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如何从“随机”到“常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0-22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孩子们在学习京剧身段表演。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 摄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文件出台,引发各方关注。专家指出,此举有助于培养戏曲演员和观众的后备军,对于振兴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戏曲进校园”不是新提法,多年来从文化行政部门到院团再到演员,类似的活动一直在开展。关键在于,国家层面的政策能否让戏曲进校园真正常态化,能否发挥戏曲教化育人的作用?近日笔者就相关问题在山东有关部门单位进行了走访。
    “编外”戏曲老师的“随机课”
    2010年的一天,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霍俊萍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师专附属小学,目的是来收学校的一位热爱五音戏的副校长当徒弟。让霍俊萍没想到的是,一次普通的收徒仪式,就此开启了她课外辅导员的生涯。
    收徒当天,聚在周围“围观”的孩子们,纷纷喊着“我也要当徒弟,我也要学五音戏”。望着一张张天真的面孔,63岁的霍俊萍一口答应下来。不久,淄博市师专附属小学“五音戏娃娃剧社”成立,首批招收40个孩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音戏是淄博地域文化的代表,孩子们理应用这文化滋养自己。”这是霍俊萍办“五音戏娃娃剧社”的初衷。接下来几年,霍俊萍用自己编写的《百年五音戏》作为教材,让孩子们以简谱或文字的形式了解五音戏的板式、曲牌。为使教学更加生动、立体化,霍俊萍更是亲自登台示范《王小赶脚》等经典选段。
    霍俊萍也有遗憾。孩子们从淄博市师专附属小学毕业后,升入其他学校则没有五音戏课程。尤为关键的是,她在小学开设的课程也非必修科目。为防止与孩子的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儿,霍俊萍有意教了一批音乐老师学唱五音戏选段。
    与霍俊萍情况类似的还有刘玉香。这位济宁市金乡县四平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开始以特聘教授的身份,给曲阜师范大学戏曲文学专业学生开设四平调课程。
    “为什么一些大学生不愿听戏,因为没接触、不了解。”刘玉香说,这就像我们与外国人交流,如果互相听不懂彼此的语言,感情就会疏远。
    在曲阜师范大学担任特聘教授至今,刘玉香主要给学生们讲授四平调理论知识,放映四平调选段光碟。“大学生一般20岁左右,不能踢腿下腰,不能演出,但可以让他们学唱段。听过、了解了,学生们毕业走到全国各地,都会想起在大学学过四平调,这也是对戏曲的一种宣传。”
    至于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刘玉香告诉记者:“要等他们通知,看学生们的时间。”
    关乎青少年成长的“难忘一课”
    王昊琛是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小明星”。学习京剧两年多时间的他,曾在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荣获“小梅花金花奖”。9月25日下午,记者见到王昊琛时,他正在学校戏曲排练室练习走台步。《击鼓骂曹》、《空城计》……这些京剧经典唱段小昊琛学得有板有眼。而在隔壁教室,三年级的陈明睿、二年级的高睿阳,正在济南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郝胜德的指导下练习京剧丑角基本功数板。
    2009年起,济南市教育局将京剧进校园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与济南市文广新局联合启动了“京剧进校园”工程。如今,仅济南市京剧院这几年就深入泉城31所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程,累计达1200多个课时,对于孩子的京剧启蒙也让他们对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无独有偶。9月18日,菏泽市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在济南市百花剧院演出《春秋商圣》,戏中主人公范蠡所诠释的厚道鲁商精神,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观众张莉当晚特意带孩子来看演出。“《春秋商圣》刻画了一个懂大义、识大体的商人形象,告诉人们无论做人还是经商,都要守规矩。这些道理通过戏曲的形式讲述出来,比孩子自己看书更有益。”张莉说,让孩子多一些接触地方戏曲的机会,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在可能还不懂,但慢慢接触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平时对于戏曲的唱腔、乐队等很少接触,观剧的同时接受教育、提升兴趣,十分难得。”10月18日晚,山东省新创优秀剧目展演在济南举办期间,市民成志香带着女儿前去观看。她认为,戏曲进校园应该在更多学校开展,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在纬十路小学校长安士刚看来,戏曲进校园的过程,就是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培养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的教化过程”。“戏曲进校园不仅没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反而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和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份典雅厚重。”
    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庄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济南市戏曲进校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寓教于乐的心灵渗透,是在青少年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直接、最入心、最有成效的方式。
    缺乏顶层设计成为瓶颈
    2004年起,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教师周景孟尝试着把吕剧引入学校课堂。负责音乐教学的周景孟最初每节课拿出15分钟的时间讲习吕剧知识,慢慢地发现学生们对于家乡的地方戏并不排斥,他干脆将吕剧变成了一门课程。2007年,周景孟到了退休年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连续性,他仍坚持为孩子们上课。那时,他“返聘”的工资仅比平时领到手的工资多出100元。正常教学之外,周景孟还组织了一个吕剧课外兴趣小组,每期都有十几个学生找他辅导。
    “戏曲如何进校园,尚待更明确的顶层设计。”周景孟直言,戏曲进校园活动,因为起初没有“标准”,很多家长、老师不解。即便到现在,仍处在摸索之中。“就拿吕剧来说,我现在教学生最基本的‘四平’‘二板’唱腔。若学生想再深入学习点,就教授坠琴演奏的实操课。但若长期进行下去,是否需要一套分阶段、分级别的校本教材,值得讨论。”
    博兴县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张秀莲认为,戏曲进校园,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现在,学生凑份子、老师凭热情是校园戏曲活动中的常见现象。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李波则重点关注了进校园戏曲节目的质量。“高校是开放体系,戏曲剧目来展演,提供平台没有问题,因为这需要的资金很少。关键在于节目的转换上。”李波说,很多民间戏曲没有完成现代转换,不适应大学舞台。“比如有些传统剧目,宣扬忠君思想,面向农村大众可以,但对高校来说是不合适的。如果要完成这个转换环节,需要重新排练一部剧目。这部分费用,最少也得20万元,对高校而言难以承担。”李波强调,传统戏曲争取年轻人支持,需有合适的作品,“不然让学生听了失望,会对戏曲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
    李波同时指出另一个问题:教师资格。“我们聘请戏曲艺人进校园,但他们没有教师资格,每次上讲台需要有专业老师陪同。专业老师讲解理论知识,戏曲从业者则负责‘表演一段’。”
    “在戏曲进校园方面,方法上应该注意。”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华莹认为,学生学习应强调深入浅出,应该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中学、大学应有不同的教法。比如在中小学,有的地方在普及中做了许多戏剧人物、戏剧故事的绘本,像《苏三起解》,将苏三画出来,介绍其故事、人物、头面、身段,既十分生动,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戏曲进校园,光刻模子、照着学不行,也应该让学生自己体悟,同时在老师的示范、帮助下表演。小戏迷也需要培养,习惯都靠慢慢养成,等到这批人成为大学生或者更高层次的学生后,他们自然就有鉴赏剧目的标准和能力了。”
    王华莹说,现在的进校园,问题在于还是针对少量学生的兴趣,普及并未形成。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更深入、细致地进行传承、传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真正与教学结合,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敷衍了事,真正写入教学教程、保证一定的课时甚至进行适度考核都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从山东省文化厅也了解到,山东正初步打算将“一校一年一场戏”写入“十三五”规划,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小。“‘一校一年一场戏’操作起来需要认真考虑,方案怎么制定,经费保障如何协调,省、市、县如何分担,这都需要充分调研。”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刘敏说,现在戏曲进校园工作主要集中在“面上发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性,提高各方对这件事重要性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