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1-30
2014年度戏曲艺术发展形势分析会综述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共上演57场大戏。图为闭幕大戏天津京剧院创排的《康熙大帝》。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涵盖全国37个剧种,演出70多场。图为闭幕大戏中国评剧院创演的评剧《城邦恩仇》。
本报记者 刘 茜1月14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2014年度戏曲艺术发展形势分析会在京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艺术研究处处长周汉萍、戏剧曲艺处处长林琳与仲呈祥、王蕴明、贾志刚、王馗、傅谨、郦国义、罗怀瑧等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2014年乃至现阶段中国戏曲的总体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做了深入探讨。会议由周汉萍主持。
2014年戏曲艺术发展重要的积极因素
与会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积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后,戏曲界和社会对戏曲艺术在中华文化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人们自然就联系到,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德理念、伦理追求、情感诉求。能不能够真正地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戏曲艺术的地位和价值,是关乎着中华文化的当代建设究竟能不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最集中而且最典型的体现在哪儿?除了我们的国画、国医(中医),很重要的是中华戏曲,而且戏曲是扎根于民间的,是通向民生民情的。”仲呈祥说。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讲话。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讲话精神落实、具体化。这两年,文化部等主管部门搞了一些展演,实际是对戏曲很重要的鼓励措施。戏曲界取得现在成绩很不容易,包括对一些优秀传统剧目有进一步的打磨加工,同时也出来一批不错的现代戏。
由于受中央精神的影响,2014年戏曲界抵制奢靡之风,大制作明显减少,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它会使戏曲风气比以前更健康,戏曲的表演和文学重新回到戏曲的中心位置,剧目表演艺术水平获得提升。
对于2014年戏曲艺术领域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停止了评奖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减少评奖、提高评奖权威性的必要性。傅谨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尤其是京剧节取消评奖有非常强烈的影响。通过减少这些评奖,对戏曲界的发展环境是有好处的。对评奖,当然不能简单地去说好或者不好。但是,一旦当戏曲的评奖负面因素渐渐超过正面,要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减少评奖的量;二是提升评奖的质。
对此,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一级编剧罗怀瑧也深有体会,他称自己是评奖的获益者,却也是对评奖深恶痛绝的人,“我们的评价系统几十年没有变化,这些年我对评奖不感兴趣,原因就是评奖本身并不能解读你的新的创作。以去年京剧节为例,以评代奖,院团所接受的程度反而超出了预期。”
仲呈祥说:“从实际出发,暂停评奖,使大家过去那种跑门子,请评委,争奖项,变成了真心诚意听取意见,使创作者们的高原以上的作品,努力地奔向高峰。这就学习、理解、践行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所长贾志刚总结2014戏曲创作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题材的拓宽。题材涌现很多热门的、很多过去从来没有尝试的一些题材。这个势头非常好,有识之士正在呼吁戏曲创作题材的扩展,去年中国文化报社“艺海问道”论坛就曾为此召开专题研讨会。第二,创作的剧目从艺术上特别从舞台表现上讲,体现出了戏曲本体的回归。此外,贾志刚还介绍了去年戏曲学术活动上的大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戏曲卷》已经正式启动,第三版《戏曲卷》的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条目将增加到5000条,是以往的4倍,而且内容上突出当代创作的主体。
戏曲界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尽管有上述的积极因素,然而,当下面对着市场经济运行下文化消费多样化对戏曲的挤压、文化体制改革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等现实大背景,戏曲界面对的难题如观众群、人才、传承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认为2014年整个戏曲界呈现的是“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交织在一起的局面,路还很长。《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认为2014年戏曲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在全体从业人员的努力下,取得成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不是一日之功,“戏曲艺术的成长需要等待。”
罗怀瑧表示:“我们客观承认,现在文化部对全国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推动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实惠。可是整个戏剧生态仍未根本改观。原因是什么?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它当成一门小众艺术。假设只是内行观众,才有资格来欣赏戏曲,这门艺术将宣告衰落。戏曲繁盛的时候,是大量的外行观众拥戴它,慢慢地由外行变成内行。”
在戏曲艺术发展众多问题中,对观众群体的培养是参会者热议的话题。“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土壤,要面对市场,只是一句空话。戏曲艺术要发展、弘扬,没有观众,怎么弘扬?” 所以,仲呈祥建议通过教育培养观众,通过各种教育,包括大学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让戏曲艺术的教育真正进校园,要培养下一代观众,不能放任自流。郦国义认为,戏曲到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院校培养二三十岁的观众,方向很对。现在的音乐界依靠粉丝,戏曲这样做行不行?值得研究,但它符合传播的规律。《中国艺术报》记者郑荣健说,可以关注互联网给戏曲发展提供的重大机遇,戏迷在互联网上的评论与学术性评论已经开始形成良好互动。
戏曲艺术的人才建设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会专家也纷纷献计献策。郦国义认为,在人才建设上需要高度重视院团长以及对艺术创作生产者的培养:“院团长需要政治、艺术等各种素养,建议文化部能够抓好。对于创作者,要办起讲习班、研究班。”罗怀瑧认为,在政府层面要有意识地建立智库,要保证国家层面展开的任何和戏曲相关的活动,都有足够的智慧海洋和艺术海洋。
戏曲艺术评论工作也历来被戏曲界重视,在这次分析会上,对于它的更好开展,专家也提了建议。郦国义认为,现在需要抓的就是评论的深化,深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发挥对创作的指导;二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作品的品位。罗怀瑧则提出,文化部最关键的是建立新的评价系统。只有在新的评价系统下,戏曲界所做的任何微观事情才是建设性的、有可评性的,否则就是重复。
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的创办对于戏曲艺术发展当然是件大事,但是傅谨认为国家艺术基金对舞剧和歌剧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戏剧,建议调整一下它的资助范围和对戏曲的资助力度。
而对于戏曲界存在的“重文轻武”的现象,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记者苏丽萍通过自己的实际接触,讲到了“很多戏曲界老先生对此感觉痛心疾首,而且从现在目前的状况来看,确实是有些学生在学校学武戏学得不错,大奖赛也表现不错,但到了剧团却没有用武之地。”
如何规划戏曲艺术的发展
周汉萍说,作为“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的重要内容,分艺术门类召开研讨会,主要目的是加强艺术评论、深化艺术研究、建立形势分析制度,出版年度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院团创作生产、艺术研究提供指导。从2014年开始,文化部艺术司将尝试编辑出版艺术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以内部发行的模式先进行尝试,从2015年开始作为公开的出版物向各界发布。
吕育忠介绍,2015年艺术司在戏曲艺术发展工作方面有几个着力点:第一,要开展地方戏曲普查和数据库的建设。第二,要加强剧本创作。第三,准备实施十个剧种的名家传习活动。第四,对一些剧种采取抢救、保护性的措施。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