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浸润孩子的心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2-12
央美老师带领学生在美术馆参观
史家小学分校学生汇报戏曲表演学习成果
本报记者 孟 欣“轻歌剧是歌剧的一种吗?”“话剧《雷雨》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吗?”“观看歌剧是否应穿深色礼服?”……回答这些问题,是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学生近日参与“艺术嘉年华——国家大剧院主题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工作人员会在他们的手册上盖下印章,获得印章多的孩子,还会有额外的奖品。孩子在其中获得了快乐,也是对本学期艺术学习成果的检验。
本次活动是国家大剧院参与小学美育工作系列活动之一。2014年4月,北京市教委组织实施“北京市高等院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共25所北京高校、国家和市级艺术机构、艺术院团等,与北京百余所小学牵手,共同开展体育、美育教育。
特色鲜明,保证课程质量
“中国戏曲学院已经具备以戏曲专业为主体,兼容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25个专业方向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全方位、立体化对合作小学的美育教育予以扶持,开展‘菜单’选课方式,在合作小学采取‘一校一协议、一校一方案’的方式签署合作方案,细化合作内容,确保特色鲜明。”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告诉记者。据了解,各单位均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全方位展开教学,课时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班级基本能保证每周一节艺术类课程。“我们每周都有艺术素养课,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内容非常丰富。”校尉胡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李一慧告诉记者。
为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播艺术知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许多参与单位在课程设置上别出心裁,不断创新课程内容。“课程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孩子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将艺术创作中色彩与构成的原理、材料的运用、图像与符号学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创意课程内,多方面开拓孩子们的想象力、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晓琳说。
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艺术普及,既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不是纯研究性的学术探讨,而是要通过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去感染青少年,助力青少年素质教育,同时培养未来的观众、未来的艺术家。”
利用优势资源,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基本每月一次,我的孩子可以在国家大剧院观看话剧、舞蹈等演出。她最喜欢的是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芭蕾舞形式呈现,优美的舞蹈和漂亮的服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带孩子观看演出的机会不多,孩子通过观摩活动开阔了眼界,也培养了自己的爱好——话剧。”校尉胡同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许多高校、社会单位采取课堂教学、课后社团活动、参观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我们的课后社团有选舞蹈的、合唱的,我选的是手工。每节课都有很多好玩的制作,我还学会了做印章。” 校尉胡同小学四年级学生张丁心告诉记者。各种社团活动也为孩子的课后生活增色不少。据了解,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小舞蹈班的孩子不久前登陆大剧院,与国际音乐大师同台演出歌剧《阿依达》,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此外,为了将艺术体验更好融进孩子们的生活,不少单位匠心独运,将艺术带进学校建设、学校空间设计等。中央美术学院在南湖中园小学的走廊、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的设计中融入了图像和色彩元素,让教室充满艺术气息,颇受学生的喜爱。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普及部部长王大羽告诉记者,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小还将经典名曲制作成上课铃声,让孩子时刻沉浸在艺术的氛围里。
注重师资培养,让艺术感染生活
姚志强告诉记者,中国戏曲学院参与小学教学的教师有100多位,包括在校学生、专兼职教师、专业演员、离退休老教授等。许多教师没有参与过儿童教学,为解决他们教学、与小学生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项目开始前曾邀请教育专家卢勤(知心姐姐)、北京电台主持人孙怡(小雨姐姐)等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小学一线教师,为即将上岗的教师讲解教学技巧、青少年心理特点、与孩子交流的语言技巧、礼仪、着装等内容。
由中国戏曲学院派出的,目前在北京史家小学分校任教的姜芳也是第一次接触小学教学,她说:“在学校虽然接受了基本培训,但是实际教学中的感受还是不同。一学期的教学让许多老师摸索出方法,例如,我们会准备一些彩色贴纸,如果学生表现优秀,就奖励给他们,学生们得到奖励,学习会更加努力;我们的教学更加强调传统文化的普及,通过戏曲的唱腔、表演,向他们讲述古典故事和仁义、孝道等传统文化,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这些只有六七岁的孩子对戏曲接受很快,一些动作也学得有模有样。”
目前,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落下帷幕,经过参与单位与小学的初次磨合、尝试,许多院校也从中汲取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下学期工作。例如,王晓琳告诉记者,中央美院在下学期的课程设计中,除了校园壁画等课程外,还要在创意绘画、手工的基础上加入创意设计、泥塑、版画创作、装置艺术等多样化的门类,并将开展暑假公益社会实践服务等活动。
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对新学期的活动寄予厚望。“希望有一些适合孩子的好剧本,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登台演出的机会,让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同时,希望艺术课程、社团活动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孩子非常喜欢这些活动,所以再多的时间也不觉得辛苦。另外,一些观摩剧目非常有名,但对孩子来说难免深奥,希望演出的内容、形式更适合孩子。”刘女士告诉记者。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