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繁荣艺术创作
本报记者 程 竹
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堪称海量,其中传唱久远、有口皆碑的凤毛麟角;有些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没有内涵、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的舞台作品灯光、舞美再炫,也难掩其苍白无力的实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焦点。
“文艺精品出不来,首先是因为文化的粗放式发展,不管怎样,先立项,立项后就召集艺术家突击创作,限定时间完成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剧协主席龙红对当下一些文艺创作者惯用急就章式搞创作提出质疑,原本需要花费三五年时间才能创作出来的作品,现在一些年轻创作者“根本等不了”,今天的作品墨迹未干,明天就想着“谋发展”。对金钱的追求高于艺术追求状态下,艺术家沦为手艺工匠,作品何谈攀登艺术高峰?
现在距“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结题仅有一年多的时间,该项目要求画家创作出150幅4米×5米的大型历史题材画作。“如此大的体量挂在国家博物馆的墙面上,也就是说,拳头大小的肖像扩大成30厘米时,对于艺术家的功力、创作才华是一次检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但到目前为止正式上报的作品仅有10件。在作品征集截止日期前这样的短时间内,作者能否交出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经得起检验的巨幅作品?冯远对此表达了担忧。
除了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浮躁的问题,一些代表委员对当下文艺创作环境导致“缺高峰”的症结也广泛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将目前的作曲创作队伍比作“弱势群体”。“很多院校作曲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工作,作曲稿酬‘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比比皆是:作曲者的曲谱被看重时,稿酬很高;作曲者需要他人试唱推广作品时,有时不要钱甚至倒贴钱。”徐沛东说。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谈到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创作困惑时表示,在知名大美术馆办个人作品展相当不容易,除了审查严格外,更主要的是场地租金昂贵,有的人为了筹备个人展览,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大批卖画,一些很有才华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家,对这样的个展只能望而却步。在既有艺术创作与市场环境下,优化艺术家成长成才的环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之相关,当下艺术人才用人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凭感觉和“反映”选人,凭感情和影响力用人等。“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文艺界来说,这绝不是小问题。一家院团、一个专业机构,选对一个人,就可以活一方、兴一方。”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指出,用了一个外行的“好人”或内行的庸人,不仅构筑文艺高峰无望,还会乱一方、败一方,甚至带坏一方风气。
对于如何铸造高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艺术生态、艺术精神应该怎样呈现?徐沛东认为,必须承认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作品空前丰富,大大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但与文化艺术本身的功能相比,文化艺术的品质很欠缺。当前,文化艺术需要有高峰,这一高峰应代表时代精神信仰、具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写真出真、求实得实,才是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宇一回忆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坚持崇高艺术理想铸就一个个时代高峰时感慨地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为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一蹴而就。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有厚重的艺术修养支撑,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积淀。
“美术学院毕业的中年艺术家,就专业技术水平来讲,不在徐悲鸿、蒋兆和之下,为什么今天没有给他们应有的评价?”冯远认为,艺术家创作每一部作品一定要克服浮躁心态,对于自身处境的自觉程度应该常反思,力争每一幅作品具备“三精”“二力”“一经”,即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高云建议,可研究建立规范的、有可操作性、符合文艺人才特性的选配程序,将艺术家的成就、业绩作为硬条件,进行理性冷静的研判,并按选配条件把艺术家的硬件摆到桌面上,凭硬件选拔人才配备人才,向社会公布选配理由。他强调,既不能模棱两可地凭感觉判断,也不能像推举先进那样凭“群众意见”判断,更不能搞桌底交易地凭感情决断。艺术人才的选配不完全等同于干部任用,要重专业、重业绩、重品德、重经历。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