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县级剧团,能否撑起“省剧”?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8-18   

辽剧《月在别时圆》剧照

    编者按:辽剧作为典型的板腔体声腔艺术,板式复杂、声腔丰富、行当齐全、舞美和服装特色鲜明,群众基础好,具备鲜明的戏曲艺术特征和辽宁地域文化特征。但受大众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特别是囿于辽剧传承发展长期以来仅靠两个县级剧团“小马拉大车”,其影响力、知名度日趋式微。今年以来,辽宁省文化厅专门组织力量深入省内多地,对包括辽剧在内的辽宁现有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扎实调研,并撰写出《辽宁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辽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等有深度、有见地、可资借鉴的调研报告。本报择其精要刊发,以供参考。
    辽剧是辽宁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活跃于60、70年代,是在辽南皮影戏音乐、唱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辽南皮影戏艺人翁景树用真人代替影人、舞台代替影窗、真声代替假声排演了现代戏《白杨树下》,引起轰动,省内各地争相学演。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业力量指导整理,定名为“影调戏”(成为辽剧的前身),并与当时同期出现的龙江剧和吉剧,组成上世纪50年代东北三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后经多年实践和探索,辽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涌现出马传亮、温桂芬、曹汀、王信威等一大批代表性艺术家,创作出《当箱子》、《逼嫁杀店》、《龙凤镜》等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引起国内戏剧界广泛关注。
    “辽宁第一剧”现状堪忧
    今天,龙江剧和吉剧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著名剧种,成为黑吉两省名头响亮的文化名片。而作为“辽宁第一剧”的辽剧则命途多舛,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全建制解散和“文革”后短暂的繁荣之后,1985年,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被撤销,大批专业人才转岗,几十年积累的艺术资源流失殆尽。辽宁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省直戏曲院团的省份。今天,辽剧连市级专业院团都没有,剧种发展全靠盖州市辽剧团和瓦房店市辽剧团两个县级剧团支撑,演出范围主要集中于辽宁省内盖州、鲅鱼圈、瓦房店、庄河这一狭小的地域,艺术影响力渐趋式微。
    以盖州市辽剧团为例,该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81个(含退休人员16名),专业人员占88%,皆处于30岁至50岁之间,工资70%由地方财政支付,平均工资只有2500元,没有艺术专项经费。由于待遇差等多种原因,优秀演职人员流失严重,团内现有演职人员中没有尖子人才,没有专职作曲、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人才。为了生存,该团日常演出以综艺晚会为主,辽剧只占很小的比例。瓦房店市辽剧团现与瓦房店市文化馆合并,生存现状与盖州市辽剧团类似,不容乐观。目前,这两个院团的现状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生存的问题。
    辽剧式微,原因多重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个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一直以来,辽剧未被纳入辽宁省文化发展整体格局谋划,没有形成辽剧发展战略。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一度被撤销,现有的两个县级辽剧团生存艰难,没有获得任何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种的政策倾斜,辽剧发展得不到根本上的支持,导致其艺术建设迟滞。此外,辽剧式微背后还有多重原因。
    县级剧团承担剧种传承重任,可谓“小马拉大车”。30多年来,辽剧发展全靠两个生计艰难的县级院团支撑,而县级院团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限于人力、财力、物力,限于文化眼界和能力,难以驾驭优秀剧目创作、剧种特色培育和改革创新。特别是县级院团自身十分有限的编制等,直接导致其日常演出难以为继,遑论打造精品力作、传承发展剧种。
    剧种自身艺术个性缩水。艺术个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命。辽南影调自清代由唐山传入,受到辽南群众的广泛欢迎。此后二三百年间,唐山影音乐唱腔与辽南方言相融合,并吸收东北民歌及其他艺术元素,发展成与唐山影双峰对峙的独特声腔体系。辽剧继承了这一体系,形成独特的辽宁风格和辽宁气派。然而,近些年来,辽剧的作曲、唱腔设计人才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目前,辽宁省没有专业的辽剧作曲人才,国内音乐学院和戏剧、戏曲学院均没有辽剧音乐专业,培养音乐人才途径缺失。近年来,偶逢辽剧创作,音乐、唱腔设计只能由一些退休演员、乐手承担。而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的解散,使得旧的表演程式无法承袭。因缺乏作曲和唱腔设计人才,两个县级院团也没有能力发展创造新的表演程式,剧种个性无从体现。
    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缺失。在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短暂存在的20多年里,打造出了一支81名演职人员的艺术队伍,推出了如曹汀、梁志翼、张家本、马传亮、王信威、温桂芬、陈桂英、关淑芳、王寿印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艺术人才,打造出了《柜中缘》、《挑女婿》、《龙凤镜》、《宫门断鞭》、《逼嫁杀店》、《三女抢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剧目。如今,持续多年的低迷处境造成两个县级辽剧团人心涣散、队伍不稳。优秀人才流失,新生力量却未能补充进来,演员阵容行当不全、年龄老化,许多关键环节无人可用。尤其是缺少代表剧种水平和形象、具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拔尖人才。两团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各有难唱曲,目前全省从事辽剧专业的在职艺术人员不超过50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设备陈旧,艺术创作经费短缺。基础设备之于艺术院团是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物质保障。目前,辽宁省两个县级辽剧团在舞台设备建设上缺口太大,不仅办公场所简陋拥挤,甚至没有排练场、库房,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至于灯光、音响、乐器、服装、道具等更是严重老化,有的还在使用30多年前的设备,演出质量难以保证。瓦房店市辽剧团连最基本的设备都没有,每逢演出只能花钱租用。该团在排演《月在别时圆》时总投入40万元,其中大部分钱用于租用灯光、音响等设备,加大了创作、演出成本。此外,两个辽剧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艺术创作专项经费,创作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新剧目不能及时涌现,演职人员队伍不能得到创作实践的锻炼,剧种的生机与活力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演出市场萧条,活动区域狭小。辽南戏作为“省剧”,其曾经的艺术影响力遍及全省,在沈阳、鞍山、抚顺等大城市中都培养出一大批爱好者。省团解散30年,这一观众群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两个县级剧团的演出活动局限于瓦房店、盖州和鲅鱼圈这一狭小的地域里。瓦房店市辽剧团因为只有5个编制,没有舞美队和基本演员阵容,每年演出机会十分有限。盖州市辽剧团迫于生计,演出以综艺晚会为主,辽剧只是以片段形式出现。因为创作不多,创作水平也不高,辽剧很少有机会参加全国性重要演出活动,未能在全国舞台上唱响。
    各方助力,振兴辽剧
    辽剧树老根深,程式新颖、行当齐全、唱腔丰富、曲调优美、表现力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扶持振兴、传承发展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薪火相传下去并非无解。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吉剧、龙江剧成功的经验表明,建设、发展好“省剧”,主要在决心、关键在领导,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要认清没有一个独有地方戏曲剧种,辽宁的文化结构就不完善,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省这个现实,从全省文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高度出发,树立全省一盘棋大视野,建议辽宁省委、省政府调配各方力量,谋划和推动辽剧的发展。如成立辽宁省振兴辽剧领导小组,制定辽剧发展振兴战略和规划,下设辽剧艺术指导委员会,常设辽剧发展指导办公室,并汇集全省辽剧各方面专家,操作辽剧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发、演出、史论研究等工作。设立辽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剧目创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设备购置和艺术科研。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专项资金,务求实效,并按计划严格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
    下功夫培养优秀人才。可以委托沈阳音乐学院定向招收辽剧作曲专业研究生3人以上,学成后由辽剧艺术指导委员会安排在辽宁省艺术研究所辽剧研究室工作,承担全省辽剧创作的音乐、创腔工作。根据缺少优秀编剧的实际情况,由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和辽宁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中、长期编剧专业研修班,从群众业余作者和鲁迅文学院具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学员中招收青年才俊,聘请国内知名编剧授课并组织创作实习,从中发现、选拔富于潜质的戏剧创作人才,优先考虑辽剧创作爱好者,为其提供继续深造和签约就业的机会。在营口市戏曲学校开设辽剧班,定向培养辽剧表演、乐队、舞美等各专业学员。
    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必须精心打造足以代表辽宁文化水准的演出团体,并形成在全省科学、合理的布局。建议在沈阳评剧院设立辽剧团。沈阳评剧院在艺术建设上卓有建树,设备先进,行当齐全。评剧演员学唱辽剧十分容易,表演程式也训练有素,不用重新学习。建议将瓦房店市辽剧团升格为大连市辽剧团,为大连市文化局直属院团,盖州市辽剧团升格为营口市辽剧团,为营口市文化局直属院团。建议把现凌源县评剧团更名为凌源县辽剧团。凌源县原有凌源县影调戏剧团,后被撤销,近年来用原有人员成立了评剧团。这样一种布局可以形成3个市级院团、一个县级院团的结构,地域分布则涵盖中部、辽南、辽西,有效扩大辽剧在全省的覆盖面。
    搭建优秀成果展示与青年人才成长平台。为辽剧演出提供平台,展示优秀成果。利用三年一次的辽宁省艺术节这个平台,规定每届艺术节必须有两台以上辽剧原创剧目,调动院团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创办辽宁省辽剧展演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并选择优秀剧目赴北京市的重点剧院演出,扩大艺术影响力,并安排全国性巡回演出。选派辽剧优秀原创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北片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艺术盛会,力争获奖,逐步提升辽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组织各辽剧团大力恢复演出辽剧传统剧目并谋求创新。组织辽剧优秀剧目以“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进行下基层演出,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演出场次发放补贴。协调吉林、黑龙江筹划组织东北三省新兴剧种优秀剧目交流演出,并逐渐常态化,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
    营造辽剧传承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辽宁省内各新闻媒体应持续地、不间断地、常态化地对辽剧和辽剧艺术家进行宣传评介,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博等各类媒体,常年对辽剧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经典剧目、演出团体、青年才俊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报道。组织国内和省内艺术研究力量大力开展辽剧史论研究和艺术批评,相关成果在全国各专业性戏剧刊物上发表。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可确定辽剧为主要研究项目,积极制定课题,操作重大研究选题,对辽剧发展史、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艺术创新、艺术家、音乐、唱腔、风格流派等进行深入的基础性研究,使辽剧研究规模化、常态化,使辽剧理论建设走在前面。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