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发动力 创新展现活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2-02
广西戏剧院体制改革催生强劲创造力
彩调歌舞剧《刘三姐》
莫 曲艺海文潮涌动南国,桂风壮韵艺苑飞花。
彩调剧《刘三姐》漂洋过海、桂剧《七步吟》摘金夺银、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上山下乡……最近几年,无论是各种大型艺术节庆活动,还是国内外文化交流,无论是现代都市里的高档剧院,还是西部地区的边远乡村,常常见到广西舞台艺术剧目的身影。广西已成为全国舞台艺术创作的高产地区之一,在全国舞台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激活了文艺院团的创造力,广西戏剧院以其独有的优势,做出了显著成绩。
从《刘三姐》到《七步吟》,从《赶山》到《第一书记》,近年来,广西戏剧院创作了一批叫好叫座、深入基层、贴近大众的艺术精品,在全国特别是区内的各种巡演中,得到广泛好评。2013年,广西戏剧院创新性地推出了还戏于民的“民族戏苑——周末剧场”,目前已成长为广西的一个特色品牌。与此同时,现代壮剧《天上恋曲》、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等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大奖,对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沐浴改革的春风,广西戏剧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 树品牌 创精品
2014年国庆期间,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在广西桂戏坊上演,悠扬婉转的唱腔、扣人心弦的剧情,让现场观众充分领略了桂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是《七步吟》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再次在广西演出。
“这是戏剧院成立两年来、继壮剧《歌王》之后,又一次获此殊荣,为我们今后精品剧目的创作与演出树立了标杆,打下了坚实基础。”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说。
《七步吟》获奖反映了广西戏剧院改革后不断创作优秀作品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广西戏剧院创作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各大展演中取得好成绩。2014年5月,新编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作为文化部推荐的优秀剧目,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展演活动,以全新面貌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广西戏剧的永恒经典;11月,在天津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由广西戏剧院京剧团排演的《独钓寒江雪》向全国的京剧票友展示了广西京剧的新风采,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重新组建后的广西戏剧院呈现出“改革不止、创作不断、演出不停”的喜人形势。在创作和演出上,他们拓展思路,整合广西壮剧团、桂剧团、彩调剧团、京剧团4家文艺团体资源,将个体能量转化为复合能量,将传统戏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戏剧元素为主体,创作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品,反映当今社会发展步伐和现实生活,突出广西本土特色。
如现代壮剧《第一书记》,该剧取材于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国家级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扶和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之事。2014年7月1日,《第一书记》在南宁进行了首演,观看演出的100多位第一书记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很真实也很感人。”观众李湘明说。
“2014年8月开始,《第一书记》在全区14个设区市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巡演活动,受到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不少地方还要求加演。”《第一书记》的导演卢浩说。
此外,壮剧《冯子材》和壮剧《贵妃远行》的剧本也已完成,已开展实地采风,签订了创作合同,完成了剧本的论证工作;反映美丽广西的小戏小品、音乐舞蹈创作也在推进之中,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彰显桂风壮韵的作品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 享文化 惠百姓
2013年12月5日,桂韵音乐剧《红楼梦》在南宁市明星剧场上演。当文学名著与细腻活泼的桂剧相遇,为观众们带来的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结合、欢喜与伤悲交错的舞台文艺新作。“没想到《红楼梦》也能用桂剧这种地方戏剧表演出来,很好看。”戏迷王大爷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这里来看戏。
从2013年5月开始,广西戏剧院与广西群众艺术馆合作开展的“民族戏苑——周末剧场(以下简称周末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秉持着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公益文化服务的宗旨,周末剧场展演剧目囊括了广西近年来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包括桂剧《七步吟》、史诗壮剧《赶山》、现代京剧《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桂韵音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现代彩调剧《山歌牵出月亮来》、儿童剧《小红帽》等。
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指出,周末剧场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共享、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通过公益惠民演出,不断培育广西演出市场,激活群众文化艺术自觉,努力打造广西民族文化品牌。周末剧场不仅使青年演员有了大量登台的机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作剧目获得了演出平台,剧团还可以通过演出不断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准,通过观众的反应不断调整节目和创作,有效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实现艺术创作与演出、艺术提升与价值引导、贴近群众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同时,为扩大壮剧、桂剧、彩调剧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广西传统文化,广西戏剧院从2014年5月1日起,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为期近一年的“高佬倾非遗”项目,通过幽默的真人秀形式传播非遗知识,受到观众好评。
除了驻场演出,广西戏剧院还经常到偏远地区的农村开展“文化惠民三下乡”活动,2014年全院在广西各地共演出582场,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桂剧、彩调剧折子戏和京剧片段、戏曲绝活、综合晚会为主,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 重保护 永传承
“一二三四,腿抬高,肚子要收紧……”2014年12月的一个下午,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排练室里,广西戏剧院桂剧团演员队的队长毛颖萍正在教孩子们戏剧基本功。“我在暑假看过桂剧,觉得很好看也很好玩,所以很想学。”四年级的胡倩莹兴奋地说。
2014年6月,广西戏剧院分别与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民主路小学、锦华小学、江南路小学等多所小学共建了壮剧、桂剧、京剧、彩调剧传习展示基地,激发孩子们对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从小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
与小学共建传习展示基地是广西戏剧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3月,广西戏剧院还在南宁市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风壮韵”进校园演出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宣传。
传统文化在菁菁校园里得到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的保护也在进行中。近年来,广西戏剧院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通过视频、录音、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对广西戏剧院里副高职称以上的艺术家进行了信息采集,艺术家们通过口述、演示、表演等方式,借由一段段经典曲目生动演示了这些传统戏剧的声腔、表演特色。
此外,广西戏剧院还建立了传承人信息报告、传承评估制度,以及个人传承、群体传承档案,并根据自身特色,对散存在院内的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戏曲记录和相关实物(如纸质资料、音像制品、戏服、道具等)进行收集、整理、保护,使之成为传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