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举办全国儿童戏剧发展研讨会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16   

《灰姑娘的梦》    杭州艺术学校

《公主的头花》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森林运动会》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绿野仙踪》    银川中青影艺文化有限公司

《海的女儿》    安徽省话剧院

《七彩梦》    晋城市少儿艺术团有限公司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二夜》     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

▼ 《传统的味道》 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

? 《少年马连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 《大山里的红灯笼》 长春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长春话剧院

《宝船》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于5月28日至6月1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及中直院团的23台参演剧目、2台祝贺演出剧目共演出29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近3万人次现场观演,平均上座率达八成以上。展演剧目题材各异、形式多样,涵盖话剧、戏曲、木偶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样式,体现了我国儿童戏剧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本届展演采取“一剧一评”的形式,组织专家在每场演出后召开点评会,以权威、专业、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促进剧目创作演出水平的提升。
    6月10日下午,主办单位召开了全国儿童戏剧发展研讨会,儿童戏剧专家、艺术家及参演单位负责人等50余人与会,就当前儿童戏剧创作演出的共性特征、成功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研讨。现将与会人员发言内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儿童剧能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儿童剧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时也取材于童话、神话。儿童剧更多表现的是儿童纯真心灵的故事,它对孩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经常观摩儿童剧有利于孩子接触社会、分辨是非,能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去年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北大引起热议。谈到青年的价值观形成时,习近平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了。人生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人生扣子论”很新颖,也很有启迪意义。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如何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让他们选择好正确的第一步,闪现他们的智慧之光,儿童剧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下大力气提高儿童剧剧本质量
    钟艺兵(《文艺报》原副主编):儿童剧要繁荣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剧本质量。当前,不重视剧本创作的原因在于一部分剧团的领导满足现状,存在着短视的问题,认为剧本质量不行也不是大问题,这种观念总有一天是要吃苦头的。
    在儿童剧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音乐剧的尝试。但音乐剧的创作是有严格规范的,创作者应该认真学习。
    在不少儿童剧中,我们看到了互动的环节,但好的有质量的互动并不多,我觉得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还有所谓的大腕组成的团队,走南闯北,承包制作大戏,也包括儿童剧,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和对待,他们有些确实做出了好戏,有些却拿了钱搞砸了戏,要研究管理的办法。
    现在的儿童剧创作有一种省力的办法,就是改编国内外经典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鼓励儿童剧的原创,批评不符合原作精神的改编。
    创作都是在寻找独特的心灵和心灵独特的表达方式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创作儿童剧剧本首要的前提或核心问题是,寻找独特的心灵和心灵独特的表达方式。近年来儿童剧的好作品无不如此。
    如北京儿艺的《想飞的孩子》,该剧主角叫强子,他总想要飞——小鸟为什么要飞那么高呢?天上难道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想像小鸟一样飞到天上,看天到底有多高。这无疑是一个小学生的想法。这个孩子有童话般的梦想,对自己不知道的世界有童话般的描绘,于是决定了他的志向,那就是“我要飞,我要做飞机”。这个孩子独特的心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新一代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是我们这个国家最需要的,是我们实现民族理想最需要的。这出戏表达了时代的精神,传达了时代的呼唤——敢于创新。
    《大山里的红灯笼》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梦生,他父亲被抓起来了,奶奶制造了非常美的童话,说他是从月亮上来的,所以没有父亲,没有母亲,因为将来还要回去的。其实这个孩子早就听到村里大人说的话,并猜出他爹的问题,知道这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童话,可是他顺着这个梦往下走,展开了美好的想象,感觉自己真的是从月亮上下来的,他就按照月亮人的想法,把现实的残酷、所有的不高兴都甩在一边,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里。这个世界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让他的美好心灵在美好的童话里自然生长,所以他非常可爱。
    写剧本要找到感觉再写,否则创作出的剧本有人名但没有性格,有身份但没有个性,这样的剧本其实是没有血肉的。作为编剧,我们有神圣的使命,往小说是让孩子们高兴,心灵获得真善美的启迪,往大说是这个民族未来的品格是在剧场形成的。不要把儿童剧看成儿戏,我们在做着塑造灵魂的工作。
    要营造有利于儿童戏剧发展的社会氛围、创作氛围和鉴赏氛围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我认为文化部艺术司能够坚持举办儿童剧展演,能够把儿童剧界的艺术家、艺术院团聚集在一起,是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剧究竟怎样发展,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鲁迅先生当年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我深深感到,一个民族对待儿童剧的态度是检验这个民族文明的标志,不能小看儿童剧。
    这次参加展演的山西省晋城市少儿艺术团创作的《七彩梦》,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写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求,也暴露了一些社会教育问题。应该说他们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儿童剧发展道路,是一条有城市特色、从实际出发的儿童剧发展道路。这个团不是儿童剧创作演出的骨干队伍,但从实际出发,他们在当地营造了一种让少年儿童深入其中,感受民族戏剧营养的社会氛围,这是极为宝贵的。
    儿童剧需要良好的创作氛围。我作为观众,呼吁要加大对儿童剧的投入,儿童剧绝不能拿来赚钱,绝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当然,与创作氛围相关的鉴赏氛围也要改变,要培养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艺术鉴赏是神圣的,不是游戏、不是玩。所以,儿童剧界还要承担这样的任务,不仅要出优秀剧目,吸引儿童观众、引领儿童观众,而且要想办法和教育界联起手来,培养这个民族鉴赏儿童剧的良好氛围。
    儿童剧创作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真切支持
    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本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处于一个重要节点上,是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后,文艺界出现新形势,全国文艺创作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举行的,是对当下全国儿童剧创作演出的一次大检阅、大交流。这次展演,为少年儿童送上了一道又一道精美的艺术大餐,其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流淌到文化教育领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时代精神之张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
    我觉得这次展演有三大特点:一是从剧目本体来看,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三性统一,水准一流;从题材方面看,有青春校园题材,有革命历史题材,有现实生活题材,有古典传统题材,有改编世界经典童话和民族题材,可以说群星灿烂,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二是从演出状况来看,整体舞台锦绣璀璨,异彩纷呈,舞台上下演员观众交流沟通共频共振,气氛热烈,参加展演的艺术院团演职人员认真负责,情绪饱满,全身心地把最好的艺术状态呈现给观众。三是此次展演的原创作品思想观念上有新的提升,在更贴近少年儿童理念方面,更注重以儿童的视角、孩子的童趣编织故事、塑造人物、结构情节。
    当然,参演作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对创作优秀作品来说,可以看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既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剖析。比如说有的现代戏创作缺乏顶层设计,对思想内容把握不到位,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实际表达出来的东西相距很远;有的改编移植外国作品,偏向于还原复制,缺少结合中国元素的创造重塑;有的舞台过于简陋,无形中拉大了与儿童观众欣赏的距离,遑论为少儿观众服务。
    儿童剧事业关乎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儿童剧创作应当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整个社会也应当给予真切的支持。
    儿童剧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这次我们组共看了13台戏,我想谈6点感想和思考:
    第一,坚持在一段时间内举办优秀儿童剧展演的必要性。不管是评奖还是评论,都需要,都重要。我认为,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一次展演很有必要。
    第二,从这13台戏来看,我认为全国儿童剧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我们组得到普遍好评的《大山里的红灯笼》、《传统的味道》都是边远地区创作的,当地经济不是很发达,文化积淀不是很深厚,反而做得很好。而一些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做出的作品反而不是很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值得思考。
    第三,关于娱乐与艺术的关系。鲁迅讲,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宣传,但不是一切宣传品都是艺术,所以可以说“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娱乐性,但不是一切娱乐都是艺术品”。
    第四,关于音乐剧的规范。据我所知,西方的音乐剧本身有严格的艺术规范,但这次参演的很多儿童剧变成了以音乐剧为名,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中国儿童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综合艺术的舞台样式,我们不必东施效颦,不必非要套用西方音乐剧的样式。
    第五,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儿童剧的艺术特点。剧作家、艺术家是否应该更加从儿童的视角、心理、童真童趣出发,进行真善美的创作和表演,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不能从大人的喜好营造戏剧氛围。
    第六,要用形象说话。文学是根本、是灵魂,服装、布景、声光电是外在装饰,最关键的还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剧作家的中心立意要通过情节、人物和人物性格体现出来,倾向性要在人物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还需加强
    顾天高(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我参加了上一届在宁波举办的儿童剧展演,这次又在杭州参加本次展演,第一个感想是儿童戏剧事业确实在发展。全国很多剧团都在演儿童剧,这是好事,因为孩子们得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
    两次参加儿童剧展演,我颇有感触,每一届都有几个好戏让我感动。我们希望看到在新时代,儿童的思想、精神和需求起了哪些变化。但是,总结一下这次的展演,现代戏只有“四个半”。为什么如今现代戏比较弱?要知道,以前儿童剧现代戏并不弱,因为大家很关心儿童的生活,在创作剧本尤其是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剧本时,要下苦功夫去了解他们。
    时代在发展,儿童剧的舞台色彩应该比成人剧更加丰富,它应该有梦想,有各种梦幻,因为儿童最喜欢想象。比如《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把100多年前的文学作品搬到舞台上,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尼尔斯,表演、舞美都非常好。我小时候就看过同名小说,也看过动漫,但没有看过舞台剧。这次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跟我看过的所有剧目都不一样,它是立体的。我希望,儿童剧在内容上、在形式上都要追求更高的层次。
    我觉得,此次“一剧一评”环节非常好,这是做艺术最需要的。专家们能够品评剧目,说出它的优点和缺点,剧目质量就能够提高。
    当年在艺术处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带着团里的同志访问日本。走访了日本的一个儿童剧团后,我的思想就产生不小的转变。日本极度重视本民族的后代教育,他们儿童剧演出的那种神圣感让所有人感动。而那时,浙江的话剧几乎没有观众看了,需要培养话剧接班人。可是,如何培养接班人?我觉得,就应从做儿童剧开始,其意义应从培养下一代的高度去理解。
    儿童剧创作、演出需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尹晓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我在今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谈到了儿童剧的两个责任,即儿童剧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想呢?和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不一样,儿童剧的特殊性在于服务观众的特殊。所有的艺术品种当中,只有儿童剧不是以艺术形式来界定,而是以服务对象来界定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剧应比其他的艺术品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未成年人,是孩子们,所以这方面显得更为重要。日前,中国儿艺给北京的孩子们排演一部少儿版的《马兰花》,我跟孩子们说了一句话:“如果说学校的教育作用于孩子们的头脑,那么艺术的欣赏或者说艺术的普及作用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我希望孩子们的头脑和心灵一起成长。
    到中国儿艺以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出国学习。到欧洲之后,我确实感受到欧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艺术教育方面做的普及工作,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氛围——崇尚艺术,将艺术鉴赏视为非常神圣的社会生活。孩子们在剧场里很安静,觉得那是一个圣殿。我有一个观点:剧场不是游乐场,它有不同的功能,在剧场里应该培养大家对艺术的顶礼膜拜,带着一种神圣感,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儿童剧还承担了文化责任,即要做艺术普及。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很好的观剧礼仪的培养,怎么期待他成年以后对艺术会持有尊重?特别赞赏王蕴明老师的呼吁,希望更多人关注儿童剧。去年中国儿艺排《宝船》时提出一个口号:“向经典致敬。”老舍先生在50多年前创作的作品,今天仍然闪耀着剧作的光芒,所以确实需要我们重视儿童剧的文本。我们呼吁有更多的作家、音乐家、舞台设计家以及成人戏剧上很有成就的剧作家支持儿童剧的创作。
    2014年全国演出行业做了数据统计,儿童剧的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在所有演出当中名列前茅。但不要因为有这样的市场和格局,就忽视了创作质量。我内心的理想是儿童剧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成人的戏剧,因为孩子在他们的成长时期,一出戏可能会影响他一辈子。去年我们做了《宝船》的全球互联网直播,一天的点击率高达77.3万次,相当于在中国儿艺剧场演出1000场!所以我们也很重视好戏如何与新媒体、“互联网+”结合起来。儿童剧必然会有好的发展,还有很多可去探索、实践的领域。让我们一起努力!
    用艺术的形式点亮孩子的心灵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儿童剧需要从儿童的视角进入儿童的生活,在描写儿童的情感世界时,展示孩子们的理想追求,用艺术的形式点亮孩子的心灵,增强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自觉意识。本届展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从儿童的视角蹲下来跟孩子对话的作品多了,站着教训孩子的作品少了。由于很多作品注重与孩子们的心灵沟通,给大家讲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所以孩子们愿意接受,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在接受作品乐趣与理念时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比如《大山里的红灯笼》就是以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转变了城里孩子郑天宇的观念,使他从农村孩子身上学到了优秀品质,克服了以前不好好学习、爱上网、爱玩手机的不良习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自觉前进的动力。
    我认为,本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是从美学的角度将纯粹地道的、美的儿童剧作品送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增强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的认知,不断提升孩子们对心灵之真、人性之善、行为之美的感悟,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好底子,并指明方向,很多作品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比如说《宝船》就是一台精美的舞台演出,它在内容上具有积极健康的主题立意,让孩子们看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在艺术上也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舞台制作很精美。那艘大船令孩子们惊喜,这不是大制作,而是适合剧情的需要,提升了这台演出的美感和孩子们审美的意识。当然,有些剧目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观念上少有突破,二是形式上缺少创新,三是创作手法单一,四是有些戏的舞台制作比较粗糙。
    儿童剧创作人员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得孩子们的真诚回报。比如说专家讲的互动问题,我觉得互动一定要有设计,要和戏有关系。现在看很多戏的互动缺少设计,远离戏剧,破坏了演出的完整性,甚至可以说“戏不够,互动来凑;戏不热,互动来逗”,我觉得这个风气不可长。
    要加强儿童剧理论评论建设   
    吴新斌(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集中观看本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的十几台剧目,感觉这是非常好的展示:有的戏突破了儿童剧固有的观点和视角,形式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满足了多元化审美的需要;有的戏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立足于生活,儿童是主体;不少戏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为儿童剧观众写戏。
    除了优秀剧目以外,我觉得还涌现了一批颇具才华的儿童剧演员。艺术需要积累,剧目需要打磨,演员需要锻炼,这次文化部组织的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展演能够推出一两台有望成为精品的剧目就相当不容易,能锻炼和发现一批优秀的主创人员就更加难得。
    我觉得当下儿童剧的理论评论是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大家知道现在评奖要进行精简和压缩,评论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几乎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化的儿童剧理论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好作品出现,有人才涌现,也有一批专业从事或者是痴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儿童剧艺术家和卓有成就的理论专家,理论大厦的构建存在广阔空间。另外,理论研究的后续队伍需要补充,某些课题也要吸引一些研究生和博士来做。当前理论空间已经产生新的变化:儿童剧的评论主观化、碎片化现象严重,随意性较大、关注度不高;网络微博、微信、博客评论缺乏专业知识支撑,难免昙花一现,戏剧批评的有效性应该得到加强。新媒体时代,文化的公共空间被拓展了,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评论,但就是缺乏专业理性的批评,有意义的批评少之又少。所以,需要重视评论的专业性,放大专业性的声音。
    还有一点感性认识,即好的儿童剧要让观众回味在看戏回家的路上,而不仅仅是在剧场看完就忘了;不仅要让儿童观众喜欢看,最好要让成人观众觉得值得看。安徒生说:“我在写每部戏的时候想到小孩,但小孩背后站着的是他的父母。”好的儿童剧要为儿童心灵种下形象的种子,要点燃孩子的想象力。
    儿童剧是特殊的文化产品        
    徐健(《文艺报》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儿童剧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它在演出市场是特殊的文化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现如今,儿童剧被简单化、功能化的倾向特别明显,而且出现了两个极端:幼稚玩闹的极端和高冷教化的极端。现在很多创作热衷于研究市场需要什么,而对儿童自身研究不够,对儿童剧作为特殊剧种的文化观照不够。作为一个年轻人,提4点建议:
    第一,尽快实施儿童剧的细分年龄段。儿童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都不一样,儿童剧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成长的特点,创作演出适合其观看的作品,用分年龄段的方式做到儿童剧演出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这个领域树立行业规范很难,但我想,在节目进行宣传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在节目单的醒目位置或者网上宣传的时候提醒家长这个作品适合哪个年龄段。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剧院、出品方和公司来说,明确受众,对剧目的演出和推广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文学滋养儿童戏剧。现在剧目很突兀之处是忽视儿童文学在儿童戏剧创作中的作用。中国和世界上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很少看到这些作品转化到儿童戏剧舞台上,很少在舞台上给孩子们种下一些能够感动心灵的种子。我建议,一是吸收一些文学营养。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在观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灵成长的时候写了很多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家长的阅读让孩子们知道的,这些作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创作的文学灵感。二是注重文学形象提炼。我们应该注意一个剧中不要创作很多的形象,应该注重塑造孩子们认可的形象。我觉得,在这方面,不少创作者在艺术形象打磨上缺少耐心、缺少情感,短平快、高大上的人物很难给孩子感动,唯有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才可以塑造出真正有心灵成长性的人物。
    第三,对儿童剧实行功能性的减负。儿童剧应该是用戏剧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世界、面对世界,通过戏中主人公处理成长中的困惑,帮助自己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失败,有助于孩子通过观看悟到成长的道理,而不是让儿童承载更多的社会性议题以及成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四,儿童剧需要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儿童剧投入低、收入高,很多演出儿童剧的院团以及有限责任公司都在介入儿童剧,这对儿童剧推广很有利,但现在很多机构想从儿童剧市场上分一杯羹,一味追求票房效应,恰恰忽视了儿童对艺术的渴求和期盼。我想强调的是,儿童剧应该是公益性的,是有门槛的,它的剧场呈现和演出体现完全不同于成人剧场,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我觉得儿童剧行业应该确立标准,我不希望我们的儿童剧只是作为一个成人世界的替代品给孩子们。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