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探索新的市场机制。创作前期,主创不拿任何预先支付的费用,把自己的创作费、排练费,按技术等级与贡献程度入股。剧目推出后,股东分成靠票房,如果票房好大家分到的钱就多,票房不好分到的钱就少。
“首轮4场演出的票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前三场基本满座,最后一场也有八九成的上座率。 ”由北京京剧院创排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首轮演出日前在繁星戏剧村落下帷幕,该剧编导兼制作人李卓群暂时缓了一口气,这样的票房成绩让她对即将到来的次轮演出心怀乐观。
李卓群之所以长舒一口气,那是因为对这出戏而言,票房好坏与该剧12位主创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李卓群告诉记者,北京京剧院以往推出的新戏,都是由剧院出资,主创和演员领取固定的创作、排练、演出费用,演出票房则和主创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碾玉观音》的创作中,这种模式被彻底颠覆——剧院作为出品单位,只负责支付外聘主创及制作、彩排的场租、前期宣传等费用。剧院内部的主创实行“京剧合伙人”制度,在创作前期不拿任何预先支付的费用,把自己的创作费、排练费,按技术等级与贡献程度入股。剧目推出后,前40场剧院不收取任何费用,收入的40 %用来让股东分成, 60 %支付演出费。也就是说,股东分成靠票房,如果票房好大家分到的钱就多,票房不好分到的钱就少。
京剧试水“合伙人”制,改了长期以来京剧演出的老规矩,打破了多年来体制内剧目无论市场反馈好坏,主创人员在演出之前都有创作费、排练费等入账的单一模式, 《碾玉观音》作为北京京剧院实行“合伙人”制的第一部戏,说明国有院团不仅能“闷头搞创作” ,也会试水“走市场” 。看到该剧首轮演出取得这样的成绩,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很欣慰,这也符合了他倡议尝试“合伙人”制的初衷。“青年演员不要一心躺在体制上,要到市场中去摔打。艺术创作者要真正面向市场、面向观众、面向人民,要了解现代观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探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实现艺术与市场的良性接轨。 ”李恩杰略带开玩笑地说,“这下不再是只有我为票房着急了。 ”他说,以往他和剧院的艺术家们会有不少分歧,“他们只管创作,我还要看有没有市场,他们排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市场问题就只有我着急。现在,我们的目标一致,艺术家的创作更容易和观众、和市场结合起来。 ”
传统京剧走市场,首先就得面向观众、了解观众,让市场推广做到有的放矢。 《碾玉观音》剧组在这方面可谓思路开阔、创意多多。首先,剧组作为体制内院团的一个年轻创作团队,为了做好剧目的市场推广,他们大胆借助体制外的资源和力量,把舞台剧制作人、编剧邵源吸纳进剧组,在剧目的宣传营销方面与主创们群策群力。“现在的小剧场青年观众,大多都有点半文青半时尚的感觉,他们对一些老戏拖沓的故事情节或传递出的价值观不太接受,他们走进剧场,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欣赏演员的唱腔、表演、技艺等等,而是更多地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邵源告诉记者,她也是一个戏迷,据她多年来对小剧场京剧观众的了解和观察,这批戏曲新观众除了对剧目的剧情节奏有时代要求之外,他们同样对剧目的舞美、服装乃至节目单、宣传海报等视效都非常在意,这甚至成为他们评价一出舞台剧票价高低、值不值得一看的标准。
此外, 《碾玉观音》在剧目推介方面还借助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线上微营销” ,开设微信粉丝群、公众号,扩大了年轻人的参与度。当记者进入他们名为“东雅西趣”的微信公众号时,关于该剧的系列导赏顿时映入眼帘——从《崔宁,处女座技术宅》 《低调幕后:美女学霸李卓群》等一系列关于《碾玉观音》的主创访谈到该剧的舞美、服装设计揭秘,再到用时下青年观众最乐于接受的网络流行语汇对演员和剧目进行解读;从图说《碾玉观音》到展陈与该剧相关的同题材小说作品,一方面让观众可以从不同体裁版本的文艺作品中全面了解《碾玉观音》的前世今生,同时通过精美剧照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将全剧故事的精彩处一一串联,尤其是微信中总结的关于该剧的“五大看点、十三处细节” ,一一告知又不一一说透,欲说还休,可谓吊足观众胃口。除此之外,诸如为该剧专门拍摄唯美的宣传片,在北京的地铁、公交、商业街大屏幕上等都有滚动宣传;主创们还深入大学、广播电台、书吧、咖啡厅等跟年轻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在活动现场直接推票……增强了大家对京剧的了解和兴趣,聚拢了人气。“一些京剧老戏迷也因此开始走进小剧场体验新鲜事物,而且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李卓群说。
李恩杰曾经对他们说过一句话,市场推广仅仅是其中一面,小剧场戏剧要想长远发展,更多要靠口碑,靠剧目的品质说话。“我们是一门传统艺术,首先我们必须姓‘京’ ,不能姓话剧或者昆曲,必须把京剧本来的风貌和风骨呈现给大家。但这又是相对矛盾的,传统京剧走进现代剧场,就得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还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实验。 ”李卓群说,先锋实验绝不是让观众看不懂,而是要降低欣赏门槛,让更多的人看懂戏、喜欢戏,让创新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情趣和习惯的一座桥梁。她举例说,比如在戏中有一段“骑马舞” ,就是借鉴了传统戏中的趟马和现代戏的一些舞蹈动作以及现代舞蹈表演的节奏创作出来的。“传统戏过于讲究功架和程式而忽略了人物,而程式其实是为人物服务的,这样我们就在注重程式的基础上,在‘骑马舞’中加入了小夫妻之间逗闷子等欢快的细节,让这段‘骑马舞’显得情、理、技相互交融,成为现代京剧创新的一个小小的亮点。 ”
近年来,戏曲在小剧场戏剧中也逐渐升温,引发关注。但是,无论从戏剧质量还是剧场运营,小剧场戏剧都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能够实现艺术与商业双赢的案例并不多,因此让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显得格外抢眼。“如果京剧一直吃大锅饭,肯定就是一步死棋。这种尝试前辈们可能不敢做,但我们还年轻,年轻就是可以不断尝试创新的资本。 ” 《碾玉观音》主演谭正岩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年轻的京剧演员在市场上看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艺术更负责,“以前都是剧团安排演出,演好演坏拿的钱都一样,所以很多人觉得演出就是完成任务,根本不把演出质量当回事,现在就不一样了。 ”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