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戏曲继承创新的良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5-12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中有多出优秀传统剧目,图为京剧《白蛇传》。本报记者 刘 茜 摄

    刘  茜
    正在热烈举行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上,传统剧目占了较高比重,并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这种现象直接彰显了传统戏曲丰富的内涵及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令人再次思索戏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在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戏曲改革中,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的戏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戏曲诞生在古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如何拉近她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毫无曲折的。
    目前,戏曲界仍然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似乎后者在当下影响更大也更不容我们忽视。比如,在后者思想观念的推动下,部分地方,戏曲的推陈出新中“三并举”的剧目政策并没有真正很好地得到贯彻,过于重视现代戏,忽视挖掘优秀的传统剧目,及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又比如,有人在打着创新的旗帜下,将小戏大戏化,传统戏曲话剧化,歌剧化。传统戏曲需要现代化,需要革新和创造,但绝不是戏曲基因的异化,上述现象我们应当警惕。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皆有局限性。谋求戏曲在当代的更大发展,应在历史的维度去回溯戏曲改革坚持推陈出新并业已取得的巨大经验和成绩,同时也应联系社会现实情况,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的系列讲话精神,如习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等。
    具体到如何对待戏曲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正确处理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笔者以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继续关注:
    必须重视优秀传统剧目的保护、抢救,挖掘与整理,把戏曲遗产中真正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尤其是对昆曲等具有古典性的戏曲更是如此。这届梅花奖现场竞演中就有专家呼吁:可以重视、扶持现代戏,却切不可无意伤害、忽视了优秀传统剧目。以这届梅花奖竞演的昆曲《白兔记·咬脐郎》、京剧《白蛇传》等千锤百炼的经典剧目为例,这些戏不仅凭借真善美的主题能够跨越时空保持永恒魅力,而且有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有计划地把大量古典名著搬上舞台,是很大的继承任务,短时间内是完不成的,仍有大量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在创作、发展现代戏过程中,也要注重继承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当然,这种继承仍是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实际情况是:眼下一些新创作的作品热衷于追求华丽包装、奇特手法,却丢掉了戏曲的民族特点,脱离戏曲艺术本体,轻视戏曲表演程式等。特别是在以往“现代戏是否要戏曲化”的讨论中,看法一直不太相同,一部人甚至持有“搞现代戏要生活化,不必讲戏曲化”的意见。笔者认为,尽管现代生活的变化推动着戏曲的变化,然而,戏曲革新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简单丢掉传统,而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有些现代戏质量不高,观众不喜欢、不接受,恰恰是与继承传统不足不够有很大关系的,而不是相反。
    坚持创新以继承为前提,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继承与创新两者的关系是不能割裂、对立的。戏曲的传统很丰富,现在我们继承的力度仍是很不够的。实现戏曲古老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我们尤须进一步去挖掘和探索戏曲传统中那些丰富的艺术经验与技巧,尤须继续坚持“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排斥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一味搞现代化,是不可取的。当然,这不并意味着否定现代戏现有的杰出成绩和创造。只是希望针对那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剧目建设,涌现更多精品,在艺术实践中做更大的努力。
    2014年,戏曲理论大家郭汉城曾在《中国文化报》理论版撰文《推动戏曲前进的时代步伐》,鲐背之年的郭老仍揪心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戏曲的未来命运。他重点从“推陈出新”去谈时代发展与戏曲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起到过由旧时代戏曲到新时代戏曲的津梁作用,也同时提醒我国戏曲剧种很多,各剧种历史发展情况不同,推进戏曲继承、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必然离不开党的正确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又离不开像郭老这样一大批戏曲理论研究者的孜孜以求,离不开大批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努力继承前辈大师名家的艺术经验基础上的创造,并与编导音舞美等通力合作,探索最佳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舞台表达。尽管在当前激烈竞争的文艺生态环境中戏曲仍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应对这一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品类持有信心,脚踏实地,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理,如此,戏曲一定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古老艺术一定能再次焕发青春。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