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基因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17   

    本报记者  王立元

    从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号召,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扎根宁夏排演京剧现代戏,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部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活动,几十年来,艺术家在“文艺为人民”理念引领下,将文艺火种广泛传递。如今,结对帮扶模式不断创新、服务群体不断扩大,培养了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增强了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继承发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持续行动
    6月8日,国家京剧院与湖北省京剧院在北京签约结成共建合作单位。“国家京剧院将根据湖北省京剧院工作中的实际需求,重点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和演出展示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知名艺术家收徒、经典保留剧目传承、互派主演交流演出、对新创剧目进行创作指导,每年将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湖北省京剧院进京演出场地等一系列具体服务措施,为兄弟院团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说。近一段时间来,国家京剧院还与广西戏剧院京剧团、青岛市京剧院、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签订结对帮扶合作协议。
    实际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国家京剧院一直在行动。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丰富刚刚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文化生活,早在1958年,国家京剧院前身中国京剧院派出四团,全团演职员及家属300余人奔赴宁夏,成立宁夏京剧团,经多年沿革发展为今天的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
    据《戏剧报》当时报道,中国京剧院四团到宁夏后,深入社队、工厂、连队,为工农兵服务。“种树、挖渠、下矿,我们总是去艰苦的地方演出,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员刘连伦说。为了发挥文艺引领作用,老四团以年复一年的“耕种”,改造着宁夏这片京剧“荒漠”,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刘京说:“宁夏流行秦腔,京剧在宁夏有点‘水土不服’,但多年来宁夏京剧人发扬老四团精神,坚持播撒京剧的种子。”
    近年来,国家话剧院同样重视对戏剧文化薄弱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从2011年开始,国家话剧院先后与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内蒙古话剧团建立对口援助关系,在艺术建设与发展、剧目创作等方面全方位支援。
    国家话剧院2014年10月启动对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帮扶计划,通过专业戏剧讲座、优秀作品进藏演出等方式,推动西藏地区话剧事业发展。今年2月,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白皓天再次入藏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重点剧目《共同家园》(暂定名)创作进行前期准备: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查阅搜集到许多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在藏族群众聚集地进行交流,深切感受藏族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民风民情……目前,第四次进藏的白皓天正参与《共同家园》的创作,4次进藏让他感慨颇多:“国家话剧院以专业技能支持帮扶院团剧目建设,帮助其更新戏剧创作理念,也为日后自身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付出与收获并存,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过程中,国家话剧院的演职员队伍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凝聚力。”
    春风化雨
    高雅艺术在基层开花结果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拥有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置身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文艺的滋养。
    浙江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在经济发展腾飞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需求。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区——宁波市鄞州区,在城市建设发展走上平稳道路之后,注重以文化发展带动文明建设,这与中央歌剧院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思路不谋而合,中央歌剧院通过实地采风于2012年打造出歌剧《鄞地九歌》。
    “该剧赴宁波鄞州演出时获得极大反响。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演出进行中观众席的嘈杂和混乱秩序与演出成功形成强烈反差,不由引发中央歌剧院艺术家的思考——如何提高普通观众的音乐素养与欣赏水平是打造文明城市的重大课题。”《鄞地九歌》演出总监李应泰说。
    于是,歌剧普及讲座、演唱专项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帮扶活动在鄞州文化馆、宁波图书馆相继展开,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带领歌唱家们为群众讲解歌剧知识,歌剧演员示范演唱、声乐指导辅导群众排练成为宁波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样的音乐讲座不仅普及了艺术知识,也提高了观众鉴赏能力,深入群众辅导排演更是培养出不少艺术骨干。”李应泰说。2013年,当中央歌剧院带着基于宁波服装工业崛起与发展题材创作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在宁波首演时,爆棚的剧场效果与良好的演出秩序给艺术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结束时,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不仅收获了演出成功的喜悦,心中还涌动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李应泰说。
    正是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国交响乐团5年前来到重庆,建立基层联系点帮助组建北斗村农民管乐队。谈到这段经历,中国交响乐团乐队队长田少明感慨不已:“当时觉得,农民和交响乐之间差距太大,根本无法想象,5年后他们的演奏可以分8个声部,已经接近专业水平。”现在,这支农民管乐队已成为当地十里八村的文艺服务明星,也使希望得到中国交响乐团帮扶的团体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交响乐团来到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为盲童扬帆管乐队开设“梦想课堂”;今年5月13日,又牵手重庆市长寿区艺佳人管乐团进行辅导。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中国交响乐团用音乐的力量改变当地的文化生态,而基层音乐爱好者也影响着参加帮扶的艺术家们。中国交响乐团单簧管演奏家陆晓斌每次去重庆,都要将自己亲手打磨、量身定做的簧片送给他的学生裴梓杉。“这些都是演奏家自己默默在做的事情。陆晓斌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是这样一点点将簧片磨薄了,让他吹奏乐器时更省力,他现在这样做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美德的传承。”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
    润物无声
    为多彩文艺梦插上翅膀
    音乐为盲童扬帆管乐队插上梦想翅膀,而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孩子们的童年因为戏剧变得多彩。6月5日、6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手北京市灯市口小学联合排演的少儿版《马兰花》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精彩上演,这是中国儿艺帮扶学校开展美育特色教育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为了让小演员们能尽快进入剧目和角色创排中,深入了解《马兰花》戏剧艺术,中国儿艺派出优秀青年演员杨成、马兰花艺校优秀青年教师王堃担任该剧导演和执行导演,由《马兰花》演员李盟、常若曦、郭斌、胡志茸等剧组演员担任艺术辅导老师,对参演该剧的孩子们进行台词、表演、声乐、舞蹈等全方位的戏剧创作排练辅导。曾在中国儿艺多部优秀儿童剧中担任作曲的刘君利也参与进来,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编配了少儿版《马兰花》的所有唱段。
    灯市口小学4个校区一至六年级12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演出,“从每天放学后排练从不叫苦到回家路上默默背台词,孩子们对戏剧的喜欢是由衷的,而戏剧对他们的改变也是潜移默化的。”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说,“饰演老猫的四年级学生吴岳霖以前是班里最淘气的,可是,《马兰花》里善良的小兰却让他明白,懂事才能讨人喜欢。”演出时,中国儿童剧场的大厅里摆放着孩子们亲手创作的“马兰花”绘画,缤纷的色彩和生动的角色跃然纸上,剧场里传来孩子们的鼓掌欢呼声……
    6月9日,中央民族乐团“一托二”艺术帮扶之行在甘肃正式落地,这是该团首次一次性对甘肃省陇剧院和甘肃省歌舞剧院两家院团注入高端艺术元素、展开两地创作的邂逅之旅。中央民族乐团将立足甘肃独有的艺术资源,结合两家院团的优势特长,拟定科学的帮扶措施。这包括:将甘肃省歌舞剧院的扶持重点放在对敦煌艺术和以“花儿”为代表的甘肃传统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加工上,创作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对甘肃省陇剧院的扶持重点放在对以陇东道情音乐为代表的甘肃民间民俗音乐的挖掘、整理,并与陇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甘肃本土风情特色,又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
    此外,中国歌剧舞剧院与西藏歌舞团联合打造舞剧《太阳的女儿》;在新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编导黄军兰援疆帮助创作锡伯族原创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剧《丝路郁垒》;中央芭蕾舞团与北京市草桥小学、新街口东街小学、雷锋小学、半步桥小学建立“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教育基地”;中国国家画院将以“丝绸之路”创作项目为龙头,集中5年时间,通过考察、采风、写生、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走通丝绸之路”……
    文化部系统以富有成效的结对帮扶,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不断激活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基因。
    (本报记者张晓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