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引领上海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5-25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3年战略合作
 
银行与影视机构授信签约仪式
 
第二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经典朗诵
 
2014年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精心打造“地铁音乐角”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胡劲军
    理念创新——文化创新的先导
    内涵创新——文化创新的核心
    方式创新——文化创新的关键
    项目创新——文化创新的抓手
    政策创新——文化创新的根本
    文化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不竭的动力,是构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
    上海是一座充满文化活力的城市。在创新驱动下,上海的公共文化、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三大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上海正在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不断适应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要求,不失时机地用创新思维引领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做了以下调研与思考:
    理念创新——
    文化创新的先导
    理念创新是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创新,理念一变天地宽,从理念层面解决好文化为何创新、文化创新什么、文化怎样创新等重大问题,使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以提升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说服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和推动全社会树立八大理念。
    一是文化是血脉的理念。血脉是生命之本,没有血脉也就没有了生命。文化如同血脉一样滋润着城市。应像珍惜生命体中的血脉一样养育城市的文化,使城市肌体因为注入文化元素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是文化是灵魂的理念。文化是国之魂、城之魂、人之魂,应让文化像灵魂般无时无刻与城市如影随形,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角角落落。
    三是文化是根基的理念。离开坚实的基础,高楼大厦不可能拔地而起,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随时会失去依托,应如保护城市基础般呵护城市文化。
    四是文化民生的理念。文化就如同雨露、空气、水源和土壤一样,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文化民生,让市民为文而乐,因文而泽。
    五是文化共享的理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场文化与在地、在线、在屏文化,最终都是大众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让所有市民共享文化成果。
    六是文化与经济一体的理念。应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按照中央确定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战略,科学确定文化定位,精准界定文化职能与权力边界,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同步驱动、一体发展。
    七是文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市区与郊区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文化发展与文化权益的享有,应坚持均衡、拾遗补缺、缩小差距、确保公平。
    八是文化是软实力的理念。文化是软实力,具有渗透性、穿透性特质。要坚持硬发展,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文化,像重视城市建设硬指标那样重视文化,坚持将文化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文化发展像经济发展一样成为新常态。
    内涵创新——
    文化创新的核心
    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关重要的是内涵创新。内涵创新是文化最核心的创新,具体应做到3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文化人。就是要用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凝聚人。更加注重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化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将核心价值观元素广泛植入影视文化、舞台文化、群众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园文化。更加注重城市文化氛围营造,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文化进地铁、进街头、进绿地、进商圈、进交通站点、进机场码头等,使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见,与市民亲密接触,让市民在不经意间接受文化的熏陶。更加注重市民文化节办节长效机制的建设,通过不断创新社会“举手”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办节成果社会评估机制,努力将市民文化节打造成上海城市的亮丽名片。
    二是坚持以文融合。就是要注重文化与相关领域跨界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应更加重视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商业、文化与金融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结合“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上海文化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应加强融合发展优质资源整合,打好融合发展组合拳,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融合发展品牌。应加强融合发展主体培育,通过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动各类融合主体做大做强。同时依托自贸区高度开放的平台,努力打造一批外向型融合发展主体。应加强融合发展环境建设,为融合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应拓展融合发展空间,发挥迪士尼、梦工厂、佳士得、格莱美在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以文牵引。围绕建设上海4个中心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将文化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发挥文化在思想建设、经济转型、社会治理、城市安全、改革发展中的润滑与引擎作用。在思想建设中,重视用文化去定向;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用文化去驱动;在社会治理中,注重用文化去引导;在城市安全中,重视用文化去驾驭;在改革发展中,力求用文化去撬动。
    方式创新——
    文化创新的关键
    文化创新,必须以方式创新为导向,文化方式创新是最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是转变4种方式。
    一是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公共文化万人培训、“1+17”服务网络构建、公共文化云、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变主导式服务为参与式服务,变行政式服务为平等式服务,变一锅煮服务为个性化服务,变碎片化服务为整体性服务,变一揽子服务为需求式服务,变重点服务为均衡服务,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变随机性服务为人性化服务,变自我服务为社会化服务,变粗放型服务为数字化服务,变任务性服务为制度化服务。
    二是转变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方式。在发展思路上,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凡社会可做的让社会去做,凡市场可调节的让市场去调节,凡企业可决定的让企业去决定,政府重在加强宏观规划制定和行业监管,制定《上海文广影视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办法》。在发展重点上,聚焦发展影视业、演艺业、娱乐业、网吧业等八大产业,在2014年集中发展电影业基础上,2015年着重推动艺术品拍卖业发展,发布八大产业报告,推动街头艺人管理立法,用文化产业反哺公共文化。在发展路径上,着重依托自贸区平台实现开放式发展,依托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实施走出去发展,依托闸北环上大影视园区推动集聚式发展,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影视双节实施链式发展,依托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实施多元化发展。
    三是转变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丰富社会传承主体,变政府单打独斗为依靠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拓展张力,构建面向全市、广为覆盖、市区联动互动的传承工作网络,形成保护合力。激发传承活力,变过去的静态传承为活态传承。制定发布《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规范上海标准》,提升博物馆、美术馆为市民服务的效能。在完成《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立法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非遗立法。建设数字博物馆群,实现博物馆展示传播以及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博物馆打造更多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和品牌教育项目,编制《市民文化读本》和市民日历。
    四是转变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为目标,以影视剧、舞台、美术、群文、网络五类创作为重点,不断集聚全市优质创作资源,变以往少数创作人员创作为动员和依靠市内外、国内外、体制内外人员参与创作。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上海市创作中心在创作中的龙头作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文广演艺中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影集团、上海群艺馆等在创作中的骨干作用以及各类大专院校在创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建立剧本征集和储存机制。在文艺单位推进董事会、理事会、艺委会三会制度建设,总结完善上海交响乐团、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三会建设的试点经验,适时在演艺类、影视类、美术类单位推广。
    项目创新——
    文化创新的抓手
    文化创新,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重点推动五大类21个项目创新。
    一是推进广播影视类项目。在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建成剧本原创、融资担保、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人才培训高端电影园区;开展数字音频广播(CDR)试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广播体系;推动高清电视和超高清电视发展,开展超高清数字电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推动上海在超高清电视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示范区在上海实施为契机,积极研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关键技术;通过自贸区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集聚区平台,抓紧与美方洽谈,力争早日引进NAB展会落户上海。
    二是推进舞台演艺类项目。实施下一代数字媒体舞台工程,将舞台机械、灯光、音响、效果、视频等众多设备融合在一套综合智能控制演艺系统中,实现全系统运行实时三维可视化控制;实施下一代5D剧场工程,引入空中移动表演设备,利用座椅特效、环境特效、互动道具和真人表演方式,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融为一体;实施下一代新型光源研发工程,推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激光源无害光束特效灯、激光源背景灯和激光源泛光光纤景观特效灯;实施中国音乐产业体系标准化工程,引进格莱美项目,打造中国音乐产业链,创制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中国元素的音乐产品。
    三是推进数字新媒体类项目。建立智能融合媒体网络技术标准体系,完成智能传输、引擎、呈现关键技术的实现与验证;实施上海互联网影视产权服务体系项目,加速开展服务体系的小规模搭建与测试;推进三维全息声音技术应用项目,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打造全球首个3D全息声音后期制作棚;实施可穿戴式观影设备应用工程,提升观影效果。
    同时,大力推进文博类和公共服务类项目,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工程,推动水下机器人在上海水下考古项目,实施“文化上海云”工程和数字博物馆群工程等。
    政策创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
    政策是文化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文化创新最根本的是政策创新。当前最为迫切的是7项政策创新。
    一是准入政策创新。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瘦身”,减少审批层级,优化审批项目,开展集中审批试点,实施流程再造,编制发布行政许可业务手册、办事指南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管理政策创新。梳理管理目录,确定管理权力边界,强化管理责任主体,分类制定管理制度,着力推动广播电视管理、电影管理、公共文化管理、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文化科技管理、文化艺术管理、重大活动管理、对外文化管理、文物管理十大管理。
    三是需求政策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以确保市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各类人群文化需求调研,研究制定需求目录和权益保障清单。重点加强对特殊群体、青少年、老年人及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保障。建立健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市民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对免费开放情况开展督查评估。
    四是投入政策创新。坚持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对现有文化资金做好增量,集中使用全市文化类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强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地区财政投入倾斜力度。重点使用好新设立的2亿元电影发展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对电影发展的杠杆作用。加强对资金使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是购买服务政策创新。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文化大包大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购买文化服务政策,梳理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目录清单,拓展向社会购买文化服务文化项目范围,优化社会购买文化服务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购买文化服务内容和相关信息,创新社会购买文化服务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社会购买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六是社会主体培育政策创新。着重培育好公共文化类主体、文化产业类主体、文化市场类主体、文博文化类主体、重大文化活动类主体、市民文化节主体、文化氛围营造类主体、文化跨界融合类主体、文化科技创新类主体、影视文化类主体十类社会文化类主体,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
    七是文化人才政策创新。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实现文化人才理念先进、资源集聚、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环境开放的人才强市目标。既用心发现人才,更用功培养人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人才队伍。既大力扶持人才,更大胆使用人才,树立并创新与政府新的文化管理职能及市场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用人理念、标准、办法。既广泛凝聚人才,更悉心呵护人才,确立更加人性化的用人坐标,做到既管理人又服务人,既要求人又培养人,既招引人又留住人,坚持以事业招才,以环境揽才,以感情留才。
    总而言之,文化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不竭的动力,是构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文化创新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文化创新必须加强设计、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牢牢牵住创新的牛鼻子,积极地创体制机制之新、创文化发展战略之新、创文化管理手段之新、创网络文化引导之新、创文化环境之新。文化创新既要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推进,不断拓展创新空间,又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导,确保创新有序实施并取得实效。文化创新不应仅有良好愿望,更要有创新、创意和创造能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