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不老 青春永恒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02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而立巡演收官侧记

    本报驻浙江记者  杜俏俏
    “茅茅,我爱你!”5月24日晚,在浙江杭州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而立巡演收官暨原生代《五女拜寿》封箱大典正在举行,戏迷们热情地呼喊着心中偶像的昵称,剧场内1500个座位被填得满满当当,就连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现场气氛热烈、感人。
    董柯娣、徐爱武、邵雁、洪瑛、陈筱珍、吴海丽、江瑶、茅威涛、陈辉玲、俞会珍……原生代演员逐一登台亮相,都会被观众席里的“碰头彩”吓一大跳。155分钟的演出,爆发出30余次暴风雨般的掌声,戏迷们疯狂了,观众们也疯狂了。观众中,既有看着《五女拜寿》长大的“70后”“8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以后再也看不见原生代《五女拜寿》了。”来自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越剧迷何小仙眼里噙着泪水对记者说。何阿姨是一位铁杆越剧票友,退休后成立了一个戏迷协会,协会从原来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当她听说原生代《五女拜寿》要封箱时,早在一个月前就托人买票。“票太难买了,好不容易才买到7张。这不,我们包了一辆车就赶过来了。”何小仙情绪激动地说。与她一道来看演出的65岁的戏迷葛桂娟也连声说:“我都一个多月没睡踏实觉了,天天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一直以来,我都是看碟片和视频,真人版的原生代《五女拜寿》我还是第一次看,再不来看以后就没机会了。”
    毫无疑问,《五女拜寿》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最为重要的一出戏。32年前,由28位年轻演员组建的“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创作的《五女拜寿》搬上舞台,在香港的演出一炮打响。后来,该剧又被拍成越剧电影,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一转眼,32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百花”都已接近退休年龄,她们用这最后一场演出留下一段美好的舞台记忆。而被戏称为“便衣队”的5位原生代演员王连琴、周美姣、朱玉芬、王玉燕、赵小珍,虽然没有穿上戏服登台演出,但也赶到现场助阵,并在演出结束后参加谢幕,每人一句简短的感言,引得观众纷纷拭泪,她们自己的眼眶也红了。因故不能来到现场的陶慧敏、何赛飞、夏赛丽以及远在美国的陈亚敏发来视频或音频,述说对“小百花”的祝福与眷恋,屏幕中的她们依然笑靥如花。
    “如果没有《五女拜寿》,就没有今天的‘小百花’。这30年,我们从‘小百花现象’发展到‘小百花品牌’,从平均年龄18岁、青春靓丽的姑娘成长为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说到已经去世的《五女拜寿》的编剧顾锡东、导演张骏生以及曾在原生代版中饰演四女婿的傅江凤,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声音哽咽:“真的很不舍,人生要告别的东西太多,不仅仅是一出戏,这也是一种历练和修行。”
    演出结束后,15位新一代“小百花”上台,按照各自对应的角色,为原生代的前辈们送上鲜花。“《五女拜寿》是‘小百花’所有剧目中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戏,也是看家戏,已演出800多场。”茅威涛说,“此次演出原生代《五女拜寿》与其说是封箱,不如说是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让年青一代的‘小百花’接过演出的接力棒,继续传承下去。”
    据了解,此次原生代《五女拜寿》封箱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为期一年的庆祝“小百花”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自2014年5月23日起,“小百花”在杭州先后上演了《二泉映月》、《五女拜寿》、《孔雀东南飞》、新版《梁祝》、《江南好人》、《陆游与唐琬》、《春琴传》、《步步惊心》8台大戏;邀请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各地专家出席学术研讨会;返回越剧故乡感恩祭祖,向嵊州越剧博物馆赠送珍贵资料,并在嵊州市中心广场连续3个晚上免费播放电影新版《梁祝》。
    而《五女拜寿》、新版《梁祝》、《二泉映月》这3部代表着“小百花”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优秀剧目,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无锡、香港等17座城市的大剧院商业演出66场(不含公益、校园、文化礼堂演出),与包括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以及保利院线在内的所有剧场实行三七或四六拆账分成,66场商演拆账后演出收入达700多万元。
    左图为原生代《五女拜寿》封箱演出结束时,茅威涛向观众介绍原生代演员。
    (图片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提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