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动 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4-16   

梅兰芳(左)、爱森斯坦(中)合作拍摄《虹霓关》电影

    本报记者  罗云川
    去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今年又逢梅兰芳访苏演出80周年。人事已远,余音不绝。4月10日、11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纪念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以及俄罗斯、法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交流资料搜集整理的心得,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戏曲对外传播的范例值得研究
    1935年3月至4月,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梅兰芳率团赴苏演出。因观众购票空前踊跃,梅兰芳原定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8场演出,应苏方要求,改为14场,并在莫斯科大剧院加演一场作为临别纪念。被称为“苏联电影艺术最卓越代表”的爱森斯坦专门把梅兰芳演出的京剧《虹霓关》之“对枪”一折拍成电影,并把京剧的许多艺术手段融入他此后的电影艺术创作中。苏联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戏剧家如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高度赞扬梅兰芳的演出,他们此后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关注和研究,更促进了欧洲现代戏剧的发展。
    从梅兰芳访苏前直至今天,中国、苏联及主要后继者俄罗斯等国都有专家学者关注这一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但无论是原始资料搜集整理还是对事件的研究均不够系统全面。2014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傅谨教授的提议和指导下,周丽娟教授等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研究”。为完成该项目,课题组成员专赴俄罗斯查找档案资料和当时的媒体报道,拜访俄罗斯专家学者,推进了相关研究。
    “他者”的视角
    在研讨会上,国外专家谈了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
    莫斯科大学的库普瑟娃?欧尔加在谈到梅兰芳访苏前后评论界在报刊文章中对京剧艺术的看法时说:“面对不熟悉的表演体系时,评论家和戏剧专家只好用‘自己’文化观念来解释‘他者’文化的特点,才可把陌生的现象放到一种熟悉的语境中。评论者试图一层一层地分析京剧,将其与熟悉的欧洲美术标准比较。”“评论者指出,俄罗斯戏剧要借鉴中国戏剧的表演技巧。”
    俄罗斯国家艺术研究院梅耶荷德遗产研究委会员的谢尔巴克夫?瓦节穆说:“1935年梅兰芳的表演令先进苏联导演最敬佩的是精简的演员技能,不仅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种特别的表演方式,广大苏联观众也熟悉了‘程式化’戏剧。”
    俄罗斯国家艺术学院的阔术诺娃?娜塔莉娅在论文《梅兰芳与苏联芭蕾》中谈道:“他的表演中的舞蹈和杂技技巧最引人瞩目,苏联观众主要欣赏梅兰芳动作的完美,特别是他的手。”以至于,1952年苏联大剧院芭蕾舞团排演的具有中国色彩的芭蕾《红色罂粟花》就带有梅兰芳表演的影子。
    法国学者欧唐?玛铁说:“梅兰芳的表演体系引起苏德戏剧导演的兴趣,他们决心学习和应用‘程式化’戏剧的手段。”其发言还介绍了梅兰芳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表演技巧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看法和理解。
    艺术无国界
    在研讨会上,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说:“如果说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使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戏剧,那么梅兰芳访苏演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传播,更在于使京剧艺术有了理论的、系统的阐述。”去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葆玖带领剧团和梅派弟子沿着梅兰芳当年世界巡演的路线到国外演出,“到了俄罗斯,极具文化修养的俄罗斯普通老百姓对京剧并不陌生,剧场的秩序、鼓掌的层次,让我相信这和80年前我父亲那次具有学术性的演出有一种承传的联系”。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认为,梅兰芳访苏演出震撼了苏联及欧洲戏剧界,使一批艺术大师级人物多次观看了完全不同于苏联及欧洲的舞台剧表现形式。梅兰芳的演出对外国戏剧家的创作及理论思考的影响,加深了他们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认知,进一步确立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戏曲的国际地位。同时,访苏演出对国内,对梅兰芳、梅派自身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访苏归来,梅兰芳说:“中西戏剧是不相同,但是表演却可互相了解,艺术即在于此。所以‘艺术是无国界’这句话,诚非虚言。我希望不久将来有新的艺术产生,融汇中西艺术于一炉。”
    中国戏曲学院田志平教授结合梅兰芳剧团在苏联演出的剧目进行分析:“梅先生分别以青衣、花衫等行当的演技格式,饰演了柳迎春、费贞娥、萧桂英、赵艳蓉、东方氏、杨玉环等众多人物,运用中国京剧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中国古代一部分女性的舞台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京剧乃至中国戏曲是把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深植其中的。”
    中国戏曲学院周丽娟教授结合她在俄罗斯查阅的新闻媒体上的近40篇文章,分析了梅兰芳访苏演出成功的原因。她认为,与访日、访美不同的是,1935年梅兰芳的访苏演出得到了中苏两国政府的支持,为迎接、宣传梅兰芳演出,苏联文化艺术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写了大量的文章,不仅介绍了独特的戏曲艺术,而且对中国的戏曲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这次出访,梅兰芳等人既借鉴了访日、访美的经验,又充分考虑到了苏联国情的特殊性,在剧目的选择、演出时间的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特别是在推介戏曲艺术的演讲中更是考虑到了欧洲观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