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陈氏父子 弥足珍贵的《生命如歌》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0-27   

    一周之内,山西省话剧院在北京演出了两部话剧。一周之前,《接地气的村官段爱平,有志气的山西省话剧院》专题报道在《中国文化报》推出;今天,《生命如歌》如约而至,真好。
    10月17日、18日,山西省话剧院新编话剧《生命如歌》作为10部“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进京展演”剧目中的一部,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感人的故事、动人的表演感染了观众、感染了专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观看演出后连声说,主创编导得好、演员演得好、舞美呈现好,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好戏,鼓励剧院要大力宣传、大力推广,在全国巡演、扩大影响。
    是的,会的,山西省话剧院一向尊重自身发展的历史,重视每一部剧作的宣传。对于这部珍贵的《生命如歌》,必然更是。
    话剧《生命如歌》首演于2015年7月1日、2日,那是在山西大剧院。随后,剧院满怀敬意带着这份艺术成果远赴新疆,于8月至9月,作为“一带一路”和“文化援疆”主题作品在新疆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23场的巡演,足迹遍布新疆7个城市,反响强烈。该剧被赞为“兵团大戏、使命大戏、援疆大戏”。大美新疆,大爱晋情,《生命如歌》唱出的是一首动人的歌。
    岁月从来都是歌。山西省话剧院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八路军吕梁军区吕梁剧社。1953年更名为山西人民话剧团,1982年更名为山西省话剧院。2011年12月剧院核销了事业编制, 2012年7月完成工商注册,转企改制为山西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有着60多年光荣历史的话剧艺术表演团体犹如一条大船驶向了海洋。
    他们没有在浩瀚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他们牢牢地把握着“人民剧院为人民”的宗旨。2012年转企改制至今,山西省话剧院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和山西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转制的疼痛,寻找新生的希望,高举“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大旗,围绕剧目、剧场、人才三个中心,坚定不移地务实航行,相继推出了话剧《我能当班长》、《立秋》等众多剧目。大型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几乎囊括了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所有重大奖项。更为可贵的是,山西省话剧院没有停留在《立秋》写就的功劳簿上,相反,它总有新作问世。
    上周,《最美村官段爱平》才回到太原,观众的心上还留着对她的牵挂;本周,军垦老兵陈旭刚又让观众动容,让专家观而兴叹。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林琳亲自主持了话剧《生命如歌》的专家座谈会,这便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
    林琳(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省文化厅组织了本次“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进京展演”,为首都观众带来了10台不同艺术种类,涵盖省市县三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民营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的新创剧目,充分显示了山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在创作上表现出的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和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由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生命如歌》讲的是援疆的故事,描写了几代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感人至深,剧目在展示两代人共同的理想和不同的道路选择的过程中,对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进行了深沉的探讨。
    梁军(山西省话剧院院长)
    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生命如歌》是山西文化援疆的主题剧目,是全国19个援疆省份中第一部援疆题材话剧,是山西文艺界向屯垦战士表达敬意的成果。
    面对这样一个意义重大而特殊的题材,为了让这份成果能够充分表达山西人民的敬意,让这部作品展示好山西的亮剑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成为一部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艺术精品,最终实现让山西满意、让新疆兵团人满意、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目标,山西省话剧院一刻也不敢懈怠,在各方支持下,严格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加大与新疆方面的联系,不仅组织创演人员赴新疆采风体验生活,多次与老兵团、老军垦座谈研讨,还把剧本研讨会从山西开到了新疆。另外,在排练期间,我们还积极组织新疆方面的领导及专家专程来山西帮我们把关。
    从2014年8月底山西和新疆方面达成创作意图共识,到同年9月编剧王元平受邀执笔,2015年6月1日定稿进入排练,再到7月1日、2日在山西大剧院首演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年来,该项目的创作排练在山西和新疆两地政府、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进展顺利、效果显著。这得益于关心我们这个项目的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得益于编剧王元平、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黄海威等主创团队呕心沥血的编创,得益于以董怀玉为首的13位优秀演员的倾情投入,得益于有关专家和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
    山西成功首演后,我们满怀敬意带着这份成果远赴新疆,于2015年8月至9月,作为“一带一路”和“文化援疆”主题作品在新疆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23场的巡演,足迹遍布新疆7个城市,反响十分强烈,被赞为“兵团大戏、使命大戏、援疆大戏”。
    王元平(话剧《生命如歌》编剧)
    我去年9月、10月去新疆采风,采访了6位90岁以上的人,这其中最大的一位98岁,在今年3月已经去世了,这位98岁的老人就是话剧中陈旭刚的原型。老一代人的观念尽管和今天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冲突,但是他们做人的坚守,对兵团事业、对自己生命的认同深深感动了我,因此才有了这部戏。因为这个老爷子写了一本书,题为《生命像一条河》,所以后来我把剧本定名为《生命如歌》。
    高华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
    宣传部部长)
    这部戏我已看了20多场,深切感动于它的大爱情深,契合大主题、洋溢天地爱、诠释家国情、展示记忆深。山西为援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山西人民、老区人民、太行人民对祖国无限的赤诚、对边疆无私的大爱。
    这部戏艺术精湛,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很有特色。在五家渠演出的时候,一名演员在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以后仍然坚持演戏,由于他本身患有心脏病,浑身出汗颤抖,演出结束就晕倒在侧台,下一场演出是山西省话剧院的梁春书副院长临危受命,完成了演出任务。戏里戏外很多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编剧、
    评论家)
    《生命如歌》具有突破性的一点就是开掘的深度。现在,人民群众对中华崛起包含着的精神建设、内心世界建设、品格建设等都有了很多新的、更深的见解。编剧不回避突出的、尖锐的问题,不回避兵团战士第一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之后的尖锐问题。陈旭刚的儿子陈保国毅然决然带着妻儿在风雪中离开了父辈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五家渠,这意味着他抛弃了五家渠,还是他要去开辟新天地?这一行为究竟该怎样评价?今天,爱国的概念已经更加广阔,不是爱一山一水、一村一庄、一时一地,而是爱整个中国。陈保国的出走标志着陈旭刚所创立的爱国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陈旭刚在结尾与儿子的灵魂对话中和儿子的想法不谋而合,接受了儿子原本让他非常不满意的行为,这正是社会和时代的宽容和开放的体现。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
    话剧《生命如歌》是写兵团人无私奉献、无愧无悔的大题材,特别难写。王元平的手笔让人惊奇,胡宗琪的导演如诗如歌。胡宗琪为演出找到了很好的样式,其导演风格已经形成,但是从不固守,他的仪式感、表现语汇和再现语汇又出新意,在这部戏上又有突破。黄海威在舞美上与导演的构思成为一个系统,空灵的舞台、滑动的侧幕的使用,把岁月的流动、心灵的开合表现出来。我很喜欢全剧的舞台调度,特别喜欢最后一幕,舞台上长时间留白,很大胆。该剧的表演可圈可点。我从《立秋》认识了董怀玉、高菊梅,他们在《生命如歌》中配合得非常好,把一个老兵团战士的精神境界演出来了,带有浓浓的黄土芳香。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
    我认为这部戏比《立秋》在艺术上更有值得推敲、总结的地方,在合作模式上也如此。
    兵团题材、屯垦戍边的题材可以触碰的点很多,我们的主创抓住了一点:是走还是留。这部戏好就好在触碰了这个心结,以更加开放、宽容的眼光,重新梳理、审视这个问题。这部戏构思巧妙,浓缩了一家四代人,历史跨度很大,选取了过90岁生日的事件,以儿子和父亲之间从隔阂到和解的过程作为主线,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结、情感、心理、观念这些精神层面的关系,这有赖于独特的开放式构思,符合戏剧规律。
    这部戏在心理情感这些形而上的层面上推进,回忆多、感觉化的场面多,但是外部动作比较少,相对来说视觉上不好看。这时,舞美设计上的侧幕成为有力的艺术语汇,而人物不用说话、无需动作。
    姚欣(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
    兵团题材值得大书特书。这部《生命如歌》不是写上世纪50年代初创业的艰苦和艰苦中的忠诚贡献,而是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包产到户的情况下,上百个团场面临着怎样发展的问题,敢于触及矛盾,从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体现思考,更显得这台戏深沉、凝重、老练。编剧王元平能够从新千年之后的新特点来概括,把生命价值和党的理想目标、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来写,非常难得。
    李法曾(表演艺术家)
    首先祝贺演出成功,我在很短时间内看了山西省话剧院两台好戏——《最美村官段爱平》和《生命如歌》,不得不佩服他们。一个戏成功有三个要素: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二是有好导演和好演员;三是有一个好领导,有作为、有见识、懂艺术。山西近几年来能出这么多主旋律的、深受观众喜欢的好戏,很不容易,这三要素是值得思考和继续发扬的。
    话剧《生命如歌》是一出正能量、接地气的原创好戏,写了两代人援疆的故事,写了理想信念,写了非常尖锐的家庭矛盾,以此来歌颂兵团人的贡献,他们的贡献体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副主编)
    我对山西省话剧院很有亲切感,从上世纪60年代就看他们的戏,现在他们又带来一部好戏《生命如歌》。这个题材很难写、很难演,编剧和导演躲开了一些东西,又强化了一些东西,带来这部戏独特的意味。
    这部戏不是一般地展示生活场面的戏,没有实写矛盾冲突。陈旭刚为什么固执不通人情?因为矛盾冲突一松,戏就塌了;人物的基调如果松了,就不是这个人物了。陈旭刚的毛病、问题和他的伟大、崇高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表述相当有特点。最后父亲放弃了怨恨、理解了儿子,陈旭刚心态有所变化,作品以细节的运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吴晓江(国家话剧院导演)
    这部戏是有一定订制性的戏,故事、情节、人物、舞台、形象、气氛都有。它剥离了直接的生活,台上没有出现兵团战士在屯垦戍边,没有出现当时的地窝子,没有出现因当年的奋斗而得到今天的幸福等,但我们到新疆兵团演出一样得到了人家的认同。
    我们可以思考,当时离开兵团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如果陈保国的死和筹款无关,父亲还能不能理解他、原谅他?在这些地方恰恰可以表达真正的精神真实和精神诉求。现在的观众非常挑剔,口号式的简单表达、一般性的叙述不能满足他们,而生活当中那些隐秘的、有趣的东西非常吸引他们。作为话剧,它的魅力和所擅长就是用那些巧妙的、隐蔽的细节剖析人作为社会人、家庭人、个性人的差别。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部有现实意义的话剧,宣传老一代兵团战士的贡献,思考人生、思考价值,这不只是今天时代的需要,也是兵团军垦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从观感而言,这部戏是一部反思的戏,在歌颂老一代军垦战士陈旭刚历史功绩的同时,表现了他们的反思;在赞扬他们坚守信念的同时,反思他们的行为,比如对大儿子陈保国的态度转变,实际上是承认了他儿子当年的价值选择。
    第二个观感是从政治思维回归到了人性思维,陈旭刚不认儿子、不让儿子进家门更多体现一种政治思维,后来让儿子回家实际是陈旭刚逐渐过渡到了人性思维。灵魂对话一场戏非常动人,陈旭刚最后见到儿子遗物的时候,把他的勋章别在儿子的遗物上,这一场戏是我认为最动人的。这两代人的思想信念是有差别的,但实际上殊途同归,都为了同一个理想在努力奋斗着。
    第三个观感是这台戏的演员表演非常精彩,董怀玉、高菊梅的表演出神入化,塑造人物非常精到。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非常舒服,演得很好。
    赵银邦(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这次我省进京演出一共是9个院团10部戏。只有山西省话剧院是两部戏,打头炮。今天非常高兴请来了各位专家,听了各位的意见。我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今天上午出席座谈会的专家表示感谢。
    我们这部戏的主题非常明确,契合“一带一路”,契合屯垦戍边,契合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山西省话剧院承担任务的时候非常有压力。我们过去排的多是我们山西自己的戏,但是这部戏好像跟山西有关系,但是关系又不是十分紧密,事件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且故事发生地主要在新疆。这部话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山西省委提出弘扬“三个文化”之后,为了更好地塑造山西形象、扩大山西在外界的影响、提高山西在全国的知名度,歌颂那些把几代人都奉献给了边疆建设和稳定的兵团人而打造的。这是山西省话剧院勇于担当的具体体现。
    我要感谢文化部的领导,看戏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感谢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在我们采风创作、演出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我还要感谢主创团队,他们配合得非常紧密。梁军带领的山西省话剧院在转企改制的条件下,敢于担当,始终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千方百计搞营销,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因而,山西省话剧院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一个院团。我相信,《生命如歌》通过专家研讨之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和打磨,一定能更好。
    《生命如歌》的产生是我们和新疆长期互相合作、融合的结果,从战略角度上讲,关注新疆、关注“一带一路”就是关注国家大战略,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路走对了,还会继续走下去。
    在山西省话剧院的两台话剧之后,我们还有8台戏进京,有戏曲、舞剧、音乐剧等,希望各位专家能继续关注我们的戏、关注山西省话剧院、关注山西的文化发展。
    (本版文字整理:韩喃楠、孟立群)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