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数”说国家大剧院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30   

歌剧《骆驼祥子》改编文学经典,《金融时报》打出四星高分。

京剧《丝路长城》借古喻今,折射历史情怀。

歌剧《游吟诗人》场场爆满,引人入胜。

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台上唱、台下和,传递正能量。

捷杰耶夫执棒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奏响普罗科菲艺术节。

2014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接待观众达1万人次。

管弦乐团北美巡演,传播中国声音。

突破剧院围墙,五月音乐节走进地铁站。

    黑  莓
    2014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7周年。
    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古希腊文明中,7代表着完美。国家大剧院的7年正是不断追寻完美的7年。
    这7年,它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三大宗旨,跻身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极,其辉煌历程折射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这7年,它坚持植根人民、面向人民、服务人民,不遗余力地践行着文化惠民的初衷与承诺,让普罗大众共享国家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它的7年,连那些世界“百年老店”的行业翘楚都在感叹:“年轻的国家大剧院,用7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剧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路。”
    2014年岁末,国家大剧院再次亮出了一年一度的经营数据,也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纪录。数字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冲击,更折射出国家大剧院的底气与自信,浓缩着国家大剧院的智慧与努力,传递着国家大剧院的温度与情怀。
    910场演出让全年无淡季
    销售率82.5%实现剧院总盈利
    不久前,资深文化记者李澄在考察对比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座一线城市的演艺市场后,将国家大剧院形象比喻为高雅艺术行业的“巨无霸”。在李澄看来,这座“巨无霸”拥有的绝不是霸气,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与能量。早在2007年开业运营之初,国家大剧院就为自己定下了每年800场的演出指标,2014年,国家大剧院亮出的数字是910场。910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几乎每个晚上,剧院内四大剧场同时拉开大幕,歌、乐、舞、剧、戏百花齐放;这意味着,国家大剧院再次兑现了“全年无淡季”的承诺,为观众备下不散的艺术盛宴;这意味着,国家大剧院业已成为全国优质艺术资源的最大集散地,成为全世界名团名家纷纷登陆的艺术港湾。910场,显示出一座国字头艺术航母庞大的“吞吐量”,更体现出国家大剧院出色的策划能力和运营能力。
    与910场演出相对应的,是高达82.5%的销售率。众所周知,在当前文化环境下,高雅艺术毕竟还很小众,国家大剧院能在纷繁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并最终实现全年盈利,可以想象,是何其不易。82.5%还仅仅是个平均数,据统计,2014年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销售率达到了90.4%,这让市场部部长王威有些喜出望外。在他眼里,舞蹈项目一度是市场推广的“老大难”,除《天鹅湖》等经典外,多数项目都难有乐观表现。但今年舞蹈节却出现了逆袭,连荷兰舞蹈剧场、马克·莫里斯舞蹈团、台湾云门舞集等一系列偏冷门的现代舞演出,几乎都一票难求。中国艺术研究院评论人欧建平认为:“这源于国家大剧院多年来对高雅艺术的深入推广和对市场的精心培育,量变正在转化为质变。”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今年的五月音乐节。作为国家大剧院一直以来倾力打造的室内乐演出品牌,它的票房曲线也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2011年是62.1%,2012年是74.7%,2013年是78.5%,2014年则达到了86.9%,真正从“老大难”变成了“香饽饽”。把市场做大,把高雅艺术做强,历时7年,国家大剧院让这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数字背后,每一个百分点的攀升,都凝聚着这座剧院巨大的心血与气力,凝聚着其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努力。
    271元平均票价普惠大众
    92万人次走进“水上明珠”
    7年前,“水上明珠”揭开面纱,不少人望而却步:“来这儿看一场演出,荷包能否承受?演出票是否会炒出天价?”面对此种情形,国家大剧院以物超所值的亲民票价,让老百姓心中的问号化作脸上满意的笑容。
    7年来,这里的平均票价从最初的480元到2013年的316元,再到2014年的271元,逐年递减的势头日趋明显。票价越来越实在,演出的水准与质量却不负“世界一流”的美名。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执棒的音乐会,票价在国内市场一度炒到了近6000元,但当他率领以色列爱乐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最高票价只有680元。世界男中音之王里奥·努奇领衔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弄臣》,同样拥有梦幻般的华丽阵容,最低票价也仅仅100元。通过严格控制运营成本,广泛借助社会合作,国家大剧院把实惠最大限度让渡给了人民群众,任何走进这里的观众都会发现,“物美而价廉”绝不是一句空话,“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在了实处。
    降低了高雅艺术的门槛,自然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观众。2014年,国家大剧院观演人数突破了92万。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总会聚拢超高的人气,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老者,从普通市民到文艺爱好者,艺术滋养着城市中的人们,也点亮了城市的每一个夜晚。对尚未走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国家大剧院今年也以特别的方式向他们敞开大门,探索出“剧院呈现艺术产品,社会资助艺术产品,学生享受艺术产品”的惠民形式。每有名团名家到访,国家大剧院都会预留相当一部分的中高档票,学生们仅需约80元就可买到实际价值500元上下的演出票。这项名为“IDG世界名人名作”的公益计划,已经让15所高校的18.5万青年学子成为受益者。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与国家大剧院产生交集,“艺术改变生活”不再是梦想。
    47部院藏剧目源源不断
    年排演量23部刷新纪录
    能否拥有经久不衰的院藏剧目,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这是检验剧院实力的硬指标与试金石,代表着剧院的核心竞争力,维系着剧院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NCPA制作”同样迎来丰收之年。这一年,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自制剧目达23部119场,其中首演面世的新作品有11部之多。截至2014年底,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47部精品剧目,总演出场次728场,积累了相当厚实的宝贵“家底”。“NCPA制作”不仅票房飘红、叫好又叫座,平均销售率达到83.1%,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瞩目和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发出感慨:“国家大剧院标志着歌剧在中国正在进入黄金时代。”英国《金融时报》评价:“国家大剧院用极短的时间,建立起一整套剧目制作的方法与体系,超乎想象,令人肃然起敬。”德国《歌剧杂志》则写道:“‘NCPA制作’已经在全世界打造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卓越品牌。” 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俄罗斯报》同样不吝溢美之词:“旺盛的剧目产量、精良的艺术品质,使得国家大剧院足以与众多欧美老牌剧院并驾齐驱。”
    2014年,在源源不断涌现的精品力作中,歌剧《骆驼祥子》、《冰山上的来客》及京剧《丝路长城》这三部扛鼎之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精彩缩影。改编自老舍经典作品的歌剧《骆驼祥子》,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既彰显出西洋大歌剧的质地和气派,又闪耀着中国意蕴的精神内核。”英、法、德、意、西班牙等众多欧洲专业媒体纷纷给出极高的评价,《金融时报》也打出四星的高分,称“这是一部制作精美的精品力作”。改编自红色经典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现场不少观众都动容落泪。高潮处,更是出现了台上唱、台下和的动人景象,而这样的情形在《西施》、《运河谣》、《赵氏孤儿》、《山村女教师》等多部NCPA原创作品中也曾屡屡出现。京剧《丝路长城》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淬炼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历史与当下的相互关照、融会贯通中尝试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全新表达,同样在业内外引发巨大反响。《北京青年报》评论:“这是一部原创鸿篇,不刻意炫技、不过分堆砌,主题悲悯高远,充满娓娓道来的历史情怀。”
    据国家大剧院方面透露,2015年,歌剧《方志敏》、《日出》,话剧《样式雷》、《基督山伯爵》等一系列体现时代诉求、呼应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也将陆续被搬上舞台。
    NCPA足迹遍布14个国家地区
    百余场国际巡演打响中国品牌
    作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要真正建立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不仅意味着有资格承载世界最好的旋律,更意味着有能力走出家门,在世界舞台精妙地放大、传承中国最美的声音,最终使之历久弥新。近几年,NCPA越来越多地走了出去,足迹遍布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巡演超过百场。
    翻开2014年国家大剧院的“大事记”:7月,歌剧《奥涅金》登上享誉世界的俄罗斯白夜艺术节,中国歌唱家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10月,话剧《风雪夜归人》亮相宝岛台湾,收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11月,未满5岁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完成了其诞生以来最振奋人心的海外巡演。横跨北美7大城市,奏响芝加哥交响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林肯艺术中心、基默尓艺术中心、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等7所世界著名音乐厅,所有演出均被纳入对方的年度演出季。北美乐评界不约而同谈论着这支来自亚洲的新生代乐团:美国《责任报》称赞“乐团的表现值得令人脱帽致敬”;历史悠久的《华盛顿邮报》刊出“NCPAO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大放光彩”的醒目标题;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国家邮报》则如是写道:“这是一次光芒闪耀的胜利,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表现,在各方面都可以打一百分。”
    先进理念的指导,高水平的策划运作,精密、系统的专业组织,让国家大剧院走出去的步伐日益沉稳而矫健。在走出去的漫长跋涉中,国家大剧院始终没有忘记最根本的出发点: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世界观众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渴求成功对接,不断产生共鸣、不断有益发酵、不断同频共振。
    1090场活动滴灌城市生态
    61.6万观众接受艺术熏陶
    2007年12月23日,国家大剧院开张第二天,李岚清同志的主题讲座成为国家大剧院“滴灌工程”的第一股源头活水。从此,这里的艺术普及细水长流,逐渐呈现出大体量、常态化、全年持续不间断的蓬勃面貌。7年共举办各类普及教育活动6685场,2014年一年就累计达1090场,覆盖61.6万人次。
    如今,“周末音乐会”“大师面对面”“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青少年艺术周”“春华秋实”等一批公益普及的“金字招牌”,经过7年的打磨孕育,日趋成熟,日趋深入人心。以周末音乐会为例,截至2014年底已突破320场,吸引了超过57万的普通观众。与此同时,数不胜数的中外名团、大师名家也加入到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的“生力大军”,著名指挥谭利华携北京交响乐团先后40次登上公益演出的舞台,他表示:“国家大剧院普及的力度和质量,在国内独一无二,它所彰显的艺术影响力,正给这座城市的文化容颜带来巨大改变。”
    院内普及,持之以恒,院外滴灌,亦不停歇。今年的歌剧节、五月音乐节、舞蹈节期间,国家大剧院策划了100多场走出去的公益惠民演出和艺术普及活动,足迹遍布学校、社区、医院、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地铁站、商业中心,最远甚至到达距市中心近150公里的远郊区县。从场地的协调联络到曲目的设计甄选,从艺术家的组织动员到行程的规划安排,无形中工作量成倍增长,国家大剧院却始终乐此不疲,为的就是让高雅艺术直接抵达老百姓的生活终端。当优美的音乐在城市上空响起,当人们意识到这是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带来的专属福利,掌声显得尤为热烈。
    153所基地校点燃艺术“星星之火”
    2所音乐附小让“种子”落地生根
    世界级艺术航母牵手中小学校,直接参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这样的举措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国家大剧院却把它扎扎实实地推进开来。在NCPA公布的一系列经营数据中,有两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153所歌剧基地校、2所音乐附小,这是2014年NCPA的又一份答卷。
    从2011年起,国家大剧院着手在全市建立“歌剧兴趣培养基地”。从最初十几所中小学到如今的153所,基地校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覆盖了北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大城区。歌剧基地校的孩子们,每年都能获得欣赏歌剧、观看排练、聆听讲座等大量艺术实践的机会。为让艺术的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国家大剧院今年还牵手北京市自忠小学与校尉胡同小学,挂牌建立两所“音乐附小”。剧院精心为同学们定制完备的课程方案,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在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各个板块全线铺轨,纵向上覆盖学校所有年级,横向上涵盖多元艺术门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对这一做法非常赞赏,他表示:“在青少年阶段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国家大剧院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上来引领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功德无量的。”
    69万下载量凸显新媒体平台优势
    200余万粉丝助力“全媒体剧院”发展
    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大潮势不可挡。高雅艺术的传播及推广也需要与新的时代诉求全面对接。2014年,一组数字见证了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的可贵探索。
    古典音乐频道客户端下载量突破69万,凸显了高雅艺术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后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这个客户端,把国家大剧院装进自己的口袋,随时随地进行最便捷的艺术体验。这座手掌中的“国家大剧院”,收藏着500部经典演出的现场视频、2600张高音质的古典唱片、186部舞台纪录片和207期大师访谈节目。《中国艺术报》认为:这一创举非常具有前瞻性,真正打造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国家大剧院,即实体的大剧院、线上的大剧院、移动的大剧院。
    另一组数字的迅猛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媒体剧院”的勃勃生机。2014年,国家大剧院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量激增到215万,腾讯官方微博的粉丝量达到了41万,官方微信的粉丝量则突破6.5万。每天,国家大剧院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将高雅艺术打包推送,巧妙的策划、活泼的形式,常常引发网友的热烈互动,其传播效果也一次次得到了验证。今年八月合唱节期间,国家大剧院官微发布的一段“快闪”视频,短时间内点击量便突破10万。这对“慢热”的高雅艺术而言,不啻为一个奇迹。
    遥想7年前,国家大剧院刚刚建设落成,多少人观望、质疑,甚至忧心忡忡:这样一座庞然大物,能否负担起开支巨大的运营成本,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7年过去了,一切烟消云散。国家大剧院用实实在在的数字,为其7年历程写下最好的旁白与注解。全心全力扛起赋予的责任,一心一意践行文化惠民的承诺。这,正是“水上明珠”一直以来的坚守与担当。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