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可否设置“微信时间”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4-07   
    张 婷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看演出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拍照,之后迫不及待地发到微信“朋友圈”,引来好友点赞。可是,拍照这样的举动在剧场里可是犯了大忌。在举起手机的瞬间,你就成了剧场工作人员的目标,耀眼的红光点照射着你,其他观众的目光也随之而来……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大愉快。
    剧场观演时禁止拍照、摄像,这规矩由来已久。其原因一是为了保护演出版权,二是避免拍照、摄影设备的声音、闪光给艺术家的演出和观众的欣赏带来干扰。可惜,规矩虽好,拍照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专家和媒体不止一次地公开劝诫,更有评论家批评观众没文化、缺教养。
    实际上,据笔者观察,许多不守规矩的观众不仅很有文化,甚至是文艺“深粉儿”。一次,笔者约好友到国家大剧院看一台舞剧。这位朋友是某著名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师。作为剧场常客,她对剧场的各种规矩可谓烂熟于心。可是,每每演到精彩处,她除了毫不吝啬地鼓掌外,更是屡屡举起手机拍照。满含警告意味的红光点和白眼一晚上没少在她身上晃动,但她完全不为所动,依然“顶风作案”。
    演出结束后,笔者问她为何“知法犯法”,谢幕再拍不行吗?她一边兴奋地发着“朋友圈”,一边解释说,她太喜欢这次演出了,尤其钟爱台上的那位角儿。她有不少朋友也想来看,由于门票紧张没能来成。因而,她想多拍几张照片,让没能到场的朋友看一看,这场演出多棒!“谢幕拍,毫无动感,太不过瘾啦!”
    笔者由此想到,在观演过程中拍照,或许并非观众不懂规矩、缺乏文化修养,而是恰恰相反!观众之所以拍照,是喜欢这场演出,想与更多的人分享眼前的精彩。这种急于分享艺术体验的交流需求,超越了老套的规矩。
    在这万众创新的时代,剧场里的老规矩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笔者认为,面对观众的分享、互动需求,一味禁止、喊停,倒不如换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为观众提供专门的拍照时间、微信时间。比如,选择某个舞段、某支曲子或某个情节作为专门的“拍照时间”,通过舞台两侧的显示屏明确告知观众“此处可拍照”,规定的时间过后再显示“拍照时间结束”。或者,在演出临近结束的时刻,示意观众可拍照。设置专门的时间段,实际上是为观众的信息分享需求打造一个良性出口。这就如同观演时的中场休息,该时间段定下后,一般没有人会在其他时间随意进出、走动。有了统一规定的拍照时间,观众大概也不至于为了拍几张照片而“犯险”。
    而且,设置专门的“微信时间”对艺术的传播与推广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融合创新。笔者以为,除了在网站上发布文图、视频外,剧场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微信时间”发动广大观众手中的网络力量,为殿堂艺术打造开放式的传播渠道和人性化的互动平台。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