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舞台播撒欢乐种子扎根人民奉献艺术盛宴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3-05   

2011年云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结束后和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演员在“欢乐大篷车”上留影   杜红川 摄

2012年云南省京剧院到文山马关县慰问部队演出杜红川摄

2009年云南省文化厅安排6支省级惠民演出团启程    肖依群 摄

2010年云南民族乐团到丽江小学演出     何向青 摄

2013年云南省滇剧院慰问昆明晋宁县昆阳磷矿     阮坤瑾 摄

2014年玉溪市滇剧院到昭通永善县演出     普文贵 摄

2015年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到丽江束河古镇慰问演出   杜红川 摄

2014年12月举行的五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15年至2019年新一轮惠民演出启动仪式
阮坤瑾 摄

    王  涓  杜红川
    2015年春节前夕,云南各级文化系统在紧张繁忙中,备足丰富的“文化年货”,装满多彩的“文化大餐”,整装待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放弃与亲友团聚、与家人出游,收拾行囊,组成100余支演出分团、小分队,分别从省会、州府、县城出发,再次开始了新一轮“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征程。
    2月19日,大年初一,在云岭高原和煦的春风里,多地惠民演出同时拉开序幕。在昆明近郊的乌龙社区以及安宁八街、禄脿、大新册等地,云南省花灯剧院、滇剧院等省属国有文艺院团,派出阵容强大的演出队伍,送去当地群众喜爱的花灯、滇剧、歌舞晚会。台上演员一招一式认真表演,台下群众动情鼓掌,台上台下不时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欢快,浓浓的年味飘荡在大山深处。各地演出队伍不顾山路崎岖,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县城、乡镇、社区、厂矿、军营,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2015年的春节不用出远门就能看到省、市高水平的“云南春晚”演出,群众真是过足了眼瘾,饱享了快乐。
    这一幕生动的景象,在云南的红土地上,不是一处、一场,也不是一天、一月,而是云南省文化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系列活动五年如一日的生动写照。把惠民演出做到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费全力保障、院团全员参与、演出全省覆盖,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改革,激发活力坚持公益演出
    2009年,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云南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启动,省文化厅本着为省级院团探索演出市场,寻找出路的想法,提出了加快建立由市场运营、社会买单的院团“艺术产品”。“艺术作品”实行项目招标、政府采购,艺术精品财政鼓励、以奖代补的“一团三品”艺术创作生产机制。通过剧本招标,激活创作人员;通过公开双聘领导班子成员,激活管理人员;通过角色竞争制,激活演艺人才;通过评聘分开,激发专业艺术人才活力。云南省歌舞剧院、杂技团、话剧院、花灯剧院相继转企改制,保留事业体制的云南省京剧院、滇剧院不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改革后的院团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努力闯市场的同时,不忘自身使命,积极参与惠民演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云南省文化厅党组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戏难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决定2009年至2014年在省属院团中启动为期5年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活动。
    启程,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9年7月,在云南省副省长高峰以及省委宣传部、省人大、省政协、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有关领导的目送下,由6家省属艺术院团组成的6个演出分团接过团旗,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激荡人心的歌声中,满载高品质的文艺节目,肩负省领导殷殷的期望,启程奔赴文化生活贫瘠的农村,奔向群众热切盼望的山乡。
    这是云南省属艺术院团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一次文化亲农、规模最大的一次送戏下乡、时间最长的一次惠民演出、阵容最强的一次公益行动。演出紧扣每年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并结合实际打造以戏剧、歌舞、声乐、器乐、杂技等为主的精彩综艺节目。6个演出分团用5年时间走遍全省1497个县、乡(镇),为每个县、乡(镇)至少送上1台综艺节目。同时,还在演出间隙开展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辅导编排文艺节目、奉献文艺工作者爱心等活动。这项活动在为各地群众送去精彩艺术大餐的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采风机会,为青年演员创造体验生活的平台,为省级艺术院团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组织,高效运转的强力保障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完备的组织机构,有力的经费保障,院团的精心准备,基层的大力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发文,决定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全年投入1882万元,首次安排农村“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享有文化基本权益的活动补助。至2014年,“文化惠民”的专项资金已增至每年6000万元。云南省文化厅每年安排500万元至800万元的资金用于省级院团的惠民演出补助,让基层老百姓免费观看演出。2014年,云南省文化厅采取了面向全社会购买惠民演出的方式,招标采购了玉溪市滇剧院、楚雄州艺术剧院参与省级院团一起完成惠民演出任务,效果良好。
    除资金保障,云南省文化厅在艺术处设立了“文化大篷车”项目办公室,安排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每年年初岁末,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玲都要召开会议进行工作安排,总结点评工作情况。各演出分团出发之前1个月,省厅都要发文到各州(市)、县文化局,再由文化局报告当地党委政府,提前做好演出宣传、场地安排、布置观众坐席等各项筹备工作。本着坚决不给基层增添任何负担,所有费用全部由演出团自己解决的原则,各演出分团周密准备,提前派出后勤保障人员跑遍所有演出地点,确定演出团吃住行事宜。同时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共同商量演出方案,让更多的老百姓到场观看,确保整个演出顺利进行。
    行进,始料不及的困难艰辛
    虽然各种预案都已做好,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突发状况还是不期而至。
    云南的山路,路窄、弯多、坡陡、崖深,上级配发的“大篷车”在红土高原崎岖的山路上走得异常艰难。云南省滇剧院(二分团)邓莱莎介绍,2013年7月到怒江演出,公路就顺着山崖开凿,一边是容易塌方的峭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稍显笨重的大车遇到转弯,小心翼翼用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才能过去。遇到“长”在半山腰的村寨,“大篷车”开不进去,笨重的演出设备只有靠肩扛手抬搬进去。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五分团)在昭通镇雄县演出,因为路况太差,40公里的路走了7个小时,甚至有过推土车在前面推土,后面跟着车队缓行的情景。
    公益演出只有最基本的补贴,精打细算必不可少,想条件好点也是奢望。每个演出团一次出行35人,很多人都需身兼数职,既是演员,又是主持,还是搭台工、搬运工。在很多乡镇,食宿条件有限,只能8人一组,10人一队,分散住到私人小旅社。让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三分团)“大篷车”演出秘书长吴艳军难以忘怀的是在临沧,8个女生住一间大通铺,次日起床,脸上腿上全是虫咬的红包。一天喝不上一口热水,一周洗不上一次热水澡是常事。密集的演出场次,过于分散的演出地点,崎岖难行的山路,温差较大的考验,较长的出行周期,演员们上车就睡,下车就精神抖擞、满怀真情地演出,成为出行的常态。
    演员们最怕的是骤变的气候。离开宽敞明亮的城市舞台,走上形形色色、规格各异的乡村“舞台”,广场、操场那算好的,街道旁的空地、打谷场的一角,也还算好。白天太阳晃眼睛、山风吹得劲大一点,晚上蚊虫飞舞,都不要紧,最怕的是突变的气候。云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分团)周熔讲述了到香格里拉维西县攀天阁乡演出的一个场景,当地群众住得十分分散,一些群众走了40里山路赶到位于民族小学的演出地点。演出即将开始时,天空突降暴雨,想到群众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四分团“大篷车”演出秘书长常浩一咬牙,演!观众冒雨为音响拉起了篷布,大雨中,演员在“大篷车”上认真演,观众站在教学楼上透过雨雾认真看,演出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在大雨中、在烈日下、在雪地里、在寒风中,演员们都能精神饱满地进行演出,克服困难、艺术为民已成为共识。
    云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五分团)“大篷车”演出秘书长申仲宁笑言:“云南特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多样的物种,也成就了美丽的风光,别人都说云南特别美,经历过‘大篷车’的人,才知道云南的路有多险,气候有多善变。一天内经历四季,一个乡镇内走过四季,那都是常事。前几个小时还穿着T恤演出,过几个小时就冷得裹上了羽绒服。”
    成长,深入基层的幸福快乐
    5年,不算太长,也不算短,在这5年的演出历程中,演员们在艰苦中品味欢乐,在感动中体会幸福,在不断的磨砺中收获成长。通过一次次真情的演出,感动着基层群众,也被基层老百姓的真情实意深深感动。云南民族乐团(六分团)团长赵应东坦言,送戏下乡,真的很苦很累,但每个演员都是认真准备,尽心表演,群众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欣慰。
    在西双版纳州的爱伲山寨,热情的群众演出之后忙着去拔鸡毛,现场制作幸运符,送给演员。在《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老妈妈手捧一盆自己炒的豌豆,非要演员们尝尝。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爷,从山上走路、搭小板车来到演出地点,拄着拐杖跟着演出分团转场,连跟了4天。演员们发现这个经常蹲在一角的老大爷有点面熟,拉起家常,告诉他以后还会常来,老大爷的回答让演员们流下泪水:“我老了腿脚不方便了,等你们下次来,也不知我还在不在世上,看不看得到你们了。”在德宏中缅边境,一个用拢基包裹下身的光脚老人说:“我没钱,看不起。”当演员们说“不要钱”时,他很惊讶“还有这种事情”,这让演员们又心酸又心疼。这样的感动和触动,在5年的演出历程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云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分团)的青年演员孙梦,从小生活优越,如果不是参加“大篷车”演出,很难体会大山深处还有这么多渴望文化的目光,那么多生活贫困的孩子。一次去普洱,她让母亲买了50件羽绒服,到了演出现场,却捐出了51件,她将自己身上的羽绒服也脱下捐了,看到还有人空着手,又把身上的毛衣也捐了出去,身上只剩一件T恤,站在大风中一脸幸福地发抖。回到昆明,孙梦的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收获,艺术为民才能活水长流
    说起收获,云南省京剧院(一分团)“大篷车”演出副团长朱福说,“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为院团和演员们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复合式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为基层“种文化”,演出分团送戏的同时与当地文化馆结对子、传技艺,有时还邀请当地演出队同台演出,提高当地演员的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演员能够有锻炼展示的机会,与其他院团的演员一起切磋技艺,提高了一专多能的能力,进步很快。下乡演出是文艺工作者最好的接地气的机会,能够感受生活、接触群众、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
    黄玲说,五年来,省级6个演出分团以“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为载体,天为剧幕,地当舞台,广大演职人员跋山涉水走千乡、文化惠民行万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深入到全省17个州市、129个县、1368个乡镇,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1660场,5年来受益人群突破1000万人次。把优秀的文艺精品送到村村寨寨,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了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把这项活动打造成了云南省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指出,活动启动以来,各院团下乡演出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主动争取多下乡、多演出,超额完成任务的院团越来越多。省直院团的行动,激发和带动了全省的参与热情,参与送戏下乡活动的演出队伍不断壮大,从原来的省级6个分团每年送戏下乡几百场,逐步影响和带动全省各州市、县的文艺院团加入送戏下乡的队伍中,把这一行动从省级院团的行为升级成了全省各级文化系统共同的文化惠民行动,送戏下乡场次从2009年刚开始时的每年几百场,增加到现在全省省级、州级、县级每年演出1万余场。从2012年开始,“大篷车”万场惠民演出项目被列入云南省政府十项惠民实事,省文化厅也将此内容列入每年对17个州市的目标管理年度考核项目。
    在“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纵深到县乡村的基础上,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又先后推出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客厅” 等惠民演出活动,逐步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学校的立体惠民演出网络。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五周年总结表彰会暨2015年至2019年新一轮惠民演出启动仪式上,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对“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赵金还为新一轮惠民演出的6个演出分团团长授旗,并宣布新一轮惠民演出于2015年正式启动。
    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将继续送到云岭高原的乡乡寨寨;家门口的欢乐,将继续绽放在云南人民的笑靥里。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