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为国家话剧院带来了什么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7-28   

中文版《战马》排练现场

    本报记者  刘  淼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中文版《战马》总制作人周予援曾说,中文版《战马》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两个国家级剧院关于一部作品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剧目,真正与英国国家剧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一个剧目,全方位地吸收、借鉴、学习国外剧院先进的经验、理念和技术,从而培养自己的团队,锻炼一支队伍,以至影响剧院整体的创作,也为今后全面实行项目制做好准备。”
    日前,这部经过两家剧院3年磨合、一年多培训排练的舞台剧终于进入装台阶段。从英文到中文,《战马》完成的是创造而非复制。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中方制作人李东称:“没有赶上马年推出的《战马》,从2013年8月前期谈判到最后登台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与其说我们做了一个戏,不如说我们做了一个案例,如果这个案例成功,会给中国戏剧带来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是《战马》
    2011年,在英国交流访问的李东和导演田沁鑫在伦敦西区第一次观看了《战马》的演出。“《战马》2007年首演后,因为实在太‘火’,就被安排在伦敦西区进行驻场演出。当时票很难买,我和田沁鑫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二楼最后一排的票。《战马》的故事和舞台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东回忆。
    《战马》的故事改编自英国作家迈克·莫波格198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1914年在英国的德文郡小镇,男孩艾尔伯特与一匹幼驹乔伊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然而随着战事的到来,乔伊被卖给骑兵上了战场。战争中,它的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及其孙女,再到德国骑兵,然而它真正等待的却是儿时的伙伴艾尔伯特。《战马》感人的故事和呼唤和平的主题迅速打动了英国观众,至今仍是伦敦西区一票难求的剧目。
    在李东看来,《战马》绝对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而更重要的是,英国国家剧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过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每年的票房收入有1亿英镑之多,这为国家艺术院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用人机制的转变
    在国家话剧院的排练场,操控马的演员和角色演员的配合已经近乎默契。从演员选拔到最终确定阵容,中文版《战马》采用了从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这也是国有院团第一次以大量社会招聘的方式解决演员问题。
    “角色演员需要按照英国导演的标准,即便是已经有社会知名度的演员,也要试戏,而我们国内的演员基本进了院团就是终身制的,不存在试戏,更不用提落选。虽然在试戏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不愉快,但最终出现在排练场的,都是严格按照英国导演的选角要求选拨出来的,这也使国有院团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新的变化。”
    李东以18个操控马的演员举例说明。“这18个演员是从1500人中海选出来的,有学杂技的,有富二代,也有中戏毕业后当了两年白领又回归舞台的人。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都面临淘汰。排练室不准拿手机,每个人还要管理好自己的衣箱,就有人因此被开除出团队。但半年后,这个团队的专业精神和荣誉感就建立了。这也是我们传统戏曲的演员和剧团管理的做法。”
    技术的转变
    舞台监督一个指令下达后,各个部门一秒钟都不差地执行。《战马》的技术总监王璞自2013年底起一直负责和英国团队的技术对接以及中文版《战马》的技术工作。他说:“《战马》不仅是演出,它带来的是对整个演出技术管理观念的转变。《战马》的舞台技术管理和舞台安全管理都是一流的,我们的技术团队会不断进行培训,以熟悉和建立中文版《战马》的技术体系。”
    “在国内,我们有关舞台安全的说明往往只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安全第一’这样空泛的口号,但英国国家剧院的安全手册有厚厚一本,细化到了你无法想象的程度,每一个标准都有严格的打分。通过中文版《战马》的制作,我们实实在在学到了世界戏剧的顶尖技术。英国的舞台技术是按功能使用,而我们往往以价格作为参照标准,所以在我们的舞台上看到的往往是设备,而没有设计。”李东说,在对方开出的设备清单中,大量的品牌是国内没有的,寻找设备用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
    “艺术家的创作要飞翔,但技术则要严谨,国内的戏剧创作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结果是艺术家没飞起来,制作也没有量化标准。”李东说。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国家话剧院转变用人方法,对外招聘年轻技术人员之后进行培训,并且展开与社会的合作。现在《战马》的技术团队是一支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制作的团队,他们进入之后专门成立技术公司,作为剧院生产艺术作品的保障。
    今年6月,剧组用15天的时间进行了试装台,之后,所有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细节进行了培训,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而日前开始的正式装台、合成将持续一个半月,剧场眼下正在解决网络覆盖问题,所有的数据都要通过网络传播,而这些也都是中国戏剧从未面临的挑战。
    营销的转变
    虽然中英双方频繁的互访和大量的人员培训是制作中文版《战马》的必经之路,但这也无疑增加了成本。据李东介绍,中文版《战马》的制作成本预计将达到6000万元,其中,有5000万元是国家话剧院撬动的社会资源。
    如此高昂的成本是否会以高票价的形式转嫁到观众身上?国家话剧院对外宣布的票价非常“平易近人”:平日的票价为200元和280元两档,周末略高;学生票为100元。“如何让中国观众不出国门就能看得起世界顶尖的舞台剧作品是国有院团的责任,国有院团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全新的营销方式降低成本势在必行。”
    在李东看来,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其一是通过规模化的演出和精细化的管理,用每场略有盈余的方式,长年演出以达到收支平衡;其二是大量使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比如与京东发起众筹,与微信票务合作来达成线上销售和传播的一体化。
    中文版《战马》第一次提出了“戏剧发行”的概念,即用剧院资源撬动社会资源。国家话剧院剧场能容纳的观众不足千人,以票房收回成本,显然并不实际。当票房不可能“回本”,成本压力开始倒逼运营,最大限度找到最为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战马》顺利开排、登台并持久演下去的前提。于是,《战马》有了新的合作方——北京一千零一夜文化集团。
    “《战马》的商业智慧在于用一部戏摸索出一套模式,这套模式可复制,也许以后国际级大戏都用这样的套路,那么低票价就不再是空中楼阁。”北京一千零一夜文化集团总裁李健说。
    “目前国内戏剧市场的不成熟、演出产业链环节众多、市场信息不对称、演出票务定价机制不健全、演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都导致了票价高、观众难以走进剧院的市场现状。我们希望搭建起演出消费生态系统,以破解这一市场难题。”李健说,在影视界,影视发行尤其是电影发行早已是一种非常专业化且成熟的运营模式,“戏剧发行”就借鉴于此。
    “剧院专心做好剧目制作,运营公司负责推广、营销,充分实现了剧院资源调动社会资源。”李东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