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首推活态传承“学馆制”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02   
    本报记者  刘  淼
    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入选纪念日便成了昆曲人的特殊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上海昆剧团总会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庆祝。去年,上昆将“昆大班”的老艺术家悉数请回,为他们举办了从艺60周年的纪念活动;今年,上昆联合浙江昆剧团和苏州昆剧院,举办包含4场演出的“长三角昆曲联合展演”,并首推“学馆制”,以学演结合的方式,助力青年演员成长。
    “昆曲学馆”承戏育人
    京昆大师俞振飞曾以“日取其半”来形容昆曲传承的式微,说的是每一代人都在以减少一半的频率在丢失昆曲的传统剧目。避免昆曲传承陷入这样的困境,人才是关键。在上昆团长谷好好看来,目前,全国昆曲院团有不少新鲜血液加入,对青年演员的艺术培养和道德教育亟待加强。“以上昆为例,目前20岁至40岁的演员有60名左右,他们正值青春,是应该刻苦学习的时候。此外,上昆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现在昆曲界的传承主要依靠他们。可以说,推出‘学馆制’,上昆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5月18日,以“活态传承”为理念,以“宗脉延传、承戏育人”为目标的“昆曲学馆”正式开馆。“以往,政府对于昆曲院团的资助大部分都放在了创排新戏上。这次,政府对于‘昆曲学馆’这个培养传承人才的项目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真的为我们增添了许多信心。”谷好好说。
    周密严格的教学计划
    上昆为“昆曲学馆”制定了周密严格的教学计划。谷好好介绍,“昆曲学馆”首期培训将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的教学目标。培训师资以上海的昆曲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力量,面向全国力邀名家携名剧到上海传承,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像方式,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目前,“昆曲学馆”侧重于“昆五班”学戏,很多剧目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还是零基础。而“昆四班”和“昆三班”的青年演员则侧重于巩固提高。
    “‘昆曲学馆’的老师和传承剧目,全部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由教、学双方商定。我们还将成立艺委会,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打分评估,如果分数过低,将减少其教学安排或终止聘请。”谷好好说。
    启动仪式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为上昆的蔡正仁、岳美缇等老艺术家以及浙昆武生大家林为林颁发了聘书。蔡正仁代表所有学馆教师说:“作为一个昆曲人,终生奋斗的事业其实就是传承,只有传承好才能发展好。我代表老昆曲人表决心,会毫无保留地把艺术传给下一代。”
    除了精湛的技艺,谷好好也希望青年演员通过培训能学到艺术家德艺双馨的品质。“一名优秀的演员,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应该有忠诚敬畏之心。德与艺同等重要。”
    学演结合加速成长
    为加速青年演员成长,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上昆还为“昆曲学馆”的学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在政府的支持下,学员将参与每年230场公益普及演出,这其中包括百场进校园演出和百场进社区演出。这既是对学员的锻炼,也是对昆曲的大力普及。”谷好好介绍,除公益演出外,上昆两项驻场演出也将出现“昆曲学馆”青年学员的身影。“每周六,上海绍兴路9号的俞振飞昆曲厅,不戴‘麦’演传统戏的 ‘昆曲周周演’,早已成为上昆的知名品牌。今年6月,上昆与复星集团将在豫园推出‘私人订制’的高端驻场系列演出,全年计划演出50场。这些都将成为学员展示的平台。”
    人才培养“三好计划”
    公益普及演出、驻场演出、商业演出,外加参与各种艺术节和展演,如此频密的演出,记者不禁要问,上海昆剧团能否完成?谷好好对此充满信心。“今年,还将有一批‘昆五班’的学员进团,我们的演员队伍将扩大为70人。现在团里有两堂乐队、3支演出队,这些演出任务我们都能完成。”
    其实,谷好好的底气还来自于上昆通过“三好计划”打造出的整齐的人才队伍。“老艺术家保护好,中青年一代打造好,青年演员培养好,这就是我们的‘三好计划’。我们提倡分层次、分年龄、分级别的培养,让所有演员都有事情做,都有戏可学可演,让所有人都能够提高收入,从容、淡定、尊严地过着昆曲人的生活。”在谷好好“以戏推人,以戏养人”的理念下,由上海昆剧团整理改编的历史剧《景阳钟》获得了各种奖项,而谷好好最看重的却不是奖项,而是《景阳钟》将“昆三班”“昆四班”的青年演员推向了台前挑起大梁,充分展示了上海昆剧团“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传承特色。
    “‘三好计划’是上海昆剧团对于演员培养的整体规划,对于青年演员而言,目前的任务就是学习、演戏,努力提升自己,等待机会。”谷好好说。
    联合展演亮点颇多
    除“昆曲学馆”开馆外,此次“长三角昆曲联合展演”也亮点颇多。
    开幕大戏《十五贯》是昆曲名剧,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对浙昆和上昆意义重大。此次演出集中了4个况钟和3个娄阿鼠。况钟由浙昆张世铮、陶伟明、程伟兵以及上昆缪斌来饰演。值得一提的是,浙昆的三位况钟分属“传世盛秀”四代演员中的世、盛、秀三代,三人年岁辈分不同,有各自不同的表演方式。娄阿鼠分别由三地三位演员扮演,包括苏昆吕福海、上昆胡刚,而压轴登场的则是王传淞的儿子、浙昆世字辈演员王世瑶。
    《十五贯》之后,5月19日晚三地演员联合的中青年专场演出也是难得一见的组合。其中,浙昆张志红、李公律的《西园记?夜祭》,苏昆王芳、俞玖林的《狮吼记?跪池》都是从未在上海演出的。5月23日压轴演出的是张静娴、蔡正仁领衔主演的昆剧《班昭》,该剧曾先后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等,且已多年未在上海亮相。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昆此次还推出了阔别舞台5年之久的武戏专场,展示了上昆文武兼备的艺术实力。《三战张月娥》、《武松打店》、《扈家庄》、《雁荡山》的剧目阵容集合了上昆三代全部武戏演员,并特邀上海京剧院的奚中路领衔主演武戏群戏《雁荡山》。
    “此次联合展演,不仅促进了三个昆曲院团的艺术交流,更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昆曲联动。不仅三团演员联合演出的《十五贯》将赴浙江演出,更有演出商与我们进行洽谈,将打造长三角昆曲演出品牌。”谷好好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