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振兴地方戏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09-24   

9月10日,山东梆子《南下》精彩亮相。    苏 锐  摄

9月14日,山东梆子《大汉英后》演出剧照。     苏 锐  摄

9月18日,两夹弦《春秋商圣》在济南演出。     苏 锐  摄

    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让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于自己的事业,这是戏曲更好传承发展的关键,也是山东省菏泽市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地处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是有名的戏窝子。早在元、明时期,菏泽地区的各类戏班就超过200个,演出时,农村为随时搭建的流动舞台,乡镇集市则有规模不等的戏楼(台)。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我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在这里都有充分的展现及融会发展。根据山东文化部门的统计,目前山东有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中,菏泽就占了一半。9月10日至18日,“迎国庆——菏泽戏曲新创剧目汇报演出”在省城济南百花剧院举行。菏泽今年以来立上舞台的3部戏曲悉数亮相,让不少泉城戏迷直呼过瘾。而从成功上演的3部戏曲背后,我们可以一窥菏泽近几年振兴地方戏曲的特色路径。 
    注重培育观众
    作品老少咸宜
    9月14日是周一。下午5点多,草草吃罢晚饭,在济南暂住的王秀福、王奉美老夫妇手握着两张戏票就出了门。两位老人是菏泽市郓城县人,最近来济南给闺女看孩子。手里的戏票,是当晚要在百花剧院上演的山东梆子《大汉英后》,这也是“迎国庆——菏泽戏曲新创剧目汇报演出”的第二场。
    “老早就听说菏泽的戏要来济南演,这不今天就盼来了。”王秀福是个老戏迷。两位老人到达剧院时,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现在地方戏演得还是少,正儿八经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应该经常拿出来演一演。”喜欢关注时政新闻的王秀福说,前几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聚焦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己听了非常振奋。“有些文艺团体总向钱看,削弱了文艺引领风尚的作用。”
    在济南的3场演出,观众对菏泽3部戏曲的题材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9月10日晚,汇报演出首场是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创排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南下》,这是该剧首次与观众见面。
    《南下》以10万名山东干部南下为背景,展示了南下干部为巩固新生政权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及光辉业绩。济南市民、退伍军人李守举看后表示,演员唱得好,戏的题材也好。“这部戏真实再现了共产党保护群众、发动群众的历史,能让更多人完整地了解共产党的成长史,能对民众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而在9月18日的两夹弦《春秋商圣》的演出中,戏中主人公“范蠡”所诠释的厚道鲁商精神,也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观众张莉当晚特意带孩子来看演出。“《春秋商圣》刻画了一个懂大义、识大体的商人形象,告诉人们无论做人还是经商,都要守规矩。这些道理通过戏曲的形式讲述出来,比孩子自己看书更有益。”张莉说,让孩子多一些接触地方戏曲的机会,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在可能还不懂,但慢慢接触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挖掘本地历史资源
    “巧借东风”擦亮招牌 
    “迎国庆——菏泽戏曲新创剧目汇报演出”期间,“亲切”是很多闻讯赶来的在济菏泽民众的感受。这不仅在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弦索声腔,更因为每一部作品都紧扣当地历史文化题材。
    《南下》中,以赵有田为首的山东菏泽籍地方干部组成南下中队,来到黔南某县。赵有田就任县委书记,带领杨秀梅、苏丽等南下干部一边接管城市、恢复经济,一边争取少数民族支持、开展剿匪肃特。陌生复杂的生存环境,远远超出南下干部的预想,其危险程度不亚于昔日两军对垒的战场。
    菏泽市单县是吕雉家乡,《大汉英后》由单县山东梆子传承保护中心创排,主创团队希望以史为据,还原一个真实的吕雉。
    《春秋商圣》则根据流传于菏泽市定陶县的民间传说及相关史实,略去了世人熟知的“居官为卿相”的范大夫的事迹,着力塑造急流勇退之后“居家为富翁”的陶朱公的非凡经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两夹弦的小戏形式,还是春秋商圣的传说,均为非遗项目。定陶县通过将两个非遗项目结合,旨在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品牌。
    “以前只知道范蠡能为相,通过《春秋商圣》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范蠡,也了解了定陶历史。”济南市民刘文治说。而在《春秋商圣》济南演出结束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定陶县县长聂元科也表示,要继续打磨提升剧目质量,争取让《春秋商圣》成为定陶县的文化招牌、宣传定陶历史文化的窗口。
    在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同时,菏泽市并未“坐井观天”,而是选择通过与其他艺术科研机构、高校合作的方式,创新艺术创作生产模式。
    大弦子戏曾是菏泽诸多地方剧种之一,后因各种原因出现衰落,近年来更被列为濒危剧种。2014年5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签署“大弦子戏保护传承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派出剧目主创、纪录片摄制团队等与菏泽开展合作。项目包括考察菏泽大弦子戏“依团代传”运作模式,开展《地方戏曲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大弦子戏在山东的重生之路》课题研究;整理、复排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联合电视台挖掘、探究大弦子戏的前世今生。如今,《两架山》已成功立上舞台,在省级科研机构帮助下,大弦子戏正在菏泽逐渐重焕生机。
    动漫舞台剧是一种新兴戏剧形式,融3D技术与传统戏曲于一体,它用动漫的创意、思维、手法表现舞台技术,通过动漫技术与舞台表演的完美结合,烘托现场气氛,适合各年龄段的观众观看。2014年年初,菏泽市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和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创排的我国首部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正式公演,让百姓在品味老戏的同时,感悟科技带给文艺的变化。 
    多方合力培育支持
    戏曲繁荣成为常态 
    谈起上世纪90年代去村镇演出的场景,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至今唏嘘不已。
    “十几个人下去,自己在村里打地铺,自己带锅做饭,晚上能让‘鸡虱子’咬醒好几回。”现年49岁的侯彦丽,10岁开始学唱两夹弦,2005年起担任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团长。2012年6月,根据国家关于院团改革政策,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改制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编制40人,人均年享受政府补助4万元。“变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侯彦丽说,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两夹弦演员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积极性也被极大调动。以今年的送戏下乡为例。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收到的年送戏下乡任务为150场次,但截至8月底,中心演员已演出超180场次。“只要老百姓喜欢看,我们就一直演下去,不在乎场次。”侯彦丽说。
    政府恰当的扶持政策救活一个剧团,保留一个剧种;剧团进而创排出更多文艺精品,为群众服务。上述良性循环模式普遍存在于菏泽各县区。
    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菏泽新创剧目达8台,6台来自县区院团创作。同时在山东省舞台艺术“4+1”工程带动下,菏泽当地对艺术创作的水准要求逐年提高。近两年时间,菏泽有1台小戏同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台剧目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扶持工程,1台剧目入选山东省2015年度艺术创作重点选题……
    艺术创作持续升温的背后,人才培训也被当地提上重要日程。以菏泽市艺术学校为例。学校招收的戏曲学员班,很多学生未毕业就与县区院团签订就业意向。
    财政方面,菏泽市文广新局提供给记者的文件显示,在菏泽地区,如果县区新创一个剧目,县区财政补助20万元;新创剧目参加全市大型比赛获得第一名,市、县财政各奖励10万元;倘若该剧目获全省、全国大型比赛一等奖,市、县财政将分别奖励20万元、40万元。
    系列政策激励之下,菏泽戏曲繁荣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今年上半年,菏泽市第四届戏曲节举办,全市10个专业院团、21个优秀民营剧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山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等9个剧种、31台剧目让当地戏迷过足了瘾。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