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国精神 担当起精神文化的“塑魂”作用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5-11
河北省群艺馆、秦皇岛市昌黎艺术团表演河北民歌联唱《唱不完的歌》。周美芹 摄
河北省杂技团表演杂技《女子造型》。周美芹 摄
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周美芹 摄
王离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魄、强国之魂。”如何用总书记的中国精神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担当起精神文化的“塑魂”作用,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历史脉络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激荡、吸收、融合,最终被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两大核心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精神可以从《周易》中所讲的乾卦和坤卦的卦辞中得到很好的诠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厚德载物则蕴含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为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的本体观,也拓展为诸如应时守势、虚壹而静、德性修持、内圣之道以及为己之学等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乾坤代表着天地,天地之间就是人,所以天、地、人在中国被称为三才,人类所有的文化故事都是在天、地、人这三个维度之中运行展开的。因此,在天、地、人三个维度运行之中沉淀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品格,浓缩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
中国精神生发于中华文化的六大基石: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中医号脉,既把准时代脉搏,找准了国家民族的病灶,又开出了一副灵丹妙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思想,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禀赋所在,而且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塑造着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时代标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担当起塑造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伟大使命。9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着时代精华的独特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精神集群。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这个时期中国精神的主题,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将基于传统民族主义立场的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立场结合起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时期中国精神的主题,就是以改革创新为主。在大改革大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培育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新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但要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确还任重道远。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增长,社会诉求和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等。党要带领人民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牢牢抓住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围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作了系统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精神的认识,把中国精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时代价值
中国精神包含两大支柱,隶属于五大体系,两者相表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两大支柱: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概括,抓住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和时代属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丰富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弘扬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有效的精神支柱,因此,爱国主义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精神是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就我国而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因此,改革创新成为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
五大体系:目标(中国梦)、信仰(中国力量)、灵魂(中国精神)、实践(中国故事)、法律(中国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渗透着中国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中国法治五大元素,这五个概念是根据问题导向提出,在逻辑上逐步展开的,有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支撑,并且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治国方略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且一脉相承。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必须”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即信仰的力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不强,不仅在于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实力,也就是国家有没有信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仰,没有核心的精神价值,也就没有力量。因此,我们要用信仰凝聚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天为则、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以天为则,就是尊奉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时刻牢记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执政的目标。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以天为则是前提,以人为本是保证,以民为本是核心,天人合一是目的。
“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承载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必将会出现波澜壮阔的华丽篇章,这些篇章就是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文化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更多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的,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动生活的文艺作品。
“中国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法治文化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要辩证认识法治与文化的关系,既要通过文化的“塑魂”工程引领社会崇法、守法,又要做到依法行政,推动文化建设通过法律保障大发展大繁荣。
实践路径
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做践行中国精神的倡导者、推动者,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弘扬中国精神 建设文化新生态”主题实践活动为舞台,以培树“八善”品德作为实践中国精神的六大途径,切实担当塑造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心存“善念”。文化工作者最大的善,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前,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使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不懈奋斗、迈向未来。
崇尚“善德”。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大德,要旗帜鲜明地讴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做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中,通过优秀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勠力“善行”。要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统领文艺工作,发展传承先进文化,创新培育传统文化,扶持保护通俗文化,开放引领流行文化,改造转化落后文化,抵制清理有害文化,包容涵养多元文化,传播弘扬主流文化。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承河北文化,讲好河北故事,唱响河北声音,光大河北形象。
遵循“善道”。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守艺术理想和职业操守,创作生产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努力实现由文艺作品向文艺精品的转变,由文艺精品向文艺产品的转变,由文艺产品向文艺传世之作的转变。
敬畏“善法”。要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挖掘和宣传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古迹和古籍的保护力度,推出一批彰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文艺作品。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法德兼治思维。坚持在法律的框架下推进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环境。
善做“善成”。要不断尝试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实践新举措,开拓新视野,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去传播中国精神。要围绕中国精神赋予文化工作的使命和任务,从小事做起,做一件成一件,善始善终,善思善为,善做善成,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中国精神就一定会因文化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