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的好时光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05
观2015年国内儿童舞台剧市场
本报记者 薛 帅今年“六一”前后,儿童舞台剧市场风生水起,中国儿艺的《小吉普?变变变》、北京儿艺的《胡同.com》、中国木偶剧院的《真假孙悟空》、河北省话剧院的《列那狐的故事》等多门类、多题材的剧目,让孩子和家长们有了多样的选择。
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在经过“六一”的短暂黄金档后,儿童剧市场余温未散。一些剧团随即开启了儿童剧巡演模式,继续深掘儿童剧市场这一“富矿”。
“蛋糕”虽大,鱼龙混杂
就北京而言,今年“六一”当天,有超过50部儿童剧上演。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京津冀演艺项目交易会上了解到,近四成的演艺机构都把儿童剧作为今年最热的卖点。交易会现场,各种宣传儿童剧的展板随处可见,而内容从童话经典到流行动漫,丰富多样,涵盖了话剧、音乐剧、木偶剧等多个门类。
“儿童剧市场就像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中国木偶剧院院长赵永庄认为,随着“70后”“80后”成为家长,不同于上一辈的消费观念,他们更注重孩子教育与成长的消费,儿童剧便从舞台剧市场中脱颖而出。
有数据显示,2014年儿童剧票房总收入为3.26亿元,观众数量达到480万,呈现继续增长态势。同时,国内儿童剧演出团体数量达到205家,其中民营机构129家。“国内儿童剧市场表面看似繁荣,实则良莠不齐。”广东艾利发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建伟认为,儿童剧创作表演存在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现象,有些内容也趋于同质化。“一个白雪公主,千百家剧院都在演。”罗建伟说。
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洪亮表示,演艺机构之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目前在石家庄就有多家动漫公司在做儿童剧,甚至一些地产公司都在做。有的机构临时攒一个队伍,两周就排出一部戏,质量可见一斑。”罗洪亮说。
掘金虽热,“准入”需可控
“儿童剧是要演进儿童心里去的,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部主任赵寒冰说。在她看来,现阶段的政策及环境的确有利于儿童剧的创作、发展,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儿童演艺机构,相互竞争、彼此促进是好现象,但前提一定是良性的公平竞争。“儿童剧不同于一般剧目,它承担着润泽儿童心灵的社会责任,要对孩子们负责。”赵寒冰说。
罗洪亮告诉记者:“对于基层的孩子们,如果平生第一次看到的是质量不高的‘烂剧’,对他们伤害其实是很大的。”
“不是所有的剧院都有实力去创排儿童剧的。”北京丑小鸭卡通艺术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立林说,其公司创作的一些原创作品中的元素常常被人盗用。“作品在投放市场时,应符合一定的准入条件,比如不能侵犯到其他作品的知识产权,需杜绝抄袭和以次充好现象。”侯立林说:“如果有一套准入制度去规范儿童剧演出市场,精品剧目越来越多,观众也自然会更多。”
市场虽广,仍需优化培育
“进剧场看儿童剧过‘六一’,是今年很多家长、孩子们的选择。我们希望这个消费习惯能养成并稳固下来。”侯立林如是说。
从今年的形势看,多数儿童剧团都已超越了本土演出的阶段,纷纷向外地输出。如河北省话剧院创排的《“下次开船”港》,在太行山区进行百场巡演。“其实我们的资金相对吃紧,但仍然坚持多以公演为主,一方面出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培育市场,让观众首先能认识我们。”罗洪亮说。从起初到基层表演时孩子们普遍木讷的反应,到再去时孩子们咧嘴大笑与拍手鼓掌,罗洪亮看到了培育的成果。
国家级儿童剧团在市场培育方面走得更快,中国儿艺“六一”期间形成了立体式的演出模式,从儿童剧场到假日经典小剧场,从国家大剧院舞台到安民打工子弟学校,从绍兴、宁波到南昌、洛阳,点、线、面的巡演全面铺开。“我们今后演出市场的培育重点已经放在了二三线城市上。”赵寒冰说。
对于演出中介方与剧场运营方,他们既希望让更多家长、孩子接受并走进剧场,又希望能从中盈利,所以有些剧院便把市场从戏里拓展到了戏外。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剧场部负责人王婵告诉记者,他们欲把儿童剧作品的市场拉得更宽。“我们有打算办儿童艺术表演培训班。家长别光让孩子拉小提琴、弹钢琴,学学表演也挺好。”
“好时光才刚刚开始,文化消费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过程。”身为一名“80后”家长,王婵深知“80后”家长普遍很挑剔、眼光很“毒”。“制作水平不高的儿童剧渐渐便会被市场淘汰。剧院应该通过办小演员培训班等衍生项目补贴票价,使之更低一些,更多的观众便愿意走进剧场。”王婵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