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承担振兴戏曲艺术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8-13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8月10日,山东省直文艺单位戏曲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召开,传达学习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参加人员包括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山东演艺集团及省直院团负责人、老中青戏曲工作者等。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戏曲艺术,自觉承担起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让山东地方戏曲真正‘活起来’。”会议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主持,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就中央有关会议、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
    “振兴戏曲是我们的使命”
    作为全国现代戏“八大红旗院团”之一的山东省吕剧院,曾因《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剧目闻名全国。秉承传承发展地方戏曲的理念,该院近年来创排的《百姓书记》、《回家》等深受吕剧戏迷喜爱。在京参加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后,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最大的感受是“会议内容很‘实’,对戏曲发展提出了针对性举措”。
    “戏曲如今不是没人看,是演得太少了。”蒋庆鹏举例说,某次他们到济南大学演出,一结束,学生便迫不及待到后台与演员互动,“我们在观众培育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表示,“振兴戏曲是戏曲工作者的天职”,如今中央已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山东省吕剧院将一如既往服务好人民群众。
    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用“深受鼓舞”形容学习感受。“山东是戏曲沃土。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山东仍有大批看戏听戏的观众,有着良好的戏曲氛围和观众基础,所以我们要增强‘戏曲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表示,山东省京剧院今后将结合相关政策精神,勇挑振兴山东戏曲重担,力争创作出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之初,便主动担负起传承保护戏曲的历史责任。该院通过实施“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在拯救濒危剧种、山东地方戏曲“音配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张积强认为,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印发,让戏剧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感到“这不仅是戏曲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更是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大有可为的机遇”。
    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也在老中青戏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表示“很振奋”,80岁高龄的她自言现在每天仍坚持练唱一个半小时。“我们老一辈戏曲工作者在培养中青年演员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郎咸芬认为,戏曲传承发展关键靠人才,她非常认同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关于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表述。
    “学习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后,觉得很亲切,为戏曲工作指明了方向。”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需要传承,但更应在传承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山东省直文艺单位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常年工作在舞台一线的演职人员针对当前戏曲发展存在的问题表达了看法。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华莹说,人才危机是戏曲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缺乏优秀师资。“戏曲是以‘角儿的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但目前不少地方剧种的表演水平在下降。”她认为,造就杰出的表演人才,是弘扬、振兴戏曲的当务之急,“戏曲表演技艺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载体,每一句唱、每一个身段美感的内劲和诀窍‘镌刻’在艺人的身上。要培养技艺高超的表演人才,需要老师与学员面对面的‘口传身授’。”
    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则认为,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山东省内艺术院校戏曲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培养优秀师资队伍。“戏曲圈常说‘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拉手生’。目前有些演员连韵辙都不懂,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他建议,可通过开设戏曲讲习班的形式提高戏曲工作者的文化内功。
    国家一级作曲栾胜利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此前他曾到某高校任职,教授戏曲班。栾胜利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从大学开始接触戏曲,很难成为专业戏曲人才。他认为如今一些戏校的招生出现问题,“喜欢招舞蹈人员”。他建议,戏曲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人才问题之外,与会人员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具体建议。
    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刘晖认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创作方针对当前戏曲事业发展仍有借鉴意义,同时应处理好传承、发展的关系。“过去的戏曲实践中曾出现盲目向西方戏剧靠拢、脱离我国戏曲艺术写意美学本质特征的现象,这绝不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刘晖说,从非遗保护的层面看非遗,传承的应是音乐和表演特征的技艺,而非一成不变的整出老戏。
    戏剧评论家于学剑在会上提出4点建议:继续挖掘和整理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资源;对中青年戏曲名家加强培养和宣传;加大对戏曲研究科研经费的投资;重视对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的改编。
    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
    山东近年来在地方戏振兴方面连连出招:实施“山东地方戏曲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进一步加大戏曲事业投入;推动戏曲精品剧目创作;加快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方式,加强地方戏理论研究等。但一些短板仍然存在。
    常年关注山东地方戏发展的王华莹称:据1954年9月参加华东观摩演出大会时的调查,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文革”结束后山东省还有28个。目前山东存留的地方戏剧种24个,其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但没有专业剧团的10个。其中,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木偶戏、王皮戏5个剧种有传承人,蓝关戏、东路梆子、鹧鸪戏、周姑戏、蛤蟆嗡5个剧种没有传承人。大部分地方戏已成为濒危剧种。
    “结合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山东拟结合本地实际,全面落实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历史任务和责任担当。”徐向红告诉记者,当前山东将从6个方面着手,为戏曲发展谋取更多红利。这6个方面包括:摸清家底,让山东地方戏曲“活起来”;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各戏曲剧种全面发展;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推出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坚持院团改革与院团发展并重,积极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坚持政策引导与宣传并重,鼓励戏曲演出走向民间、服务群众;不断改革和完善文艺作品评价激励和优秀作品演出推广机制。
    会上,山东省直文艺单位中青年演员代表陈媛、翟萍、刘建杰也作了发言。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