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青年文化产业学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14   
陈 曦 意 娜
    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文化人才培养特别是学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师资力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与时俱进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发起了U40项目。到底什么是U40,U40项目都做了哪些事情?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怎样的创新?下面我们将在梳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这种新模式——U40。
    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突出
    在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队伍中,青年学者主要是由在校的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组成的。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看,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其他学科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博士生对导师的依赖较大,单一导师制导致知识面狭窄、思维局限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关研究显示,80%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交流对提高博士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大范围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受经费等问题制约,博士生很难获得具有深入性及前沿性的学术交流机会。
    “青年人在目前的课题条件下,很难走到一线,因为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职称门槛,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团队,这让年轻人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表示,在整个课题研究中,个人及团队都常常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缺乏对外深入交流的广阔平台以提升个人及团队的综合素质。
    在未来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及学术水平的提升上,青年学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他们将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与支柱。正是为了给他们提供导师制与课题制之外的培养方案与交流平台,U40公益项目应运而生。
    中国文化产业期待青年
    U40是Under 40的简称,指的是 40岁以下的年轻人。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创办于2013年,是针对40岁以下的文化产业青年学者的公益性培训项目。该项目基于“文化产业重大研究计划”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的专家资源和业内经验,每一届通过论文征集的方式面向全国,包括港台地区选拔30位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生及青年学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与交流。
    2014年7月,包括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及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3名学员,共有33位学员通过遴选进入第二期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学员们主要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和高校青年教师,分布范围覆盖全国15个省市及海外部分地区。在学员来源国际化的同时,第二期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导师学科背景的多元化、国际化也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位导师中外籍导师有3位,来自我国港台地区的导师有两位,还有北京、上海及云南的导师团队,他们都是在文化产业研究中具有较高造诣的研究者。
    与课题制不同,U40工作方式的核心是将导师与青年学者的力量聚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导师前沿讲座与所有学员的论文公开宣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这个环节,学员可从导师的视角及研究成果中获得启发,扩展视野。论文宣讲则将青年学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展示出来,并为下一步的分组讨论提供选择依据。每一位学员的论文都有一次进行专场讨论的机会,由专业导师领衔,其他学员根据研究方向及兴趣自由组合。在每届暑期工作营结束后,学员根据工作营期间导师及同行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并集结出版。多数学员表示,专家们的前沿讲座“干货”多,知识亮点频现,思维拓展力度大;而学员们的论文选题范围广、学科背景各异、视角观点多元,在讨论中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培养更多文化产业学术人才
    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授课、青年学者的专场学术沙龙、大会宣讲的临场表现,U40项目整体实现了目前教育界对青年学者培养与锻炼的创新思考,将理论变为现实,这既是对青年学者“闭门造车”的突破,也是对单一导师制的补充,更成就了一个创新协作的新群体。《U40文化产业青年学者(2013)》的出版标志着在“课题制”外,文化产业青年学者共同努力参与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新景象与新成果。
    参加过工作营的导师与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U40对现有青年学者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学员们的反应更加热烈,来自广西的青年教师漆亚莉说:“U40的教学组织方式确实独特而高效,不仅聆听到导师们最前沿的学科观点,也把握到学界同仁们最新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U40给予了我们普通学员与导师更多的交流机会,还有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从个人角度对这次活动进行整体评价的话,那就是:Perfect!”
    除了肯定,学员们更多地的是为U40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很多学员提出希望能够有一到两个半天的时间,组织学员实地调研昆明的文创园区等文化产业项目;也有学员建议,论文选题与分场指导应衔接得更加紧密,使论题更加集中,讨论可更加深入。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以及U40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招募和遴选学员的呼声也很高。
    U40的两届学员潘博成提出:“希望以后有机会,多有一些对文化产业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反思。比如文化产业研究者的研究进路、思考范式,文化产业的教学设计与专业特色规划,文化产业学科的前瞻走向等。2014年已经有这种味道了,以后希望增加。”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而言,年轻人是希望所在。这一点正如U40的一位发起人所言:发起者大多是U60,骨干大多是U50,而参加者和主要管理者是U40,后者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观  点
    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第一,希望通过U40这样一种形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如说3年,最好别超过5年,形成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范式。因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很短,学术研究方面总体上还不够深。有了统一的研究范式,我们也许就能找到共同语言;第二,希望U40的学员们可以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政策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通过U40的平台把大家的真知灼见变为中国文化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在云南大学举行,这既是对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感觉暑期工作营在学习研讨和交流问题的方式和理念上有很多创新,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可以在其他学科方面推广。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