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作一个独立剧展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2-06
水 晶
2014年对于爱丁堡前沿剧展来说,是忙碌的一年。从暖场剧目《最后晚餐》到《喀布尔安魂曲》、《纸电影奥德赛》、《等到深夜又如何》、《我,马瓦利奥》,再到压轴大戏《迷失》等,去年全年,爱丁堡前沿剧展一共做了112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九成,演出覆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一个平均演出票价在120元至160元之间的独立剧展,一年下来,不仅没有赔,还有15万元左右的盈余。虽然盈利微薄,但让我们看到了没有商业投资,依靠自己的力量运作国际剧展是有可能的。
选戏最重要
对于一个剧展尤其是没有商业投资的独立剧展而言,选戏至关重要,每一部戏都必须精挑细选,不容失败,不容粗糙。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之后,选戏环节就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选到足够好的戏,才能在演出过程中引发观众共鸣和媒体关注,得以在足够大的范围内传播。可以说,剧目一旦选定,大局就基本定了。后续的宣传、销售当然也非常重要,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核心工作没有做好,后续的工作量再大,也不过是麻袋底子上绣花。
在这一点上,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做法是打破国内既往一些剧展和艺术节“贴牌式”选戏的方式(在市场上现有的剧目中挑选一些档期接近的剧目,贴个剧展或艺术节的牌,便成了参展剧目了),强调“独家引进”和“中国首演”的概念。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和媒体有机会看到一般商业演出公司不会选的戏,对剧目有“全新”的定位;另一方面是选策展人和制作团队认为达到艺术标准的剧目,并尽量保证剧目类型的多元化。对于一些优秀剧目即使有赔钱的风险也要做,因为只有戏好才能让观众记住剧展的品牌。
笔者认为,品牌是一个国际剧展或艺术节最大的资产,钱不是。剧目每年都在更新,只要是好戏,就会为品牌增值。一个剧目亏了钱,没关系,可以在其他剧目上赚回来;但如果戏不好,使得品牌贬值,就会一损俱损。当然,选戏时也需要进行平衡,个个戏都亏钱肯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在成本和收入方面做一些平衡,以保障剧展整体的现金流和收支状况处于良性状态。
服务要跟上
作为一个国际独立剧展,服务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首先是为艺术家服务,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克扣艺术家,不能敷衍塞责地要求艺术家将就,这些都会使得作品的呈现打折扣。要事无巨细地知道艺术家需要什么,比如技术条件、设备、行程、剧场情况、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同时要讲信用、按时支付演出费等各种款项。
当然,演出过程中,积极管理和干预那些在剧场内拍照、打电话、吃东西的现象也非常重要。不要把这些事归咎于观众素质而放任不管,管理剧场内的秩序,是主办方和剧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演出时出了错,要立刻道歉,并想办法弥补观众。《喀布尔安魂曲》在北京演出的第一场,字幕不够清楚,给观众观剧带来了麻烦,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工作人员在演出结束后就开始现场道歉(之后通过微博、微信公开致歉),给不满意的观众送节目册,让希望重看的观众再来看一场。
充分利用自媒体
早年间工商界有一句流行语:“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花错了地方,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广告投放是风险相当高的一项支出。如果根本没有钱做广告,要怎么宣传?
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2014年2月28日,爱丁堡前沿剧展建立公众微信号,持续至今,基本保持了每天更新内容。除了剧展的剧目介绍、媒体评论、观众反响之外,还推送大量国外的戏剧作品介绍和评论,以及国内一些重要戏剧、电影、文化艺术作品和事件的深度报道。
这个公众微信号是去年爱丁堡前沿剧展主要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因为有了公众微信号,新浪同名微博的功能就转型为以即时对话和客户服务为主,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剧首演期间的评论收集功能。因为大量观众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评论是很难收集的,只能通过微博来收集。在长微博文字版功能出现后,来自微博的长篇评论投稿数量也显著增加了,这些都对剧目的观后分享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去年9月,爱丁堡前沿剧展开幕期间,《纸电影奥德赛》和《喀布尔安魂曲》仅仅通过新浪微博就各收集了200多条短评,加上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大量长篇评论文章——剧展的随团翻译彻底崩溃了——完全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多评论传递给外方剧团。
除了自媒体宣传,媒体报道也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宣传是有效的?笔者以为,只有媒体对剧展的内容感兴趣、有意愿来多了解、愿意做功课、能够在剧目或事件中找到话题,这样的主动型报道,才是真正新鲜、有深度、有影响力的。而要让媒体有兴趣主动报道首先要有好剧目,要在观众中有好反响,这又回到了选戏上了。所以,成功运作一个独立剧展,前提还是要有好戏。
(作者系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
源自:中国文化报
2014年对于爱丁堡前沿剧展来说,是忙碌的一年。从暖场剧目《最后晚餐》到《喀布尔安魂曲》、《纸电影奥德赛》、《等到深夜又如何》、《我,马瓦利奥》,再到压轴大戏《迷失》等,去年全年,爱丁堡前沿剧展一共做了112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九成,演出覆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等。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一个平均演出票价在120元至160元之间的独立剧展,一年下来,不仅没有赔,还有15万元左右的盈余。虽然盈利微薄,但让我们看到了没有商业投资,依靠自己的力量运作国际剧展是有可能的。
选戏最重要
对于一个剧展尤其是没有商业投资的独立剧展而言,选戏至关重要,每一部戏都必须精挑细选,不容失败,不容粗糙。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之后,选戏环节就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选到足够好的戏,才能在演出过程中引发观众共鸣和媒体关注,得以在足够大的范围内传播。可以说,剧目一旦选定,大局就基本定了。后续的宣传、销售当然也非常重要,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核心工作没有做好,后续的工作量再大,也不过是麻袋底子上绣花。
在这一点上,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做法是打破国内既往一些剧展和艺术节“贴牌式”选戏的方式(在市场上现有的剧目中挑选一些档期接近的剧目,贴个剧展或艺术节的牌,便成了参展剧目了),强调“独家引进”和“中国首演”的概念。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观众和媒体有机会看到一般商业演出公司不会选的戏,对剧目有“全新”的定位;另一方面是选策展人和制作团队认为达到艺术标准的剧目,并尽量保证剧目类型的多元化。对于一些优秀剧目即使有赔钱的风险也要做,因为只有戏好才能让观众记住剧展的品牌。
笔者认为,品牌是一个国际剧展或艺术节最大的资产,钱不是。剧目每年都在更新,只要是好戏,就会为品牌增值。一个剧目亏了钱,没关系,可以在其他剧目上赚回来;但如果戏不好,使得品牌贬值,就会一损俱损。当然,选戏时也需要进行平衡,个个戏都亏钱肯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在成本和收入方面做一些平衡,以保障剧展整体的现金流和收支状况处于良性状态。
服务要跟上
作为一个国际独立剧展,服务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首先是为艺术家服务,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克扣艺术家,不能敷衍塞责地要求艺术家将就,这些都会使得作品的呈现打折扣。要事无巨细地知道艺术家需要什么,比如技术条件、设备、行程、剧场情况、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同时要讲信用、按时支付演出费等各种款项。
当然,演出过程中,积极管理和干预那些在剧场内拍照、打电话、吃东西的现象也非常重要。不要把这些事归咎于观众素质而放任不管,管理剧场内的秩序,是主办方和剧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演出时出了错,要立刻道歉,并想办法弥补观众。《喀布尔安魂曲》在北京演出的第一场,字幕不够清楚,给观众观剧带来了麻烦,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工作人员在演出结束后就开始现场道歉(之后通过微博、微信公开致歉),给不满意的观众送节目册,让希望重看的观众再来看一场。
充分利用自媒体
早年间工商界有一句流行语:“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花错了地方,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广告投放是风险相当高的一项支出。如果根本没有钱做广告,要怎么宣传?
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2014年2月28日,爱丁堡前沿剧展建立公众微信号,持续至今,基本保持了每天更新内容。除了剧展的剧目介绍、媒体评论、观众反响之外,还推送大量国外的戏剧作品介绍和评论,以及国内一些重要戏剧、电影、文化艺术作品和事件的深度报道。
这个公众微信号是去年爱丁堡前沿剧展主要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平台,因为有了公众微信号,新浪同名微博的功能就转型为以即时对话和客户服务为主,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剧首演期间的评论收集功能。因为大量观众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的评论是很难收集的,只能通过微博来收集。在长微博文字版功能出现后,来自微博的长篇评论投稿数量也显著增加了,这些都对剧目的观后分享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去年9月,爱丁堡前沿剧展开幕期间,《纸电影奥德赛》和《喀布尔安魂曲》仅仅通过新浪微博就各收集了200多条短评,加上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大量长篇评论文章——剧展的随团翻译彻底崩溃了——完全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多评论传递给外方剧团。
除了自媒体宣传,媒体报道也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宣传是有效的?笔者以为,只有媒体对剧展的内容感兴趣、有意愿来多了解、愿意做功课、能够在剧目或事件中找到话题,这样的主动型报道,才是真正新鲜、有深度、有影响力的。而要让媒体有兴趣主动报道首先要有好剧目,要在观众中有好反响,这又回到了选戏上了。所以,成功运作一个独立剧展,前提还是要有好戏。
(作者系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