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创精品 走市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29
浙歌舞蹈团青年舞蹈家刘福洋主演舞蹈专场《释·江南》
浙歌歌唱家郑培钦演唱《美丽浙江》
浙歌合唱团在演出中激情演唱
汪恩民 胡佳棋2014年年末,一出以江南为主题的舞剧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上演,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刘福洋一袭白衣,在“断桥残雪”映衬下旋转、跳跃,使出独门舞技单脚旋转20圈,引来现场近两千名观众的热情欢呼。
这是浙江歌舞剧院2014年至2015年新年演出季先锋舞蹈剧场“生命舞迹”第三季专场《释·江南》演出,也是主创兼主演刘福洋首次用舞蹈思维诠释江南的作品。 “这部舞蹈专场取景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西湖十景,不虚幻概念,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大胆尝试。” 刘福洋表示。
体制改革释放“红利”
搭平台助力“拔尖人才”成长
《释·江南》是浙歌推出“接地气”、贴近群众举措的缩影。
浙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随着浙江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浙歌近年更加注重观众需求,以市场运营为抓手,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好作品。
对此,刘福洋认为:“真正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的,不会分专家喜欢或百姓喜欢。舞蹈编得太深奥,老百姓看不懂,编得俗,专家觉得太直白。但在艺术高度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
坚持“创作精品”和“群众路线”并举的刘福洋,是浙江文化创新团队及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
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介绍:“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是省政府针对文化艺术领域优秀中青年创作团队实施的选拔举措,全省有三支队伍入选。2013年设立的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针对省属院团青年领军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刘福洋正是第一批三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之一。”
作为国内一线的青年舞蹈家,刘福洋的舞步如行云流水,他能完成翻、旋、转、跳等一系列动作的无缝衔接,甚至在一幕中用上十几个技巧。深厚的舞蹈功底和对舞蹈的准确把握,让刘福洋拥有大批“粉丝”。演出当天,不少“粉丝”专程赶来看他演出。
薛亮说,刘福洋是浙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代表,在他舞蹈才能得到发挥的同时,舞蹈创作的潜力也得到挖掘,要将其培养成复合型领军人才。
“进入浙歌4年,剧院为刘福洋积极申报各种项目,浙江省文化厅也为其多方搭建平台,提供了100万项目资金。”浙歌党委书记陈正良说,这些举措保障了演员的全方面发展。
亲民票价破市场化难题
做老百姓“看得起”的演出
“舞剧很难做,也很难卖,真正的市场很小。”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演出市场的困境。如何突围亏本窘境,是所有改制剧团面临的难题。
“除了大腕演员吸引人气,如何能使演出包括票价更加接地气,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陈正良说,不少剧团的演出都以政府买单、剧团送票为主,票价580元、780元甚至上千元,但事实上很难卖出去。过高的票面价还阻挡了一些买不起票但有兴趣观看的观众。
对此,陈正良说,我们的票价要亲民,让观众能消费得起。我们要让百姓知道,浙江歌舞剧院的演出不仅精彩,而且还看得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不仅《释·江南》,浙歌大部分演出都对外售票。陈正良说,市场反应超过预期,看来票价是合适的。
如何让更多百姓看浙歌演出,陈正良已有清晰的思路:“一方面要扩大宣传,让老百姓提前知道演出内容,然后通过亲民票价让想看演出的人走进来。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技术,更方便群众买票。”
打造草根合唱团
二十年磨砺夯实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就是一支由专业表演团体吸收业余声乐爱好者组成的团队。虽然成员全为业余爱好者,但合唱团一直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训练和演出。
陪伴合唱团成长至今的“老团长”严圣民介绍:“合唱团成立于1994年,当时面向社会各界声乐爱好者招募,目前有11位团员坚持了20年,18位团员坚持了15年以上,近1/3的团员是15年以上的老团员。”
著名指挥家曹丁评价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20年不是最长的团龄,但1/3的团员是老团员,却绝无仅有。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认为,20年来,浙江歌舞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们不畏严寒酷暑,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以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国内外各类舞台上。合唱团逐渐成长为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准专业合唱表演团体,并为浙江文艺事业赢得了荣誉。
据了解,为提高专业水平,合唱团经常聘请专家指点,而让严圣民感动的是,不少团员自发赞助,承担外请专家的费用。
严圣民说:“合唱团代表了普通人追求心中音乐梦的美好愿景,经常一场演出到最后,指挥跟伴奏泪流满面。排练也都利用业余时间,最忙的时候,星期一、三、四、六的晚上和星期日全天都用来排练。”
而正是这样一支来自群众的队伍,多次捧回了国内各项合唱大奖,成绩不俗。甘肃、辽宁、重庆、四川等地的合唱团也先后慕名前来学习“浙歌模式”。
量身定制打造文化精品
新年演出季献精神大餐
有好演员,吸引了足够的观众,培养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下一步关键是练好自身内功:打造文化精品。
金兴盛说,近年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浙江文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浙歌为例,在打造精品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先锋舞剧《王羲之》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大型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赴台湾与台北国乐团联合演出可圈可点,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去年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浙歌“彩蝶女乐”受邀赴乌镇演出。“彩蝶女乐”是浙江歌舞剧院一支由年轻靓丽、演奏技艺突出的民乐女演奏员组成的演出队伍,以演奏独具中国南方特色的江南丝竹为主要特色,表演的节目包含唱、舞、民俗等多种样式,深得国内外观众喜爱。
据陈正良介绍,“彩蝶女乐”偏重江南丝竹韵味,服装主要以传统服装为主。但多年下来,有些老曲目已难以满足观众需求,接下来计划邀请好的作曲家,专门为“彩蝶女乐”量身定制新曲目,延续“彩蝶女乐”唯美、传统古典江南风格的格调,打造浙江特色风格。
薛亮表示,目前各大院团都在加大送演出的力度,省级院团送万家的演出活动都在有序的进行中,包括《美丽浙江》的全省巡演。浙江歌舞剧院在马不停蹄地全省巡演,身体力行地走群众路线。
“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平时艺术家们要分头到各地,深入生活,到群众中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薛亮表示,文艺作品要接地气,有温度,挖掘风土人情、人文故事,深入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实地学习和访问,要去观摩兄弟省份相关的作品。
春节临近,浙歌也已开启新年演出季的新征程。跨入新年后,“浙歌美声沙龙剧诗”和“未来演奏家民族音乐会”及《释·江南》等精品已陆续和观众见面,受到了好评。
金兴盛希望,浙江歌舞剧院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为弘扬中国精神,推进文化强省和“两美浙江”建设作出新贡献。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