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赏古韵“东柳” 感悟魅力“非遗”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5-15   

在南博老茶馆,《孙安动本》精彩上演。    刘启武 摄

    孙丛丛  刘启武
    受南京博物院之邀,5月5日至10日,山东省柳子剧团携《玩会跳船》、《观灯》等6出经典折子戏及《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两台大戏参演2015第二届南博“梅花戏剧节”,古韵 “东柳”的魅力引来南京观众热情追捧。
    老茶馆里看大戏
    在南博非遗馆的展厅里,有昆曲、扬剧、评弹等静态展示,还有为当地观众熟知、用于非遗剧种“活态”传承的演出场所——老茶馆和小剧场。免费观看展览之余,赏传统戏剧,不失为当地观众的“好去处”。
    点一壶茶、品几出折子戏,舞台上,于一桌二椅的灵动间,演员的一笑一颦观众尽收眼底,这便是“茶馆演出”的优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建芳说,非遗保护主张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结合,传承亦需重视两个方面:其一,维护传承环境;其二,给传承人以展示的契机。
    “我们修建老茶馆旨在‘修复’传统的演剧环境,增进观众对戏剧的体验。”陆建芳介绍,南博老茶馆自2013年底投入使用后,折子戏展演贯穿全年,每周二至周日下午均有不同剧种剧目上演。此外,每周六、周日晚,南博小剧场还定期演出传统大戏。观众只需凭借身份证,就可以免费获取演出票。
    “山东是个戏剧大省,柳子戏是古老剧种,有丰厚的遗产价值,与南博非遗馆‘相遇’意义非凡。”陆建芳坦言,此次柳子戏系列展演是“梅花戏剧节”首度邀请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借助演出,可以增进非遗剧种的展示,为传承人与戏曲观众搭建交流平台。
    东柳古韵竞芬芳
    此次南博“梅花戏剧节”共有五朵“梅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先后亮相,分别是锡剧周东亮、越剧陶琪、扬剧李政成、京剧范乐新和柳子戏陈媛。柳子戏首度走进南京展演,效果如何?
    8日下午,山东省柳子剧团副团长魏崇坤刚到老茶馆落座,就被热心观众“盘问”起剧种的源流与特色。演出中,观众刘元一直做着笔记,她十分关注柳子戏的曲牌音乐:“曲子听上去有粗有细,很有特色。”南京财经大学大四学生王婧看完《五台会兄》说:“演员演得卖力,从中可以看出山东人豪爽、聪慧、好行侠仗义的特点。”就连茶馆的“跑堂
    也能哼出几段曲子,他还特意研读了柳子戏介绍,热心为观众讲解。
    几天来,台上的表演可圈可点。一折《玩会跳船》,虽只有小姐、丫环、书生三人,却凭虚拟表演再现了龙舟会上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柳子戏“闺门旦”外端内繁的表演特色也展示得淋漓尽致;一出《揽馆教书》,穷秀才何为贵见“土财主”李之用桌上有饭,碍于面子却不得不佯装不饿,一句“我已经吃过了”令观众捧腹大笑;经典传统戏《孙安动本》中,一段酣畅淋漓的“怒发冲冠高万丈”,展示了主人公“为忠良辨冤、为黎民请命”的气概,赢得观众一致称赞……  
    魏崇坤介绍,在剧目选择上,此次演出重在展示柳子戏生、旦、净、末、丑齐备的行当特征以及与山东风土民俗互为表里的艺术风格,旨在以地方特色与剧种魅力打动观众。
    老戏新韵满堂彩
    齐风鲁韵柳子戏,忠义仁孝活张飞。《张飞闯辕门》是柳子戏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一唱众喝、锣鼓击节的高腔音乐及“倒丁字步”“推摇山膀”等特殊的程式化表演都是该剧的典型特色。5月10日,亮相南博小剧场的《张飞闯辕门》是该剧整理改编后首次对外公演。
    新版《张飞闯辕门》将传统老戏赋予新韵,在原本基础上延展为留徐庶、顾茅庐、闯辕门3场,不仅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莽张飞”,还对“秀才与兵”的关系作出了深度解读。
    伴着特色鲜明的音乐,张飞的一个出场亮相就博了个“满堂彩”。“顾茅庐”中,一段别出心裁的“抬轿”表演让观众印象深刻:张飞亲扶小轿,其身段动作与柳子化的绸舞表演巧妙融合,一展其敬贤求贤的迫切心态。而当得知诸葛亮高眠不起,其情绪急转直下,前后的鲜明对比,凸显了张飞鲁莽又不失可爱的形象。在“闯辕门”一场,在三次点卯中,张飞与诸葛亮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矛盾不断激化,器乐猛吹猛打,“尖子号”与“四大扇”合奏,情势紧张。当见诸葛亮排兵布阵井然有序、新野危机稳操胜券,张飞慨然请罪,从“好军师”到“好朋友”的身份转换,使得二人关系最终和谐。
    “这个戏风格独特,在锡剧、扬剧等剧种中都没有相似剧目,拿折扇、抬小轿的张飞我更是第一次见。”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的李女士如是说。
    拓宽思路传非遗
    “柳子戏积淀深厚、影响深远,虽也曾在江苏省内流布,但走进这样一个戏剧大省的省会城市展演,观众接受程度如何,起初我们没底。”魏崇坤说,几天来,见排队的观众站了几十米、剧场里座无虚席且年轻人居多,他与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我们拿出的剧目经典,演员水平齐整,地域或审美上的差异皆不是问题。”
    柳子戏如何“走出去”?魏崇坤认为,南京博物院在非遗保护、尤其在非遗剧种的传承上将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融为一体的做法、整合全省资源调研剧种发展的举措等,可为柳子戏的日后推广提供参考。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柳子戏的辉煌不能只停留于展板上,要通过我们戏曲人的努力而发扬光大。”陈媛说,面临当下“全媒体”的冲击,传统戏曲发展需在保留剧种风格的基础上对剧目创意、舞台设置等进行适当创新,同时,必须主动对外交流,吸引更多观众。陈媛介绍,日前,借助科研、学术机构助力,山东省柳子剧团已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地举办了多场体验式讲座、交流活动;本月底,她还将首开山门,收4位柳子戏青年演员为徒,多措并举,共同助力“东柳”传承。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