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构建戏曲理论新思路 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8-18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戏曲传承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撑。戏曲理论研究必须针对戏曲创作演出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展开学术争鸣与观点碰撞,最终由戏曲艺术实践者自主选择适合剧种特色、剧团特点的生存策略,由此切实推动戏曲的传承发展。
    迫切的是要把理论研究与现状研究结合起来,沟通起来,这样,既可以使现状研究有更高的理论深度,也会使理论充满活力并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这样的理论,就会在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加全面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侧重于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本体研究,侧重于戏曲作为民族艺术的个性研究,侧重于戏曲作为人类遗产的文化特质研究,以及侧重于戏曲自身不断层累而形成多元结构的体系研究
    主  题:戏曲理论的当代建构
    时  间:2015年8月11日
    地  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主  办: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
    与会人员:
    龚和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安  葵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周华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麻国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  馗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研究员
    周汉萍   文化部艺术司艺术研究处处长
    万  素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梁  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郑  雷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
    宋合意   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徐  涟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高  昌   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
    杨晓华   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副主任
    刘  茜   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编辑
    主  持: 徐  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人财物”的支持。这不仅对在全球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更重要的是对广大戏曲从业者极大的信心提振。8月11日,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办第8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聚焦戏曲理论的当代建构。著名戏曲理论家、耄耋之年的刘厚生委托专人带来书面发言,龚和德、安葵、周华斌、麻国钧、傅谨、王馗、周汉萍、万素、梁燕、郑雷等专家学者和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出席。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主持论坛。
    徐涟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主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极大地蕴含着中华美学精神。如何在世界戏剧发展的大格局中,充分学习借鉴西方戏剧理论的丰富成果,充分张扬中国戏曲的独特美学特质,完备戏曲理论的体系建构,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应当成为时代赋予戏曲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徐涟说:“《若干政策》的出台,为戏曲提供了人财物的支持,但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问题,仍需要理论研究予以厘清。如何判断、评价几十年来戏曲传承发展的已有成果?中国戏曲剧种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确立自身的发展路径?戏曲理论如何深入艺术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如何建设民族化的戏曲理论体系与戏曲美学体系?如何看待西方戏剧理论的借鉴与启发,中国戏曲美学又如何丰富世界戏剧理论,体现独特的理论贡献与美学价值?本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聚焦戏曲理论的当代建构,拟作初步探讨,希望能直面戏曲发展的现实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为戏曲理论的发展探索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注戏曲的当下命运
    戏曲的当下命运可以说是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关心最多、议论最多的问题。如今,《若干政策》的公布为戏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戏曲艺术和戏曲事业如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指明了道路。这令广大戏曲工作者欢欣鼓舞,坚信戏曲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走得更好。
    宋合意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若干政策》以后,在社会上,特别是文化界,产生巨大反响。《若干政策》出台让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戏曲艺术事业的有力支持,看到了戏曲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新的希望和动力,也会对戏曲生态包括理论建构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宋合意认为,戏曲是大众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之一,很久以来一直在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对社会导向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妨换一种说法:“人生入戏,戏入人生。”“人生入戏”是指戏曲创作来源于生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戏入人生”是指戏曲对人生发生的影响,戏曲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蕴含的价值观对观众的主观世界以及人生轨迹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工程。更好地使“人生入戏,戏入人生”,离不开理论的思考和建设。
    宋合意说:“《若干政策》中包含有助于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加强戏曲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制定了较为全面且指向性明确的政策,大家感到欢欣鼓舞。戏曲艺术工作者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辛勤工作着,戏曲理论工作者一直关注着这些实践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探索。我们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戏剧品种,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人口流动加剧,国际和国内文化交流空前方便、活跃,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以乡土社会为依托的戏曲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惑,有的剧种还在保持活力焕发生机,但是更多剧种面临传承危机或消失了。这对戏曲传承和发展,保持民族特性和丰富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使戏曲艺术整体保持活力与丰富性,如何有更多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并有鲜明特色的作品出现,如何使这些作品既能百花齐放又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得到发展,需要政策和物质的保证——《若干政策》出台是一场及时雨,但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支撑。此次座谈会立足于戏曲艺术利好的背景,探讨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当代理论建构,自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龚和德建议戏曲界应当精准地运用好《若干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存意义的政策支持。这个过程中,研究和制定生存策略,要充分重视寻找本剧种的生命源泉。究竟怎么继承、怎么发展,一定要从具体剧种、具体院团的实际出发,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生存策划。(相关文章见本报8月17日第7版)
    周汉萍把戏曲事业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思考。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进程中,戏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基于农业文明形成的戏曲如何适应现代化、科技化、城市化?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戏曲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这都是戏曲理论界人士应该关注的话题。另外,跟戏曲有关的文化艺术政策、制度、措施的研究,也是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目前,这方面研究非常弱,急需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戏曲研究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开展,力争严格、严肃、严谨,增强科学性。要尽快解决戏曲评价标准、扬弃创新、宣传推广等问题。
    从观众学、面向市场的角度关注戏曲发展,也是与会专家阐述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只有赢得观众,才能求得发展,戏曲和观众如同鱼水关系,破坏了这条生物链,戏曲就存在危机,有了观众,戏曲才能有发展前景。傅谨说,“今天的戏曲研究迫切需要向迅速成长且在社会中掌握越来越显著的话语权的中产阶层证明戏曲具有和歌剧、芭蕾一样的经典性,向亿万很少有机会接触剧场艺术的青少年证明戏曲和流行艺术一样有无限的魅力。”
    梁燕对培养戏曲观众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第二,做好长期持续的人力物力投入的准备;第三,通过戏曲的通识课,培养年轻观众,他们可能成为未来戏曲观众的中坚力量;第四,做好戏曲普及教育当中的文化阐释和对外表述工作。”
    继承古典戏曲理论和借鉴西方戏剧理论
    在中国特色的当代戏曲理论构建中,面临着对古典戏曲理论的继承和西方戏剧理论的借鉴两个重要方面。戏曲理论工作者需要承担任务建设更具中国特色的当代戏曲理论体系,要用这种理论推动和引导当代的戏曲艺术创作,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是戏曲理论界一直谋求和探讨的。许多理论工作者研究古典戏曲及理论,力争把握古典戏曲理论的民族性和全面性,既立足于本民族的理论传统,又具有当代性,这些成为与会者的重点研究、讨论内容。
    安葵认为,上述两个方面都要兼顾。一要学习和继承古典戏曲理论。戏曲的美学范畴形与神,虚与实,内与外,还有悲与喜,雅与俗,疏与密,浓与淡等。这些古典戏曲理论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是构成中国现代戏曲理论的基础,同时是最符合中国戏曲创作实践、最具指导意义的理论。二要继续吸收借鉴西方戏剧理论,并努力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世界各国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很多共同处。所以在中国特色的当代戏曲理论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还须继续吸收借鉴西方及世界各国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继续在比较中加深对民族戏剧的认识。
    戏曲理论的当代建构,既要充分总结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必须根据语境的变化,找到更切合时代需求的新的理论坐标是傅谨所追求的,他说:“摆脱中西对立的思维,同时关注戏曲作为戏剧的普遍性和作为民族艺术的特殊性,更客观冷静与全面地认识与探讨戏曲的内部规律和基本特征,应该成为当代戏曲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取向。”(相关文章见本报8月17日第7版)
    万素认为,戏曲艺术的民族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思维方式和美学传统,是无法更改的。即使西风东渐的诱惑日益深入,也一定要在合于戏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求取创新发展,绝不是舍弃或解构戏曲机体,产下转基因的胎儿,更不是食洋不化或东施效颦式的随意拼贴与混搭。“探讨和掌握戏曲艺术的审美创造规律与民族美学原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比方说文本结构与唱念布局,不同剧种、不同声腔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套唱腔或整段唱腔的结构、板式、曲牌、句式、调式与调性,各行当表演程式动作的组合与提炼,节奏灵活多变的各剧种锣鼓经等等,都受到一定的结构方式制约,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在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过程中,从文本到舞台呈现应打通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体验与表现、叙事与抒情、审美与思辨等美学范畴,在看似矛盾的两翼不断调适中获得辩证统一,才能顺应人民大众的情感诉求和审美情趣的变迁追随时代前进。”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传承发展戏曲
    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紧密相连。除了京昆,特别是珍稀剧种的艺术魅力,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与支持。本次论坛上,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传统戏剧的保护和发展、民间小戏、稀有剧种当代研究和保护,等等。近年来,由于时代的跃进,文化生态的变异,珍稀剧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冲击,有的到了濒临绝境的地步,所以从理论上认识、在实践中行动,才能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传统戏剧来说,应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价值、不同的生存状态加以区别,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实施保护措施。
    周华斌反对以往的“进化论”,而是持有“基因论”看待戏曲保护和传承:近代以来艺术史观先后受天演论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影响,一味强调“优胜劣汰”,“基因论”是指在遇到暂时分不清是非的情况下,先对传统进行保留、保存。现在,中国戏曲需要面对非遗保护和大众传媒这两大语境。实际上,正是在这两个语境下,戏曲发展才大有可为。现有剧种200多个,当务之急先把家底摸清,看哪些要扶持,要投入,要保护。同时,利用新媒体、多媒体发展中国文化,包括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更好地走向世界。这当中需要政府扶持、全民参与。政府必须要扶持濒危的剧种,另一方面把大众发动起来。如果全民自觉地进入到戏曲传承与保护队伍里面,保护小戏、大戏,用视听的语汇记录戏曲,这将是过去所不可能做到的。
    周华斌提倡“大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念涵盖用影像记录戏曲,比如戏曲专题片等。在戏曲专题片创作中,他说要“创作精品,连接地气,走向国际”,亦即“传统文化是地气,现在有的作品是命题作文,作品不是情动于中而出来的,只是讲技巧,有技艺却没有‘情’。戏曲专题片要强调文化元素,不是为竞赛,不要只讲收视率,而要能留传,能反复播,同时要有国际视野”。
    麻国钧思考了文化空间的研究与重构。从历史上看,中国戏曲是在怎样的一种文化空间中生存发展的,现在是否还存在这种让戏曲生存的文化空间呢?他认为,这种文化空间很大程度上被蚕食、破坏了。我们一度的关注点在戏曲本身,而相对忽略了它的文化空间问题。打一个比喻,没有土壤,种子连发芽都不可能。无论课堂讲授还是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中国戏曲中最闪亮的部分,而忽视了其草根性。民间的戏曲在哪里演出呢?在村寨,在穷乡僻壤,在那些古老戏台上。一旦戏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没有了,就是不可挽回的。儿童时期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种文化空间培养出来的文化情结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如果小的时候没有看过戏曲,凭什么让他们长大后能去爱好戏曲?文化空间的重构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麻国钧看到以往有些人总是把走向世界等同于完全融入西方,这是错误的。如果走向世界只是走向西方的话,广大的东方世界则被我们遗忘了,自己会看不起中国传统的演出艺术,总是觉得别人的才高明。邻国日本并没有把西方的戏剧理论拿到“能”中来,去把“能”的演出形式改成西方的戏剧、话剧样式。后来应市民阶层的需求,新创造了歌舞伎,歌舞伎和“能”并列存在。他提出,“我们在研讨当代戏曲理论建构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先看看邻居是怎么做的,是否会有某些启发呢?”
    理论与戏曲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戏曲理论是从戏曲的实践中产生并为戏曲实践服务的。以张庚为代表的前海学派此方面成果极为突出,张庚倡导的从戏曲资料和戏曲志,到戏曲史、戏曲理论,再到戏曲批评,一直到艺术学科的体系建构,充分地注意到“技与艺”“人与戏”“评与论”“学与术”的统一,亦即“在戏曲理论建构中,既关注技术技巧的程式化表现,又关注舞台的活态呈现与艺术境界的追求;既关注表演者的心灵创造,又关注戏曲整体的艺术风貌与经典演绎;既注重审美鉴赏和艺术批评,又注重科学严谨的理论推进;既注重戏曲学的学科建设,又注重学以致用,用深刻的理论提供政策指导,斧正戏曲实践出现的问题。”与会者认为这些成就值得总结和借鉴。
    “前海学派的理论研究明确了戏曲作为鲜活的舞台艺术、而非单纯的剧本文学的学理定位,其方法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理论视角和中国气派。”王馗认为,以张庚先生为代表的前海学派几代学人,通过相续不断的理论研究,初步实现了用民族话语来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对于前海学派的问难、商榷、甚至否定的声音一直不曾消歇,这些理论批评对于前海学派乃至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建设是无比珍贵的,更加促使戏曲理论界不断检讨体系在建构过程中,经验和方法的得失成败。王馗推论:“在当前戏曲遗产全面保护的利好局面,以及戏曲发展亟须更加细致的政策扶持的前提下,戏曲理论体系已经具备了继续深入和完善的基础。更加全面而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侧重于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本体研究,侧重于戏曲作为民族艺术的个性研究,侧重于戏曲作为人类遗产的文化特质研究,以及侧重于戏曲自身不断层累而形成多元结构的体系研究。汤显祖将戏曲之道提高到了与儒、释相提并论的理论高度,今天,完备的戏曲理论体系即是戏曲之道,是戏曲理论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郑雷谈到戏曲理论建设有 “照着讲”和“接着讲”的问题。前一段时间一些研究者反复争论的张庚先生“剧诗说”。其实细读《张庚文录》便可发现,张庚明确使用“剧诗”一词时更多的是在谈论戏曲文学问题。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张庚最早是在谈论秧歌剧时使用“剧诗”这一概念的,后来他一度热衷将戏曲改造为民族化的歌剧,借用外来的“剧诗”一词描绘心目中完美戏剧的境界。在长期接触并深入了解民族戏曲之后,张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当他提出“把戏曲作为诗的一个种类看待”的时候,其“诗”的含义已悄然发生了转换。后来的研究者将“剧诗说”进行归纳和提炼,多少带有“接着讲”的意味。施旭升的《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等论文提出“乐本体说”,引起一些非议,但确有真知灼见。不过将“乐本体说”与“剧诗说”对立起来,似乎有见于分,无见于合,多少有些令人遗憾。我们民族的礼乐传统中是“诗乐相将”,两者相辅而行的。“乐本体说”如称为“诗/乐本体说”,似乎更切合中国戏曲实际。进行理论建设,我们需要学术争鸣、艺术批评的环境。
    周汉萍认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指导戏曲艺术实践要厘清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戏曲艺术本体范畴。许多问题是戏曲理论研究的基础。要尽快把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提法搞清楚,形成定论,不再纠缠和裹足不前。其次,戏曲与其他的艺术品种的关系问题,比如戏曲与曲艺、与木偶皮影、与话剧、歌剧、音乐剧甚至电影、电视剧、动漫的关系问题。现在存在着把部分曲艺、木偶、皮影混杂为戏曲的现象。戏曲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众多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滋养、共生共存,共同培养了当代舞台艺术的观众。如何通过对戏曲与其他艺术关系的研究,丰富戏曲的形态,促进戏曲的发展,这是戏曲研究不容回避的问题。
    安葵说,近现代的戏曲艺术实践包括近现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近现代戏曲表演艺术的经验、不断发展的戏曲现状。所谓戏曲现状包括新的剧目,新的舞台面貌,戏曲编、导、演、音、美的新发展,新的创作现象,观众审美的新趋向,新的运营体制,理论批评的新变化等各个方面。“现在迫切的是要把理论研究与现状结合起来,沟通起来,这样,既可以使现状研究有更高的理论深度,也会使理论充满活力并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这样的理论,就会在现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