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人民 服务人民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0-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这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文艺创作自身规律的要求。近几年,广西文艺创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广大艺术家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桂风壮韵特点的舞台艺术精品,并通过惠民演出,奉献给壮乡人民。“采、创、演”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广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紧抓这条生命线的各个环节,建采风基地、开展采风活动、组织本土题材创作、举办精品下基层巡演,确保了文艺精品源自人民、服务人民,开创了文艺创作生机蓬勃的崭新局面。
    让“源头活水”长流

广西文化厅组织广西演艺集团在靖西县采风,和当地民间艺人召开研讨会。

广西桂剧团下乡演出途中

广西戏剧院开展2015文化惠民全区巡演活动

2015年7月,广西桂剧团在都安高中采风。

    宾  阳
    现代壮剧《第一书记》、音乐剧《过桥风吹》、木偶剧《跟斗小子》、儿童剧《魔豆》……“十二五”末期,广西舞台艺术创作可谓风生水起,催泪的、古典的、抢票房的、获大奖的,一部接着一部,热火朝天,叫好叫座,精品迭出。
    “广西艺术创作的繁荣,与艺术家采风风潮的兴起关系密切。”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韩德明研究员认为,近两年来,广西引导和鼓励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在上山下乡中贴近群众,体验生活,激发灵感,艺术创作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时刻。
    现象:采风成为艺术创作的常态
    7月29日上午,广西戏剧院2015年“美丽南方 打造精品”采风活动在该剧院桂戏坊启动。当天,广西戏剧院壮剧《冯子材》、桂剧《校长爸爸》、彩调剧《紫金袍》、京剧《油茶御史》创作组分赴钦州市、河池市都安县、桂林市恭城县采风,力求深入生活,挖掘原始素材,创作精品剧目。
    打开百度搜索关键词“广西 艺术 采风”,能检索到80.7万条检索结果,涉及艺术类别包括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多样;参与单位有各级文化部门、各种艺术团体、组织机构和艺术家;采风地点遍及八桂大地的城市乡村、名山大川、边境要塞、革命老区;采风内容既有民风民俗、历史故事、风景名胜,也有改革前沿、发展动态、新风新貌,包罗万象。
    去年7月,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一经上演就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许多曾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更是情不自禁,泪洒剧场。“《第一书记》的成功首先是采风的成功。”广西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廖昆铭说,为了表现当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创业和奉献精神,主创人员多次深入百色大石山区体验生活,与驻村第一书记们交心,感受他们在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这为剧本的深度和表演的生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采风,艺术就会失去根本,站不住,靠不牢,就好像一方池塘,得不到源头活水的涵养,难见深度。”广西艺术创作中心的戏剧编导冯佳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这句哲理佳句用在文艺创作上也是相通的。
    在广西,采风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常态,成为艺术家的共识。2014年底,广西文化厅组织词曲作家80余人、戏剧表演艺术家30余人、舞蹈编导30余人分期分批赴马山、靖西等革命老区、边境、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村屯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活动。今年,广西更是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建设采风基地,支持和鼓励艺术家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艺术采风中体验桂风壮韵。
    基地:遍布八桂城乡的文化驿站
    “没想到一代廉吏于成龙在罗城那么受重视,随处可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园、道路、凉亭。”今年国庆黄金周,来自南宁的话剧编导小朱是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度过的。选择罗城,一是因为要创作反腐题材剧目,而这里曾经是于成龙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有很多故事,可以采集到第一手素材;二是这里有一个采风基地方便落脚,方便与同行交流。
    罗城仫佬族艺术创作基地是广西第一批建立的艺术创作基地。这种具备简单接待、汇集信息、联络向导等基本功能的采风基地在整个河池市共有4个,除了罗城外,还有环江毛南族艺术创作基地、南丹水族艺术创作基地、东兰铜鼓艺术创作基地。
    “建立创作基地的目的,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桂风壮韵的舞台艺术精品。”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说,创作基地的建设由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依托文艺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物馆等实体单位,以及民族节庆、民俗表演、歌圩等文化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资源,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采风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要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采风活动提供便利,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每个创作基地每年要接待10人以上的创作采风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市县在基地建设的组织机构、工作措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唐正柱说:“文化厅对创作基地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配套建设经费,并将定期对基地建设进行考核和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市县予以表彰,对建设不力和问题突出的市县取消其基地资格。”
    今年5月,广西文化厅为24个自治区艺术创作采风基地授牌。各创作采风基地依据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建设重点各有侧重,如南宁市以粤剧和邕剧艺术为主,百色市着重壮剧艺术创作,北海市突出海洋艺术,博白县则是采茶戏和杂技创作基地。此外,一些中央文艺院团、新闻单位、文化机构以及广西区内各地也建有各自的艺术创作采风基地,遍布八桂城乡。
    机制:推动文艺工作者接地气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西文化厅厅长黄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哲理深刻。今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实施管理办法》应运而生,明确规定建立艺术家创作采风长效工作机制。
    “每年广西文化厅拨给采风经费50万元,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蹲点采风活动中的创作实践酌情予以经费补助。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与蹲点采风选题挂钩的前期创作实践活动,如剧本创作、音乐创作等。”黄宇说,根据《办法》规定,从今年起,自治区级文艺单位和各级文化部门每年要分4批至5批,按照选题组织创作、表演、评论、理论研究等各领域艺术骨干,开展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每批采风活动时间须在3周以上,其中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至少一个月。
    除了艺术家创作采风制度、艺术创作基地制度,广西还建立了干部基层挂职、结对帮扶、“三区”文化人才培训等下行性扶持机制,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真真正正接地气。
    “文艺工作者接地气,作品才能接地气,才能赢得观众、涵养观众。”黄宇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广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接地气的原则,推动创作更多具有桂风壮韵特点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
    唱响中国梦 精品下基层

壮族音诗画《花山》剧照

    郭凯倩
    “‘专业部队’就是不一样,比咱们村的‘游击队’强多了。”9月7日,零距离接触“明星大腕”的广西横县六景镇覃寨村的村民们喜不自禁。
    当晚,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下基层”演出在该村公共服务中心进行,舞蹈《壮乡的祝福》、女声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民乐重奏《山歌好比春江水》、《阿哩哩》……一个又一个精彩节目让村民们大饱眼福,欢呼声、喝彩声、掌声把小村庄渲染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下基层’巡演活动是广西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项目,自年初启动至今,已在全区各地演出300多场。”广西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廖昆铭说,精品惠民更多地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展开,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的群众更缺乏也更需要艺术甘霖的滋润。
    今年来,崇左的边关要塞、百色的大石山区、北海的港口渔村、柳州的民族村寨、玉林的乡镇社区等都留下了广西戏剧院各个剧团的身影。
    “演出全部放在基层,进乡村、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说,戏剧院2015“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下基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表演戏曲精品为主,如壮剧《第一书记》经典选段、小壮剧《秀才戏盐商》、桂剧《拾玉镯》、彩调传统小戏《王三打鸟》、京剧折子戏《三岔口》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第二阶段则以歌舞、演唱等综合节目为主,重在欢乐与互动。
    “有一次7天演了8场,发烧了也坚持演出。”广西桂剧团年轻演员龚湘玉坦言,在基层演出条件艰苦,但能锻炼人,能与基层群众交心,是最好的采风实践。
    动漫音乐剧《跟斗小子》、音乐剧《幸福不等待》、群舞《骆越先歌》……2014年,广西涌现出一批彰显桂风壮韵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国内舞台艺术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5年,广西文艺创作乘势而上,高举“美丽南方”大旗,实施“十百千”计划,即新创作10个大型剧目,100个优秀小戏小品,1000个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文艺节目。
    “剧目的价值在于演出,观众则是最好的检验员。”廖昆铭说,为了扩大受惠面,从今年7月至明年春节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财政厅、文化厅追加800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400场(次)“唱响八桂中国梦 艺术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节目。
    事实上,在广西,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已成为文化工作的共识。今年以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提前下发了全区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和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经费1.67亿元,全区40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首次被纳入免费开放补助范围。全区各市通过各种方式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便利,玉林市投入资金7300多万元建设“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南宁市计划投入800万元在各县区建设10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广西演艺集团组织运营的“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上半年演出49场,接待观众2.2万人次,南宁“邕城粤韵”周周演、柳州“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桂林“欢乐艺苑”等驻场演出品牌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和喜爱。
    桂剧《校长爸爸》的创作故事

桂剧《校长爸爸》主角扮演者梁小曲

    宾  阳
    9月10日,在我国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长莫振高获“最美教师”荣誉称号,颁奖典礼于当晚在央视播出。
    都安地处桂西大石山区,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被人们称为“校长爸爸”的莫振高连续30多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与此同时,莫振高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今年3月9日,莫振高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当地群众和各地学生赶来为他送行。莫振高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自治区劳动模范、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当晚的颁奖晚会上,莫振高的妻子黄西彦代替他领奖,都安高中圆梦班的学生现场献礼、发表感言:“校长爸爸,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恩情,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在“最美教师”颁奖盛典播出的当天,广西桂戏坊桂剧《校长爸爸》的排练正在紧张地进行,剧中主角就是莫振高。
    “从莫振高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精神——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关爱弱者、崇尚知识。”广西桂剧团团长阳杰说,今年初,从新闻报道上了解莫振高的事迹后,就决定创作一台桂剧。
    阳杰的想法得到自治区宣传部、文化厅和团里演职人员的支持。为了积累素材,5月30日至9月底,广西桂剧团创作组多次前往都安高中采风,在那里和师生们同吃住同学习,体验生活。
    为了深入了解莫振高的性格特征,创作组采访了30多名学生、老师和家属,走访了不少乡镇村寨。莫校长在学校专门设立一个资助办,处理贫困学生的问题;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的家访总能给学生鼓舞,让家长放心;“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其他的由校长来解决”是他常说的话;莫校长有个心愿,要让所有贫困生都能免于辍学,用知识改变命运;莫校长病逝,县城数千人自发前往送别,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发函吊唁,新浪微博关于“都安高中莫振高校长”话题的点击量达26万人次……莫振高的一个又一个工作和生活细节走进创作组的视线,敲打着他们的心灵。
    “学生们开口闭口‘校长爸爸’,那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真实淳朴的情感,直抵人心,让人震撼!”广西桂剧团演员、桂剧《校长爸爸》中的主角扮演者梁小曲说。他坦言塑造这个形象压力不小,“莫校长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我能在舞台上传递这种感动吗?”
    扮演校长助理、资助办主任韦老师的张凌说,看到角色像母亲一样关心学生、教育学生,感觉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这种校园文化很温馨。”
    龚湘玉曾获第五届广西戏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一等奖,此次扮演学生的她深感角色极具挑战,因为“这里的学生清纯得像一汪清泉”。
    广西桂剧团副团长韦庆负责音乐设计,此次采风,他找到当地的老师演唱歌谣作为引子,兴奋不已,“整个剧目音乐要突出广西、瑶族、山歌等特色元素,采风收获不小。”
    “遇到的都是泪水,充满不舍、敬爱和自豪的泪水。”阳杰说,在都安高中,采风小组被深深地打动,所见所闻可谓刻骨铭心。“在结构方面,原来计划以记者采访为线索,采风之后,我们直接用莫校长的故事呈现,现实生活其实是最精彩最感人的。”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