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戏曲艺术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7-27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后引发了全国文化系统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安排,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文化部艺术司特约请部分戏曲理论评论专家、表演艺术家和部分省市文化厅局长撰写文章,对政策出台与贯彻落实进行解读分析。在近日刊发戏曲理论评论专家、表演艺术家文章基础上,本报特刊发六位文化厅局长结合各地戏曲工作实际推进政策实施落地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发挥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推动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陈  冬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我们要认真领会《政策》精神,站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研究制定好贯彻落实方案,制定政策,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抓好落实。
    第一,充分认识振兴戏曲艺术在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经典传统剧目,同时要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第二,全面落实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责任担当。一是抓政策引导。注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研究制定各类文艺惠民、戏曲奖励扶持政策10余项。出台《北京市惠民低价票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营业性剧场;修订完善《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优秀戏曲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进行扶持奖励;制定《北京市文化局舞台艺术展演补贴办法》,对各类院团尤其是戏曲类院团参加舞台艺术展演活动给予资金补贴。二是抓精品创作。近年来,相继推出了昆曲《红楼梦》、河北梆子《北国佳人》等一批优秀原创剧目。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作的评剧《母亲》已首演,反响强烈。三是抓平台建设。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河北梆子巡演、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金秋优秀剧目展演等品牌文化活动,承办全国地方戏展演活动等,形成戏曲展演长效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筹备建立北京市剧目排练中心和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为打磨戏曲艺术精品创造条件。四是抓院团改革。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推动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政策规定,把既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形成“一团一策”的长效扶持机制,鼓励院团通过名家工作室、项目制、商业开发等方式进行机制创新。
    第三,以落实《政策》为契机,续写戏曲发展的灿烂篇章。研究制定北京市贯彻落实《政策》的实施意见和有力措施。一是在今年内投入运行北京市剧院运营平台,2015年拟通过零场租或低场租购买各类剧场共100个场次,自2016年起计划每年采购200个场次,所采购场次将主要提供给戏曲演出团体。二是发挥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作用,全程扶持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类舞台艺术创作,助力戏曲艺术生产单位、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戏曲作品。三是加大基层公益性演出政府购买力度,在“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等公益性演出活动中增加戏曲演出的比重。四是增加戏曲在“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的比重,继续鼓励各类戏曲艺术院团深入校园,增加戏曲演出比例,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五是完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依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落实好免除戏曲表演(音乐)专业学生学费政策,实施戏曲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
    抓住历史机遇 全面推进吉林戏曲事业繁荣发展
    马少红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这对于戏曲艺术而言,可谓是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使广大文化工作者备感振奋、备受鼓舞。
    吉林省历来高度重视戏曲事业发展。农安黄龙戏、吉剧、松原满族新城戏等相继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被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可以说,通过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吉林戏曲事业逐步走上了出戏、出人、出社会效益的发展道路。京剧《孙安动本》、《牛子厚》、《杨靖宇》,评剧《宰相胡同》,满族新城戏《洪皓》等一大批剧目享誉全国,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涌现出以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京剧高派传人倪茂才为代表的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众多后起之秀。
    2013年,为响应文化部《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吉剧振兴工程”正式启动,掀开了吉林戏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省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吉剧振兴工程”专项引导资金。此后,以“吉剧振兴工程”为引领,全省戏曲事业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吉剧《站醒台》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奖;吉剧《焦裕禄》荣登国家大剧院舞台,并在省内外巡演百余场;成功举办“吉林省2014年吉剧优秀剧目汇演”,涌现出10部高质量的大戏和15部吉剧小戏;吉剧经典剧目《包公赔情》参加2015年全国新年戏曲晚会。
    下一步,吉林省将全面推进吉林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第一,在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方面,继续实施“吉剧振兴工程”和京剧“高派”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基础,扎实工作,出精品、出名家,并将二者打造成吉林文化的靓丽品牌。第二,在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方面,将在原有的剧本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扶持投入力度,集结社会各界戏曲剧本创作力量,力争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第三,在支持戏曲演出方面,将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根据吉林群众实际需求,增加吉剧、满族新城戏、农安黄龙戏等众多地方戏曲在全省每年4000场送戏下乡演出场次中的比例,同时通过省级财政专项演出补贴资金,鼓励省直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加大城区公益演出和低票价惠民演出力度。第四,在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方面,将在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办学基础上,继续选派吉剧、京剧学员进入中国戏曲名牌院校深造;继续与吉林艺术学院联合设立戏曲学院,培养戏曲表演、编导、作曲等方面的人才。此外,在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等方面,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城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等战略框架,在文化部支持下,加强与省内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听取意见,争取支持,坚持“一盘棋”统筹规划,着力形成上下联动效应和工作合力。
    (作者系吉林省文化厅厅长)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推进戏曲传承发展
    徐耀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戏曲工作的关心重视。江苏省文化厅将认真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努力创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艺术的生动局面。
    把握戏曲传承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一是坚持生态的传承发展。把戏曲传承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尊重戏曲传承发展规律,强化各个要素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坚持科学的传承发展。体现政策的公平性,推进各个戏曲种类共同繁荣发展,保持戏曲的文化多样性,统筹兼顾不同戏曲种类、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区分各个戏曲种类的生存状况、传承条件和发展基础,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强度、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措施。三是坚持艺术的传承发展。突出戏曲作为传统舞台艺术的本体地位,坚持保护、传承、创新相结合,搜集整理戏曲传统剧目,对濒危剧种实施抢救性保护,鼓励传统剧目在扬弃继承的基础上重排并推向市场。四是坚持可持续的传承发展,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确立戏曲传承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一是突出精品剧目创作,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省艺术创作源头工程和重点投入剧目工程。二是突出优秀人才培养,加强江苏戏曲专业院校建设;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艺术表演团体、戏曲职业院校合作,注重和加强戏曲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活动;建立发现、培养、推出戏曲青年人才、创作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工作机制。三是突出表演团体建设,推动各种所有制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鼓励研究型单位整理重排经典传统剧目和创作打造精品剧目;支持转企改制院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创新运行机制,给予创作引导资金;鼓励民营戏曲剧团发展,加强民营戏曲剧团行业管理;文化馆站的排练、表演场所,向民营戏曲剧团免费有序开放。四是突出文化惠民活动,把戏曲表演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并给予政策倾斜,面向各所有制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采购演出服务。五是突出演出市场培育,通过政府补贴,平抑演出票价,推动戏曲低票价演出。统筹全省戏曲表演团体和国有演出场馆资源,探索建立全省戏曲演出市场交易平台。
    完善戏曲传承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强化戏曲传承的主体责任,成立省戏曲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相关部门密切联系、统筹推进。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建设,分级落实、逐级考核。二是制定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开展调研,摸清摸实江苏戏曲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出台《江苏省戏曲传承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三是出台政策,抓好落实,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江苏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意见。四是设立基金,加大扶持。从明年起设立总额为5000万元的江苏艺术基金,从该基金中确定较大比例专门用于戏曲传承发展。采取划定比例、定向扶持的办法,从江苏艺术基金、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和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戏曲传承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
    让浙江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金兴盛
    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对于指导和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政策》提出的从7个方面支持戏曲传承发展,不仅切中要害,而且切实可行,对于下一步各地的政策具体落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政策》中提出的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改善戏曲创作生产场地条件、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争取每年让大中小学学生免费欣赏1场戏曲演出等重大政策条款,让《政策》成为又一“刚性十足”的重大文化政策文件。
    《政策》的出台,给地方文化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引。浙江省从2015年开始,着力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体系,分级落实责任,开展传统戏剧之乡命名工作,让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真正得以落到实处、扎到基层、起到实效。同时,在即将出台的《关于在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浙江省已经将政府资助的传统戏剧剧本创作、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展演等纳入指导性目录。
    《政策》的出台,提振了广大基层戏曲工作者的信心。由于戏曲观众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许多基层戏曲院团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从业人员信心不足,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创作经费拮据,演出场地无法保障,舆论氛围无人喝彩,使得传统戏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政策》的出台,无异于是对传统戏曲艺术特别是广大基层戏曲工作者的一次雪中送炭、久旱甘霖,给广大基层戏曲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使命和神圣职责。为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一场涵盖了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以及京剧、昆曲等众多戏曲剧种的“浙江省传统戏剧经典剧目展演”正在杭州、绍兴、金华三地火热进行中。与此同时,2015“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主题活动也在全省开展,努力让传统戏曲走进当代生活。
    2015年1月,浙江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提出了“八个一批”目标和保护振兴“十大任务”,每年安排1620万元用于浙江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发展,对照此次国家出台的政策,如财政“出手” 解决“差钱”问题、鼓励名家收徒传艺、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免学费、地方戏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培养年轻观众每年让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演出等政策,虽然浙江已经先行一步,但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努力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力争用10年时间,率先建成全国戏曲生态保护示范区、精品创作繁荣区、优秀人才集聚区、传播普及优异区和市场演出活跃区。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培育塑造中国精神
    徐向红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围绕创作戏曲精品、既出戏又出人这一中心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组织实施山东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等“4+1”工程。2014年山东启动推动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优秀保留剧目、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舞台艺术英才培育,以及支持鼓励我省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艺术比赛的激励政策,即“4+1工程”。
    二是大力抓好戏曲剧(节)目精品创作。依托“山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等繁荣文艺创作长效机制,推动戏曲精品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吕剧《苦菜花》、吕剧《姊妹易嫁》连续两届入选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奖展演活动中,山东省15台入选剧目中戏曲类达10台,其中两台京剧、一台吕剧分别获文华大奖及文华大奖特别奖。
    三是积极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改组新建山东文化艺术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各级地方戏院团的合作,增设了山东梆子、柳子戏、吕剧以及戏曲音乐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戏曲艺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利用多种形式推进地方戏曲骨干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先后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艺术高校合作,举办4期“全省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以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修班等专业集训。
    四是加强地方戏理论研究。组建山东艺术研究院,组织数十名地方戏专家和新老艺术家,对山东地方戏生存发展现状、发展流变进程、代表性经典剧目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梳理,编写出版了“山东地方戏丛书”。组织编写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等众多剧种的专门研究著作、资料文集、代表唱腔结集,不断推出新的地方戏研究成果。
    五是积极扩展戏曲传播交流。开展与广电和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合作,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设立了《每周一台戏》、《戏迷时间》栏目,山东教育电视台设立《看大戏》栏目,宣传平台明显扩大。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政府购买鼓励演出范围,今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购买省直院团公益性文化活动,投入400万元用于购买省直院团公益文化进福利院开展送温暖活动。
    山东省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山东省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戏曲艺术传承保护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和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保障机制,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山东省文化厅厅长)
    振兴民族戏曲 守望精神家园
    刘宽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无疑对廓清戏曲传承中的思想迷雾,纠正戏曲发展中的错误观念,坚定戏曲艺术传承保护、发展繁荣的信心,促进戏曲艺术的当下振兴和长远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陕西戏曲艺术事业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以振兴秦腔为带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排演了一批有影响的经典剧目:《三滴血》、《双锦衣》、《游龟山》等,创作了一批享誉全国的新剧目:《千古一帝》、《郭双印连他乡党》、《西京故事》等,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戏曲编导表演人才,如李梅、李东桥(均为二度梅)等,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1983年,陕西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振兴秦腔委员会”,设立了“振兴秦腔办公室”。2012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繁荣秦腔艺术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秦腔艺术,打造“秦腔戏曲”等特色品牌的要求。
    近年来,为了振兴繁荣戏曲艺术,陕西省文化厅实施了一系列展演展示和传承保护活动。2010年,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呈现了戏迷与名家“十万人同吼秦腔”的壮观景象;2011年,我厅编撰出版了专著《秦腔百年》,对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2012年,举办了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2013年,与陕西卫视合作开办了《大秦腔戏台》栏目;2014年,举办了“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演出了陕西小剧种、传承人传统经典折子戏专场、文化新秀折子戏专场;举办了“全国梆子戏高层论坛”;2015年第十个全国文化遗产日,进行了“薪火相传——非遗项目秦腔传承”惠民演出。
    近期,陕西省文化厅根据陕西地方戏曲发展实际,专门制定了《陕西省振兴秦腔艺术规划》并已上报省委、省政府。该规划提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扶持剧本创作;建立创新机制,提高音乐水平;完善培训机构,强化人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促进流派传承;扩大展示平台,创新表现形式;推进普及提高,加强演出交流;优化整合资源,加强传承保护等十大振兴秦腔工程。
    当前,陕西文化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在9月7日至21日如期举办,明年还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作为陕西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戏曲工作者,更应该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做好各项工作。我相信,有《政策》的明确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陕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繁荣民族戏曲艺术,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