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现代的戏曲衣箱师傅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5-21   

学生正在对演员进行演出前的装扮

    本报记者  祝  静
    戏曲舞台上有句老话叫“宁穿破,不穿错”,中国传统戏曲的服饰、道具等种类繁多而且穿戴要求极其严格,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存放也成为一门学问。
    近日,由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办的戏曲衣箱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成果展暨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同为这个继承传统的专业“把脉会诊”。
    “简直要了演员的命”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然而舞台上的风采绝非一己之力可以成就,换上水衣、彩裤,化妆、勾脸,之后穿衣、梳头、戴帽,有时幕后的风景丝毫不逊于台前。在光鲜的舞台背后,总有这样一群幕后舞美工作者在默默奉献。
    如今,舞台美术已经吸收了许多现代科技的元素,而在传统戏曲艺术中,遵循的依然是当年的规矩,“衣箱师傅”这一角色和称呼一直流传至今。比如京剧服饰就分大衣箱、二衣箱、盔箱等,其中大衣箱存放蟒袍、官衣、褶子等,一般是带水袖的戏服;二衣箱存放靠、箭衣、马褂等戏服;盔箱则存放盔头、髯口等。管理衣箱的师傅被尊称为“衣箱师傅”,必须熟知剧目、剧情、角色扮相、扎扮规制、锣鼓经以及场次的衔接,掌握装扮技艺和衣箱管理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戏衣制作知识。
    “北京京剧院一年要演出上千场戏,剧院目前的大衣箱师傅几乎都在50岁以上,现在年轻人学习衣箱专业的越来越少了,这类人才的短缺成了燃眉之急。”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李师友对衣箱专业人才的渴求可见一斑。
    国家京剧院舞美中心副主任于跃刚透露,因为缺少服装管理人才,他曾看到有的院团演员在后台自己对着镜子给自己穿扮的情况。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则直接用“这一行当简直要了演员的命”来形容衣箱师傅的重要性。“再大的腕儿要想成就台上的光芒四射都离不开衣箱师傅。如今,相对于传统戏曲的不断复兴,衣箱行当掉队掉得太厉害了。”徐超谈起衣箱专业发展滞后的现象十分焦急。
    从学叠戏服开始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戏曲艺术扶持力度加大。2013年,为传承衣箱技艺,恢复衣箱行当的活力,中国戏曲学院首个戏曲衣箱技术与管理班开班,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培养衣箱专业人才的本科班,学制4年。据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李威介绍,该专业共招收了8名学生,其中5名男生、3名女生,如今都是大二的学生。此次的戏曲衣箱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成果展正是这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
    展厅里,设计精美、制作精巧的图案、道具,从服装到细小的帽翅装饰,都出自这些学生之手。同时,在现场展示环节,学生们分别展示了戏曲中有普遍规律的家院、丫鬟等角色的服装穿扮技巧。
    今年22岁的孙源是这8名学生中的一员,在校学习的这两年让他从对衣箱专业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熟悉和喜欢。两年来,他曾参与京剧《锁麟囊》、纪念叶盛兰先生诞辰100周年演出、晋剧剧目汇报展演等多场校内外大型演出及艺术实践。“这一行的讲究实在是太多了,什么人物穿什么、戴什么、什么扮相,都有严格的规定。”孙源说,以武松为例,他在《武松打虎》和《一箭仇》中的穿戴就不完全一样。在《武松打虎》中,武松身穿青素绒侉衣,系白大带,头戴黑素软罗帽,足穿黑薄底。而在《一箭仇》中,武松身穿青绒侉衣、僧背心,背白绦子系白色大带,敞穿青素褶子,黑蓬头戴金箍,足穿黑薄底。
    按照教学计划,大学4年,学生们对戏曲服装知识,扮戏,服装的保养、管理等进行系统学习。“我们这帮学生都是从零开始,老师手把手地从如何叠戏服开始教。好几百件戏服怎么叠、怎么放都有一定之规,既要利于服装的保护,又要便于演出时拿取,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必须把基础打好。” 戏曲衣箱技术与管理班主课老师周志强介绍,学会叠戏服之后就是学习常演剧目的穿扮,包括剧中有哪些人物、穿什么服装、分别有什么特点及具体穿扮手法等。随后,学生们还将在后台不断实习,把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舞台实践当中。
    从大一开始的叠戏服到大二的动手装扮,这8名学生对衣箱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从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我们愿意成为现代的戏曲衣箱师傅。”孙源和他的同学吐露出这样共同的心声。
    是技术,更是学问
    “没有蒋先生,我不知道会误了多少活啊!”研讨会上,花脸出身的徐超从自身经历说起对衣箱专业的理解,感慨颇深,“没有衣箱师傅的帮助,演员演出那叫一个乱啊!穿什么、怎么穿都会成为难题。”
    而徐超口中的蒋先生正是国家京剧院舞美中心戏曲服装管理专家蒋连起。在蒋连起的工作经历中,短短几分钟内为演员从头到脚更换戏服是家常便饭,他总是忙中有序,快速、准确地将服装穿戴整齐,不出差错。当问起如何才能干好衣箱师傅时,蒋连起简短而坚定地回答:“搞这行必须多看戏、多积累,多向老祖宗学习,还要懂得锣鼓经,这些拿不下来,专业肯定不灵。” 关于衣箱专业的所有细节,蒋连起都已熟稔于心,“衣服怎么穿、扣子怎么系、带子怎么搭,这都有讲究。这些技法都是衣箱师傅从数百年的演出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绝非因循守旧,而是一套完整实用的技巧。”
    同时,针对8名学生都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这一特点,蒋连起和其他与会专家为他们支招,希望这8名学生将来不仅能勤练技术,熟练帮助演员穿戴服装,更要利用自身优势,在戏曲服装的修复、修整方面有所突破。
    “衣箱师傅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一门学问。”这句话与会专家们反复强调。“衣箱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实用层面上能够为剧团输送人才,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将衣箱专业当成一门真正的学问,在文化上、理论上有所推进,逐渐形成严谨的、有体系的专业规制,传统戏曲后台的艺术才能后继有人。”与会专家以这样的殷殷期望寄语这群年轻的学生。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