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回家》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函子与叶子50年相帮相扶、相濡以沫。
吕剧《回家》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图为颁奖仪式。
娶亲路上被抓丁,函子和芥兰从此天各一方。
法庭上山根遇父,葛镇山挥泪斩儿。
众人在台湾眷村表达想娘、想家的强烈情感。
满柜“福万”倾泻而出,那是芥兰积攒了50年的思念。
1月9日,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回家》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1月10日,由中国戏曲学会、山东省文化厅、山东演艺集团主办,山东省吕剧院承办的“故土亲情 梦绕魂牵——吕剧《回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围绕剧目建设、剧作主旨、舞台呈现和创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为该剧进一步磨砺成精品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
剧目建设:立于时代的制高点
王廷琦(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吕剧《回家》充满家国情怀,凝聚着乡土情结。这是一部向着经典迈进的作品,在思想内涵的深化、人性人情的开掘、两岸关系的把握,以及唱词唱腔的提炼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戏一定会离艺术的高峰越来越近。
段雨强(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
我担任山东省吕剧院院长7年间抓了四件大事:剧目创作、演出市场、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其中我付出精力最多的是《回家》。该剧弘扬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意识,是每个海外游子情感和生命的皈依。人物原型高秉涵先生用一生讲述了落叶归根的“中国梦”。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回家》将刻骨铭心的个体乡愁与深厚宏大的家国情怀相关联,凸显了善良真诚的人性、叶落归根的乡愁、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生离死别的爱情,淡化了故事的政治背景。山东省吕剧院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上取得的经验值得兄弟院团借鉴。
王蕴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吕剧最具乡土气息,家乡人演家乡事,乡音乡情格外动人。编、导、演、音、舞美的通力合作,达到了生活化与戏曲化,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时代的诉求,抒写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家国情怀。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回家》有意识地保持“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秉涵的真实事迹,并注重剧情的戏剧性,让高秉涵以真名实姓出场,又以几个虚构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编织成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两者有机穿插、生动自然,戏剧结构十分新颖。
张宏文(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山东省吕剧院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表演艺术团体,是一个创新意识很强的大气派剧院。十多年前,他们创演了《补天》,推出了一批年轻演员。今天又创演了《回家》,都很大气、凝重、有时代感。有了这样一批好戏才能培养人才。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
山东省吕剧院擅演现代戏,更擅演群戏,《回家》中的台湾老兵个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剧作家刘桂成严格遵循“生活是创作源泉”的原则,深入生活,捕捉独特的人物、动情的细节,创作经验丰富,技巧娴熟,作品有思想、有力度。
赵忱(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回家》立意深远,呈现手段高明,许多场景如雕塑般定格在我心里。芥兰和函子两位老人重逢的场景催人泪下。这个戏是一群男人的戏,山东省吕剧院拥有如此强大的“硬实力”,男演员无论是主演还是群众演员都非常忘我,刚柔相济,难能可贵。
刘敏(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该剧通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弱化了政治性。很多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非常短暂,终究要过去,而人性则是永恒的。我们的主创人员是在努力地挖掘和表现人性。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这部剧作。
姜慧(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
剧种个性是剧种存在的依据。该剧从人物性格的塑造、道白的节奏、唱词的词格、地方习俗的表现等方面彰显了吕剧朴实、清新又诙谐风趣的剧种特质,体现出保护和加强剧种个性的自觉意识,展现了山东吕剧的新实力和山东舞台艺术的新气派。
蒋庆鹏(山东省吕剧院院长)
渗进骨子里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是这部戏的主题,也是烙印在我们脑海中的创作主旨。我们不断打磨、完善这部戏,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圆梦之旅。赤子心、故乡情,这是家国天下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最好印证。
题旨凝练:演绎情感与生命的皈依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该剧立足山东文化资源优势,着意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表现了一群山东籍台湾老兵的思乡思亲之情,展示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传统,凸显了文化皈依、民族凝聚的深刻主题,是一部意蕴独特、以情动人的优秀现代戏,希望精雕细琢成为精品。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该剧自始至终抒发了强烈的凄凉之感和离愁别绪,剧中函子以生活原型高秉涵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标志着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坚守、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编剧饱含深情,导演深度开掘,演员表演富于激情,音乐、舞美、灯光、服饰等都独具风格。
曲润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全剧反复吟唱的“皂角湾”童谣,老兵们边走边唱的思乡曲“给娘坟上烧纸去”,函子受战友托骨之请所唱的“众兄长死前托骨重如山”等,都是令人悲难自抑的剧诗,紧紧地同老兵、老母、恋人、战友的苦思、伤怀、眷念、嘱托联系在一起。
姚欣(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
看《回家》让我想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催人泪下的《望大陆》和余光中的《乡愁》。戏中主要人物函子送台湾老兵骨灰回乡的故事,表现了落叶归根的浓浓乡情,呼应海峡两岸统一,很有现实意义。情节编织和人物形象塑造仍有提升空间。
王安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作者抓住了人性中最深刻、最带普遍性的东西——对亲人、对娘、对家乡的情。国内战争,两岸分隔,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一段血火交并的故事。作品努力开掘吕剧的剧种特点,唱段韵味浓郁、直指人心。
郑传寅(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该剧对台湾老兵群像的塑造既未脸谱化,也未美化,充分肯定了他们认祖归宗、眷恋故土的民族情感,为戏曲人物画廊增添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人物形象。自第三场山根被其父处决后,戏剧冲突减弱,等待亲人归来的芥兰等人的形象相对扁平。
刘祯(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该剧有一种历史的沉淀,能够超越个人不能左右的时代风云,探求和表现普通台湾老兵们内心更为深沉和永恒的“痛”——对母亲、亲人和故乡的遥望、思念。因此它的意义超越了政治,这是其高明之处、价值所在。
赓续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回家》开拓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和视角。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无论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人人都会有乡愁。该剧没有纠结于政治层面,而是诉说情感、诉说乡愁,具有时代的高度,体现出编剧的胸怀。该剧还应在表演上再下功夫。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人们常说,故土难离,亲情割不断。故土、亲情,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归宿。任何人,哪怕是浪迹天涯远离故土,也难以割断对故乡的思念、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亲情的眷恋……这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那一抹让人永难忘却的乡愁。
孙豹隐(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该剧以对历史与现实理性、深邃的感悟,构建起清新、厚实的内容与形式,集中表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在真人真事的抒写中注入创作成分,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强化戏剧冲突的关键因素,凸显情境对烘托人物情感的穿透作用。
王评章(福建艺术研究院院长)
戏虽不写政治、战争,而这些理性的主题仍然自现。只有不忘记那一代人的悲惨遭遇,才能避免牺牲和灾难。把情写深写透,理也就自现了。题材本身具备不可分割、不可回避、与生俱来的部分,舍弃、剥离、遮蔽的部分,成为艺术的互文部分浮现。
黎继德(《剧本》月刊主编)
《回家》是真人真事的艺术加工,保留了高秉涵隔岸唤娘、吞食故土、护送骨灰等感人的真事,虚构了叶子女扮男装、赴台当兵等情节,全剧更加丰富、曲折、传奇。将妻子已嫁改为终生等待,连新婚铺设也保持不变,超越现实并深化了主题。
安志强(《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该剧的写作似乎是去政治化的,但却是在大的政治背景下写出来的。亲情穿越了海峡,最富亲情表现力的是诸多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人性是人类的共性,亘古不变。
叶之桦(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这部戏是现代戏,我却把它看成是历史剧。它不是只有“革命”的视角和立场,而是站在人性的立场、家乡的视角,具有历史感和历史价值,开拓了现代历史剧的视野。内战中的双方都是同胞骨肉,作品写出了“断肠人”的苦痛。
王华莹(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该剧阐释了战争和民族分裂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用强烈的感性认知呼吁民族团结和两岸统一。海峡两岸隔断所带来的不仅是国家的分裂和战争的遗恨,而且是对美好生活的摧残和蹂躏。该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好戏。
徐培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该剧是一部呼唤亲情、深入开掘人性真善美的好戏。吕剧浓郁的乡音传播了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和坚忍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剧折射出一个主题:没有国家的强大哪有幸福的家?没有国家的统一,留给每个人的都是遗憾和悲剧。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
海峡两岸咫尺相隔、兄弟阋于墙的局面,是让亿万中国人百感交集的痛楚所在。该剧正面展示半个世纪以来缠绕中国人的心结,张扬台湾老兵丰富而单纯的情感世界。基于对家、国的共同情感,对政治和战争的民间认知,展示了深藏的文化动机。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该剧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反映了台湾老兵们的生活,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寻求创作题材的突破与创新,赋予戏曲现代戏更加广阔的创作视野。以人类共同的思乡、想娘、寻根的情结,形成情与事相融的演出风格与主题意蕴。
柯凡(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
该剧回答了家是什么、为什么回家、怎样回家一系列问题;塑造了以“回家”为共同精神寄托的人物群像;通过一系列艺术符号的运用强化了“家”的意象。成功处理了文艺与政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有新的突破。
何晓澎(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秘书长)
该剧描绘了台湾老兵们的坎坷经历,展现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写骨肉分离充满了真实情感。如何避免因战争而造成的人类不幸,发人深省。这是一部反思历史、表现国共关系、贯通两岸血脉、抒写家国情怀的好戏。
薛雁(云南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该剧令人震撼之处在于“情”,它是养育我们的故土之情,是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是夫妻、恋人之间的爱情,也是父老乡亲、朋友之间的友情。该剧紧紧抓住了这个“情”,让人物在“情”的碰撞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王春燕(山东演艺集团艺术生产部副主任)
该剧描写了像高秉涵一样的台湾老兵们最真实的感情,以及他们背井离乡、失去亲人的痛苦。剧作没有刻意去写意识形态,而是把家国情怀隐藏在深层次的世俗生活中。这种对单纯情感的刻画引发了我们对“回家”主题的理性思考。
创作定位:追求诗化的现实主义风格
刘桂成(《回家》编剧、国家一级编剧)
呼吁同胞亲情,促进两岸团结,早日实现民族团圆之梦,是我创作此戏的初衷。我截取高秉涵一生中较有冲击力的事件,着重刻画老兵托骨的情节,强化对不同人物思乡情结的处理,展示浓重的夫妻情、战友情、骨肉情。对家园的认同是该剧极力挖掘的深层内核。
卢昂(《回家》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
该剧呈现的是诗化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台的运用彰显了该剧的假定性,让诗化、电影化和意识流手段相结合;在生活情境、生活质感的表达上发挥吕剧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竭力保持贴近生活的特点。
栾胜利(《回家》作曲配器、国家一级作曲)
该剧主题音乐《一枝花》是山东菏泽家喻户晓的乡音曲调,其旋律如泣如诉,有张有弛,适合该剧情绪。“依字行腔”是保持剧种唱腔音乐风格的基本手段,“以情行腔”是控制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段,二者结合推动了吕剧声腔创新。
汪人元(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该剧主题歌《魂牵梦绕皂角湾》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发挥了很好的戏剧功能。该剧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也十分准确、有效、精彩,如对唢呐曲《一枝花》、《抬花轿》的运用,尤其是《一枝花》散板部分还融入了山东梆子的哭腔。
高鼎铸(山东省文化馆原馆长、国家一级作曲)
该剧的音乐选用了双主题,即声乐主题和器乐主题。二者在剧中有机结合、穿插使用。声乐主题“皂角湾”,据此创作了唱词相同、旋律相近、演唱形式不同的主题歌。器乐主题以《一枝花》为创作素材贯穿全剧,使思乡、盼归的情思得到深化。
李明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全剧以唢呐曲牌《一枝花》贯穿始终,以音乐戏剧性的主导音型贯穿全剧的起承转合,达到了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综合艺术美。吕剧作为发展中的年轻剧种,以现代戏创作为主,中西音乐表现手段融合发展时,应突出吕剧音乐风格和唱腔韵味。
吴新斌(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该剧独特的舞台呈现样式延伸、升华了思想意蕴,舞美、灯光是内在精神、情感、情绪的外化。一山隔两面的山丘、皂角树、石碾子、石阶、麦卡福万,用物质写意,在具象中追求抽象,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的现代戏曲艺术之美。
蒙秦(《回家》灯光设计、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
该剧以蓝色灯光为基调,恰当地表现了离愁别恨、思乡之情。深浅不一的蓝色,既模拟自然界天空的光色,更是剧中人心理变化的象征性“语言”。景别转换中蓝色也有浓淡、深浅变化,表述着不同的场景和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
潘建华(《回家》人物造型总设计、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
该剧时空跨度大,人物形象的设计尽量提炼出既贴合生活情境又具有不同时空特色的元素,在整体色调、款式、装饰上把握平衡。同类群体形象的塑造力求“同中存异”,具有戏剧冲突的角色则采用具有视觉差异的色彩、面料与款式以强化冲突。
谭连华(《回家》中函子扮演者)
函子望乡、思乡的感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我一遍遍地揣摩,常常热泪盈眶。函子老年时期为了一句承诺辗转往返家乡。为了表现他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我在道白的气声处理上借鉴了京剧麒派,使感情表达更丰满,更具穿透力。
盖勇(《回家》中山根扮演者)
每当我哼唱起戏中的旋律,心里都会充满辛酸和缺憾,似乎山根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就是山根。演员倾注自己的全部身心再现戏中人物,唤起观众心中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是戏曲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李萍(《回家》中叶子扮演者)
“叶子”是全剧唯一贯穿始终的女性角色,因人物年龄跨度达50年,无论在唱腔还是人物造型上都带给我很大的挑战。我首先力求形似,再通过嗓音、眼神、动作等达到神似,最重要的是在人物身上倾注一腔真情,全身心融入剧情。
王淑芝(《回家》中芥兰扮演者)
剧中芥兰经历了凄美的一生。50年,她将酸甜苦辣调成了最艰辛的守候,用毕生心血等来了函子回家的时刻。这一刻,她百感交集,喜极而泣,捧着无数个“福万”,倒在爱人怀中。我对芥兰的凄美人生感同身受,投入地塑造了人物。
文宗哲(《回家》中葛大山扮演者)
葛大山是无法用“正反”来评价的人物,从忠于职守到亲手杀子再到挣扎悔恨,内心曲折、复杂。我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他的不同心境,如同跟他一起经历人生,然后再跳出来解读他,力求将人物立体、全面、准确地呈现出来。
王纪涌(山东省艺术学院戏文系讲师)
刘桂成的戏曲创作超越了传统吕剧“地虽属北而性近南”的局限,打造了中国北派戏曲的架构。他不满足于传统吕剧唱词的俚俗与口语,精研唱词,建构起表面粗粝实则用情极深的言说方式,唱词存留精深的粗粝质感,提升了吕剧的文化品格。
张积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该剧各位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最后一场戏,函子与50年没见的芥兰重逢,整整几分钟两人没有一句唱,却迸发出无声胜有声的强烈情感。演员表演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情感细腻,与第一场遥相呼应,以“福万”开始与作结,非常完整。
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该剧成功之处在于情节的构织,第三场、第六场是这部剧作的亮点。表现形式借助旋转舞台、光影效果的时空转换,借助回忆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叠映手法,让人感受到编导在艺术处理手段上的创新。剧中部分情节仍有可改进之处。
傅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吕剧《回家》呈现了相关题材中罕见的细节,体现了作品新颖的视角及编剧别具一格的智慧与才华。剧作在小人物的塑造上别出机杼,扮演主人公函子的谭连华和扮演芥兰的王淑芝等优秀演员的表演颇具传统韵味,具有独到的艺术价值。
黄在敏(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
该剧导演选择了朴素的、接近生活的演出样式,一座山形的转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海峡两岸不同地点的转换。《魂牵梦绕皂角湾》主题歌的配合,突出了思念与盼归之间的呼应。如果导演能加强意境氛围的营造和审美层次的追求,戏会更加精致。(柯 凡 整理)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