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剧团“梅花”开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7-15   
    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郭志清  通讯员  邹文姣
    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国家二级演员、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业务团长杜建萍以《长平绣娘》中“绣娘”一角,近日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杜建萍嗓音甜美,扮相端庄,表演细腻,刻画人物传神,代表剧目有《吴汉杀妻》、《秦香莲》、《柴夫人》、《大登殿》、《六尺巷》、《三娘教子》、《金钗案》、《长平绣娘》等,此次夺得桂冠,实属必然。
    也许天生就是“戏苗子”,从记事起,长得还没戏台高的杜建萍就趴在戏台上看戏班演戏。戏曲演员花红柳绿的扮相、“咿咿呀呀”的吟唱之声把小丫头看迷了、听醉了。回家后,调皮的她用一条白毛巾裹在胳膊上当水袖甩。春天来了,她又捡了杨穗儿让奶奶缝成一串,贴在嘴巴上当演戏的胡子玩。13岁那年,奶奶把孙女领到了高平艺校的门口,圆了她“快要魔怔”的演戏梦。25年过去了,杜建萍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年轻时候唱戏,张嘴就唱,想都不多想;长大后才学会了去理解人物,用情感去刻画人物。”杜建萍说。
    “台步、圆场、脚底功……她灵活自如地运用戏曲表演程式,将‘贫家绣女’这个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丰满逼真,整个表演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肯定。”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光鲜舞台背后演职人员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长平绣娘》从申“梅”、逐“梅”到最后成功摘“梅”,亦是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涅槃”。
    剧团团长杨保宗告诉记者,为了向梅花奖发起冲刺,从4月7日接到参加梅花奖评比通知的当日开始,剧团就进驻高平市图书馆的一间地下车库里,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魔鬼训练”。
    “由于剧团没有排练场地,我们找了一间没有水、没有电,散发着霉味的地下车库来救急,还没有借来发电机的时候,大家就用蜡烛照明排练。”杨保宗说。
    “吃的是盒饭,打的是地铺,一连排练了40多遍!30多天里,团里的人都快忘记太阳是什么颜色了!”导演助理王树青苦笑着说。
    王树青透露,《长平绣娘》入围梅花奖后,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让演员们在地下车库日复一日地排练,入戏、磨戏,鞋底都磨穿了好几双。
    上党梆子剧团出现杜建萍这样的尖子人才不是偶然的,是他们长年坚持努力的结果。
    走乡村,住窝铺;进山区,访农家,上党梆子剧团的足迹遍及太行山上20多个县市。据不完全统计,剧团每年有270多天下乡演出,年演出场次达400余场,其中90%以上的演出安排在农村。
    为赶台口,披星戴月赶路是常有的事。最让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演员们难忘的是一次从阳城县到300多公里外的壶关县赶台口的经历:演完戏凌晨3点出发,到达目的地已经是第二天下午4点多了,大家顾不上舟车劳顿的辛苦,马上装台演出,卸装、换装、吃饭全部在路上解决。演出地树掌镇是一个自然村,所在地区属典型的山区地貌,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一路崎岖不平、泥泞颠簸。这样的“难行路”他们一走就是几十年。
    “他们真正是俺庄户人的贴心人,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戏就能上去。”这是山区群众对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最朴实的评价,也是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真实写照。演员们总是说,面对农民群众对文化、对戏曲艺术的渴望,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如同做任何事情一样,光有一腔热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深知,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拿出过硬的作品。该剧团结合自身特点,从“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三方面着手,努力向“出人出戏出精品”目标迈进。他们创排了《金钗案》、《两地家属》、《儿大不由爹》等大型古装戏和现代戏,培养了杜建萍等一大批优秀演员。
    “高平是一个戏曲之乡,戏曲文化深深根植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论婚丧,还是庙会,唱戏必是上党梆子。从广州回来后的第三天,我们就下乡了,至今已演出百余场。我的愿望是让每个山村都能看到大戏、好戏。”杨保宗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