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国家艺术院团收获多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2-12
本报记者 程 竹 王立元
“这里有大地的温度,有质朴的村民。只有来到了这里,我们创作和刻画的人物才有生命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国家艺术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感慨绵绵。
2014年12月初起,文化部9个直属院团和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工作者陆续奔赴基层,深入革命老区、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等,开展慰问演出、艺术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每到一地,他们展示艺术、辅导服务、畅谈交流、书写感悟。通过和当地民间艺人、乡村百姓的零距离接触,艺术家们收获的不仅有乡亲们的热情,还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深刻地体验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基层:艺术创作的情感之源
“当时,新疆的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演员们化装时手都是颤抖的,但是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心里一下就热乎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回忆起在乌鲁木齐慰问演出时的情景说。他深刻地感到,基层的文化资源还比较匮乏,特别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基层人民。“京剧艺术传承和发展必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让京剧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开出‘新花’。”张建国说。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在赴河北抗日老区任丘市史村慰问演出时,看到广场上、道路上都挤满了观众,她兴奋地说:“基层是检验艺术作品的最好平台,歌唱家推广新作品的最好途径就是深入基层,老百姓觉得好听了,作品才是成功的。歌剧不应该是少数人喝着红酒欣赏的艺术,也不能离开百姓,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和《共和国之恋》就是为老百姓创作的作品。”
青年演员赵宇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小吉普·变变变》剧组走进河北冀中能源峰峰矿区演出。那里的小朋友是第一次看儿童剧,激动和热情仿佛要掀翻屋顶。赵宇感慨地说:“和这些孩子近距离接触,对于我来说是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同时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让我更主动地去关注孩子们,慢慢积累,不断思考,希望能围绕他们创作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
生活: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深入基层、创作采风。在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创作营养,一批接地气、有分量的作品随之诞生。
聚焦农民工的国家话剧院新戏《长夜》剧组,在创排期间来到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站工地,深入垂直深度达数十米的施工现场,同建设者交流。“我在工地观察农民工兄弟干活儿,看着他们流汗,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着他们的骄傲:北京地铁是他们一年一年修起来的。”该剧导演查明哲说,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写作永不过时,并且常写常新。
去年3月,中国歌剧舞剧院选派“80后”青年导演吴庆东一行4人组成年轻创编团队赴西藏自治区采风创作,并编创舞剧《太阳的女儿》。回想三次赴藏,吴庆东感触颇深:“初次进藏,没有采风之前,我谈了一些创作上的想法,但立即就被西藏的同行们否定了。他们告诉我,你的想法与实际的西藏完全不同,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没有经历就没有话语权,一盆冷水泼醒了我。”吴庆东说:“在深入人民的过程中,我和各种身份、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无数的灵感、故事、人物、思想纷至沓来,使我从‘江郎才尽’转变为‘创作井喷’,也使我的眼光从个人角度转变到关注大众、关注时代上来。”
人民:艺术创作的方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基层百姓也感动、改变着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家们。
在近半年与藏民的共同生活中,吴庆东感悟道:“尽管自己不是少数民族,和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文化陌生感,但要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就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像翻越一座座雪山一样,从山脚下一步一步地攀登。俯身下去、手足并用、洒下汗水、付出真诚,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民族文化的学习者、弘扬者。”
“与其说是我们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不如说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实现梦想。”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对此感触颇深。近日,国交的艺术家们又来到了重庆南岸区的“国家艺术院团基层文化联系点”。5年前,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帮助这里的农民组建了北斗村农民管乐队,后来又帮助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近80名盲童组建了扬帆管乐团,是国内唯一一支视障未成年人专业管乐演奏团队。
“5年来,我们的演奏家们一次次来到北斗村,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辅导;农民乐手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感觉。”国交单簧管演奏家陆晓斌感慨地说,从最初还与群众有距离感,到5年后一见到农民乐队的“徒弟”们,就手拉着手,热情地拥抱;从最初对曲目和演出场地很挑剔,到5年后“只要给孩子们演出,在哪儿演、演什么都可以”,艺术家们在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同时,内心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深层次的感情,是‘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支撑。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深入,才得以长久,才能真正做到文艺热爱人民!”陆晓斌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这里有大地的温度,有质朴的村民。只有来到了这里,我们创作和刻画的人物才有生命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国家艺术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感慨绵绵。
2014年12月初起,文化部9个直属院团和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工作者陆续奔赴基层,深入革命老区、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等,开展慰问演出、艺术采风、结对帮扶等活动。每到一地,他们展示艺术、辅导服务、畅谈交流、书写感悟。通过和当地民间艺人、乡村百姓的零距离接触,艺术家们收获的不仅有乡亲们的热情,还有丰富的创作灵感,深刻地体验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的生命力。
基层:艺术创作的情感之源
“当时,新疆的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演员们化装时手都是颤抖的,但是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心里一下就热乎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回忆起在乌鲁木齐慰问演出时的情景说。他深刻地感到,基层的文化资源还比较匮乏,特别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基层人民。“京剧艺术传承和发展必须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让京剧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开出‘新花’。”张建国说。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在赴河北抗日老区任丘市史村慰问演出时,看到广场上、道路上都挤满了观众,她兴奋地说:“基层是检验艺术作品的最好平台,歌唱家推广新作品的最好途径就是深入基层,老百姓觉得好听了,作品才是成功的。歌剧不应该是少数人喝着红酒欣赏的艺术,也不能离开百姓,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和《共和国之恋》就是为老百姓创作的作品。”
青年演员赵宇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小吉普·变变变》剧组走进河北冀中能源峰峰矿区演出。那里的小朋友是第一次看儿童剧,激动和热情仿佛要掀翻屋顶。赵宇感慨地说:“和这些孩子近距离接触,对于我来说是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同时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让我更主动地去关注孩子们,慢慢积累,不断思考,希望能围绕他们创作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
生活: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深入基层、创作采风。在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创作营养,一批接地气、有分量的作品随之诞生。
聚焦农民工的国家话剧院新戏《长夜》剧组,在创排期间来到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站工地,深入垂直深度达数十米的施工现场,同建设者交流。“我在工地观察农民工兄弟干活儿,看着他们流汗,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着他们的骄傲:北京地铁是他们一年一年修起来的。”该剧导演查明哲说,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写作永不过时,并且常写常新。
去年3月,中国歌剧舞剧院选派“80后”青年导演吴庆东一行4人组成年轻创编团队赴西藏自治区采风创作,并编创舞剧《太阳的女儿》。回想三次赴藏,吴庆东感触颇深:“初次进藏,没有采风之前,我谈了一些创作上的想法,但立即就被西藏的同行们否定了。他们告诉我,你的想法与实际的西藏完全不同,这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没有经历就没有话语权,一盆冷水泼醒了我。”吴庆东说:“在深入人民的过程中,我和各种身份、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无数的灵感、故事、人物、思想纷至沓来,使我从‘江郎才尽’转变为‘创作井喷’,也使我的眼光从个人角度转变到关注大众、关注时代上来。”
人民:艺术创作的方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基层百姓也感动、改变着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家们。
在近半年与藏民的共同生活中,吴庆东感悟道:“尽管自己不是少数民族,和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文化陌生感,但要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就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像翻越一座座雪山一样,从山脚下一步一步地攀登。俯身下去、手足并用、洒下汗水、付出真诚,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民族文化的学习者、弘扬者。”
“与其说是我们在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不如说是他们在教我们如何实现梦想。”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对此感触颇深。近日,国交的艺术家们又来到了重庆南岸区的“国家艺术院团基层文化联系点”。5年前,中国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区帮助这里的农民组建了北斗村农民管乐队,后来又帮助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近80名盲童组建了扬帆管乐团,是国内唯一一支视障未成年人专业管乐演奏团队。
“5年来,我们的演奏家们一次次来到北斗村,耐心地讲解,手把手地辅导;农民乐手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感觉。”国交单簧管演奏家陆晓斌感慨地说,从最初还与群众有距离感,到5年后一见到农民乐队的“徒弟”们,就手拉着手,热情地拥抱;从最初对曲目和演出场地很挑剔,到5年后“只要给孩子们演出,在哪儿演、演什么都可以”,艺术家们在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同时,内心的感情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深层次的感情,是‘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支撑。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深入,才得以长久,才能真正做到文艺热爱人民!”陆晓斌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