、思辨,讲究市场和市场回报率。查明哲的戏剧却一直在坚持哲学与思辨,我觉得这是特别宝贵和重要的。
荣广润:
查导的风格是一种职业的、浓烈的、民众的风格。有人把他描述为“残酷导演”,我觉得还不完全准确。他作品中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腔激情,还有对命运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要把生活中的东西,无论美、丑,都强烈地传达出来,引起观众对生活的思索和热情。我觉得很可贵。
三、对《为什么总是选择查明哲》的再思考
颜榴:
2009年,《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曾经写过《为什么总是选择查明哲》一文,此后被多次引用。我想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査导的留苏学习经历奠定了他的俄罗斯戏剧文化血缘与文化身份。査导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戏剧修养之良好,人格胸怀之宽广,是他中年发力胜出一筹的法宝。他成就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从来不追慕所谓的时尚与名利,却总是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赢得了最佳的位置。他不赶潮流也不激进,却是戏剧遗产(包括外国的与中国的)最好的继承人。查明哲的悲悯情怀为他所有的作品打下了浓重的底色,让我们总是能够在舞台上感受到他那种激情喷发的爆炸力。这也是査导区别于其他人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品质。在这种悲悯之后,我们总是能触及对正义的昭示、对真善美呼唤的阳刚力量,这也恰恰是当下社会最匮乏之处。因而选择查明哲就是选择求真、向善、尊美。“总是选择查明哲”,说明我们的当代戏剧还是充满了希望。
李宝群:
查明哲是在用生命排戏。他会用一年的时间跟编剧打磨一个剧本,要求几近苛刻,而排练时又是那么认真、较真。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众人匆忙奔走于名利场的时代,查明哲却在认认真真做他心目中的戏,难能可贵。
查导成功背后的东西非常耐人寻味。首先,他有大的人文情怀,对生命、对生活、对人、对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人文思考;他的戏捍卫人的尊严,展现人性的丑恶和美好,表现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选择。其次,他在艺术修养、艺术储备方面非常充分,可以驾驭各种不同气质的作品。当一个导演具备了实现自己戏剧理想的能力时,他的情怀和能力加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强大,他就会比别人走得远。
李建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
我跟查明哲是同班同学,他是我的班长。记得同学们常说:“查明哲又瞪着他的牛眼了。”他的权威很高,发生争执时他一定会坚持自己,我觉得这一品质可贵地贯穿了他日后所有的创作。临毕业那一天,拿到毕业证书的我们在学校走廊中立誓要“死”在舞台上。他这个人的性格是非常刚烈的,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不好说话。其实我知道,他心里是温情的,并且格局很高。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和查明哲在一起,你会觉得是和正能量在一起。他导演的戏特别能够成就演员。我粗略统计,他的作品中产生了两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宋国锋、冯玉萍;三四个“二度梅”获得者——冯宪珍、李东桥等;一度梅就更多了——张凯丽、张丰毅、赵媛媛、谭继琼等。査明哲这些年来不懈努力登上高峰——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成就社会。
刘巽达(《上海采风》主编):
我与查明哲导演虽然接触不多,却把他引为思想同道。因为他作品中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纪念碑》中的“道歉”为什么那么重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如果没有这个郑重的道歉,民族如何前行?其实,一个民族的悲剧,也可以变成他的财富,拒绝挖掘这个财富,往往导致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死胡同里原地踏步。
郦国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
查明哲导演不被金钱所驱使,不做金钱的奴隶,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对百姓的情怀,让人动容,也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高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周予援:
查明哲导演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腔尊严、一分温润、一抹浪漫、一份诗情,不媚俗、不唯上,拷问灵魂,彰显思想魅力和艺术价值,被业界广泛赞誉的同时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他几十年精耕细作献身于中国戏剧事业的传承与开拓,以深厚的艺术造诣推动着中国戏剧的发展。
四、高度与海拔
荣广润:
我非常敬佩查导对于艺术理想始终不变的追求,国内有能力的导演并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始终如一地去坚持自己艺术理想和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人凤毛麟角。
赓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我认为,查明哲就是高峰之一。真正站在高峰上的人是很辛苦的,但是这面旗帜对于整个话剧界、戏剧界是意义重大的。精神道德的力量是查明哲导演艺术和人生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查明哲是德艺双馨的。
李宝群:
我特别期待查导更充分地梳理自己这些年的积累,扎扎实实做出几台更震撼人心的戏。我觉得他具备拿出几部代表中国戏剧最高水准的戏的能力。我寄希望于他推动中国现实主义不断深化、向前突破,给现实主义注入更大的生命力,使其更具有时代的魅力。
喻荣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剧作家):
我很感激查导让我在《老大》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慢慢变得清晰。每次他和我谈剧本修改方案后,我都会觉得心情特别舒畅。他理解你并且尊重你,尔后与你交流意见,我觉得收获特别大。査导给我的好东西是指导我如何创作。当今中国话剧舞台如果缺少查明哲,会因为缺少足够的分量而显得轻飘。
沈伟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查导4部作品在上海集中展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实际上是以实际行动向他表示敬意。他的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思考和鼓舞。我们期待能够有这样高峰层面的顶级艺术家在上海进行展示。
吕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
对查导的情怀、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帮助,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听说查导要退休了,我有一丝惆怅,但又有一丝欣喜。因为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出来走一走了。盼望您与我们有多一点的交流与合作。
郦国义:
我们的艺术创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雾霾,查导现实主义的导演精神,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缕难得的清风,吹散了舞台上的雾霾。
马也:
查明哲高在哪儿?艺术创造能力和导演把握能力当然是他的强项。此外,他还有一种超强能力,是一种发现和认识的能力。我把他导演的《青春禁忌游戏》看作“人生警示戏”。我们在剧中几个孩子身上痛彻地感到了时代的绝望,却在一位普通女教师的心灵中,看到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査明哲深谙此剧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处理让人眼前一亮。他的认识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艺术家。
查明哲站在哪儿?我用3个词来概括查明哲的艺术成就:“两展”“两会”“两都”。两展:2009年5月,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举办艺术家个人作品展——“优秀戏剧导演査明哲系列作品展”,另一次就是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两会:2009年中国剧协举办“查明哲与’00后现实主义’研讨会”和这一次的研讨会,标题都涉及到了现实主义问题。两都:查明哲成功打通了北京、上海两座码头,红遍了大江南北。
罗怀臻:
对查明哲导演的关注不仅仅在会场内,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都从场外发来他们的祝贺。还有多个微信群、微博也在关注着、互动着。
此次关于查明哲导演的探讨,只是阶段性的。我甚至觉得查明哲导演艺术的真正高峰,才刚刚开始。山峰还在增长,海拔还在上升。查导还要继续创作,让我们继续关注你、研究你、欣赏你、崇敬你。言犹未尽,意犹未尽,情犹未尽……
(本版文字由谷百合整理,图片由王雨晨、尹雪峰摄影)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