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市场,专业与责任别缺位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6-30   
    非  鱼
    随着暑假到来,形式各异的儿童剧瞄准时机“抢滩登陆”。与市场的持续高温相比,这些儿童剧能否真如制作者所说——为孩子带来一个轻松、快乐的暑期?
    若对近年来的儿童剧稍加盘点,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大型票务网站上,重点推介的是像《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由童话改编的剧目;多数儿童剧在艺术呈现上喜欢“炫技式”地使用现代技术,盲目添加互动环节;具体到市场运作,有些儿童剧直接打出“情感教育剧”“国学礼仪剧”等招牌吸引家长买单……题材样式同质化、制作追求“短平快”、原创匮乏、互动低级,已让市面上的一些儿童剧缺失艺术性,变得面目可疑。
    儿童剧“掺水”,首先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以成人视角理解儿童的需求。在一些剧目中,常有作者把“预设”的观念强加给剧中人物,或以“低幼”手段取悦小观众,这些演出往往单向灌输,观众席上的孩子难免坐不住、不入戏。其次,人们瞄准了儿童剧市场这个“香饽饽”,希望以低成本、多投放、快产出的方式取得商机,也造成了一些儿童剧作品粗制滥造、内容平庸。
    反观现状火爆的儿童剧市场,其中并非只有利益追逐,其实也在导入一些新思维,打破一些固有理念。如何在兼容市场元素的基础上提升儿童剧的艺术性?在这个过程中,主创人员的专业性十分关键。噱头、包装远非儿童剧立足市场的真正砝码,它还需讲好意义与意趣兼具的故事,或者设置与剧情紧密关联的互动,抑或引领孩子真听、真看、真体验。笔者曾观摩丹麦儿童剧《纯净的眼睛》,该剧并无强烈冲突,开场便以舞者引领孩子体验初次遇见“白雪世界”的净雅,其体验的环节远比直白的说教、游离于剧情的“跳进跳出”更具营养。
    当然,在儿童剧生产中,制作者也不要丢失责任。孩子的观剧体验或可影响其一生,若将粗制滥造的速成产品输出给孩子,则无益于他们的成长。更何况,孩子对于色彩、声音、形体等的辨识能力并不逊色于成人,我们若站在年龄、心智的“制高点”俯瞰孩子的世界,不去关注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亦是一种责任缺位。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