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朱德儿童团抗日故事 全新阐释儿童剧艺术样式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0-29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高职艺术院校。该校始建于1958年,2002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几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出人才 出作品”的办学理念,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而且推出了一系列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比如山西说唱剧《解放》,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山西四大梆子交响演唱会》,儿童剧《我能当班长》、《刘胡兰》,晋剧《托起太阳的人》等,为山西文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型儿童剧《红星杨》是该校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大型原创舞台剧,也是近期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重点剧目之一。
    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区的朱德儿童团的故事为原型,以朱德总司令亲手栽培的红星杨为意向背景,通过当代少年王小帅“梦回太行”与当年的儿童团员共同抗战,演绎了一出生动感人的抗日故事。
    该剧于10月27日在解放军歌剧院连演两场,50余名首都文艺界专家、200余名八路军研究会成员和共和国将帅后人、1000多名少年儿童以及各界观众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部分专家学者和共和国将帅后人出席了座谈会,大家对该剧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建议。这里选取的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滕毅(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这些年,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工作中十分注意用艺术的形式引领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给予孩子美的培养,使他们优雅的、高尚的品质得到提升。儿童剧《红星杨》能够使现在的青少年在欣赏的过程中,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同龄人的生活和斗争,使他们受到启发和鼓励。我觉得从创意、舞美、演员到整个戏都很精彩,编排精心。希望借今天这个机会,能更好地推动北京市青少年戏剧活动的开展。
    石雅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一是感动,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成长。第二是开阔眼界,有两个比较突出的地方:一是创作理念的现代化,穿越对孩子们来讲,既喜欢又能接受,对弘扬革命题材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二是运用的艺术元素很精彩,小木偶、红缨枪等都很具有山西特色,容易激发孩子丰富的情感。
    金野(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这部戏的音乐非常生动,音乐创作符合塑造人物性格的要求。将山西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内容相得益彰。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不是职业的文艺团体,打造这样一部戏剧舞台作品有非常大的难度。通过这部戏,我深感学院的教学和基本功过硬,师生表演入木三分,音乐组合设计好,尤其是现场打击乐的设计,符合剧情。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戏曲优势发挥明显,表演到位,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运用,特别是开辟了儿童剧新的艺术呈现形式,既有戏曲,又有话剧,为儿童剧新时期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空间。站在当代角度回望历史,把现在和过去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表现红色题材方面难能可贵。
    阮援朝(著名作家阮章竞之女,北京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秘书长):这部戏的山西戏剧味非常浓郁,歌舞和戏剧的结合特别好。歌舞是现代化的,而戏剧却是古老的,既有动作感又有抽象感,把抽象和具象结合得特别好。唢呐凄厉的声音很好地展现了演员内心的痛苦,贴合、亲切的情感表达也感动了我。
    沈玲(著名戏剧评论家):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儿童剧,富有山西文化的特色,是一部大人跟小孩都喜欢看的儿童剧。创作者充满童心,舞台表现充满童趣。歌曲可以传唱,歌词有力量、感染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活泼;舞台呈现多样化。我个人建议,对红星杨的介绍可再充分些。
    容晓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该剧有山西的地域特点,山西的民歌、民间舞蹈、戏曲等地域文化充分彰显。同时舞台呈现效果好、有朝气,内容丰富,演出手段多样化,多种艺术元素巧妙融合。
    李若君(著名表演艺术家):小演员们的表演很认真到位,令我感动。我建议可在红星杨上进一步做文章;如果采用演员现场演唱,效果应会更好;可进一步强调朱德儿童团。
    陈迎宪(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这出戏体现了山西艺术家、创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挚爱,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与爱戴。几点建议:剧中唢呐表现还不够;人物塑造还可进一步加工、提升。
    庞彦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作为一部儿童剧,孩子们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而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剧,该剧主题传播了正能量,采用穿越形式,把梦幻与现实交织起来,把历史跟现代有机衔接起来,人物性格突出,并运用了剪影、木偶等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时,该剧全方位展示了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成果。学戏剧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完成一个角色的创造,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而只有通过舞台锻炼,才能完成角色的提升。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并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一是故事好,特别适合给孩子看,演出连贯、完整、饱满,美轮美奂。二是演出精彩,人物形象塑造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三是情节设置、舞台表现精益求精,导演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手法和运用是一大突破,木偶、皮影、剪影、投影等手段运用完美。
    张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该剧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综合性,舞蹈、戏曲、话剧、音乐等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非常精彩。同时也符合当代儿童的审美,人物塑造形象生动,故事叙述流畅。剧中的主题曲传播正能量,旋律优美,值得推广、传唱,歌词可以印在节目单上,令观众印象更深刻。
    徐超(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首先,形式丰富,表现精到,戏曲、话剧、音乐剧都充分体现。其次,舞台切换自如,采用穿越形式和戏曲舞台时空手法,舞台呈现多样。再次,该剧好听、好看、好玩,艺术冲击力强,今后可在表演方面进行精心打磨。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山西是戏曲大省。《红星杨》题材好、视角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梦幻和现实的无缝对接,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并且从这样一个主题上来演绎,对传承“红星”“红心”等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剧中皮影、山西民谣、各种木偶的穿插运用,歌舞在舞台上有机融合,身体的韵律感、舞台调度的节奏感、场面处理的功力,可以说是张弛有度、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建议王小帅的服装色彩可以更加鲜明;弹弓射出来的拟人化子弹,如何能让小观众会更容易理解,也需要进一步思索;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红星和红星杨在舞台上的象征色彩。
    刘玉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处处长):这戏挺好,我很喜欢。谈两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这部戏是把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有效结合的成功案例。艺术教育属于特殊教育,它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规律,特别强调舞台实践。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恰恰把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实践优先的原则。第二个感受是,这部戏探索了提升戏曲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有效模式。今年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专门制定了培养人才的若干措施。单纯通过课堂教学,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一定要到舞台上去演、去实践。只有创作排演优秀剧目,才能给师生提供平台、提供载体;只有通过一遍遍演下去,学生一遍遍轮换,学生才能成才。
    张之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的儿童剧现在处于瓶颈状态。儿童剧想做好,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主题的问题,必须是一个朴实大爱的主题;二是舞台表现的问题,需要调动舞台性,启发观众特别是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两点上,我觉得《红星杨》应该算是上品。观众小朋友都在很兴奋地说好看,儿童剧的目的就达到了。舞台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独到,除了戏曲、皮影,还有木偶的运用,人偶同台,小朋友喜欢。另一个特点是它没有低幼化讲述,没有用滑稽的动作、挠痒痒的方式博得儿童一笑,没有过于追求声光电效果。我建议在结尾是不是可以避免宣讲式总结。希望该剧经过打磨,可以成为儿童剧的精品。
    刘立强(刘建勋之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销售部副书记):作为一个太行山的革命后代,也作为一个超龄观众,我感受到了一次艺术的盛宴,一次再受教育的好机会。主题音乐一响,我眼泪就下来了,心潮澎湃,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我母亲是武乡第一任女县委书记,这次演出再现了当年他们和老区人民的感情。那种感情是超乎血缘之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绝对不能忘记太行人民。《红星杨》讲的道理很朴实: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人民,更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责任。这部戏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将传承这种精神作为教育的责任。最后,建议能不能增加一点和孩子们的互动环节。
    曲润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写这样一个戏,尤其是用儿童剧来写,是很有价值的。搞儿童剧的人需要转变观念,第一是儿童剧和其他艺术品种不一样,孩子们喜欢就是好戏。第二是儿童剧不是单纯的话剧,可以唱、可以舞,是综合艺术,没有玩的东西,就不能吸引、感染儿童。我觉得这次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创作了一个很不错的戏。他们把教学与演出紧密结合起来,搞好了会成为教学的典型。从繁荣山西戏曲角度来考虑,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山西的戏曲梅花奖数量最多,学校的创作、演出、教学都是在为整个戏曲发展打基础。希望山西在戏曲人才培养上继续努力,作出更大的成绩。
    刘建(朱德之外孙,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这个戏非常新颖,题材选得好,非常符合当前形势。这部戏武打动作、表演、时空的穿越等编排设计,感觉很新颖。演出安排有一定的创新。抗战时期山西人民给八路军很大的支持,这种抗战精神值得发扬光大。这部戏既表现了八路军的抗日精神,又把山西人民志愿抗战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同时,我感觉到,他们是怀着一种对老一代崇敬的心情,把山西的革命传统表现了出来。虎娃演出来的是抗战时期中国少年儿童应有的气魄,同时也是一种血性。我们当代军人就要有这种血性,这也正是当代孩子们缺失的。
    陈知建(陈赓之子,八路军研究会会长):这个戏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出现任何朱老总的形象,但引起我共鸣了。我当年第一次见着朱老总的那个印象,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忘记:3岁的时候,一双大手暖暖和和地握着我的小手,我这辈子都不会忘。朱老总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是印象最深的,尤其在我们这些军人世家,是我们心底数一数二的深刻记忆。我是喝山西的羊奶和小米糊糊长大的,对山西的感情深。山西人民和八路军的关系不仅是鱼水情,是血肉情、骨肉情,八路军在山西前线打了8年仗,从3万多人最后变成了102万左右,所以与山西人的关系扯不清、扯不断,这就叫血肉关系,是基因相连的。这部戏山西地方特色比较浓,希望你们今后多搞多演红色题材的作品。这不仅是你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八路军研究会的责任。建议这部戏可以去学校演出,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徐文惠(徐海东之女,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看了挺受感动,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这样的剧目谁都能听得懂,谁都能看明白。虽然我今年76岁了,可是我看这个节目挺开心,这不是光给孩子们看,我们这些做奶奶的也是很爱看这些东西。朱总司令被我们叫做“朱老总、朱爹爹”,这部戏将我们对他爱戴的情感演得挺好。这种节目应该多给孩子们看,现在的孩子们对红色教育知道的比较少,所以这些东西需要广泛宣传。从小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他永远都能记住。应该感谢你们对孩子们的教育。
    胡木英(胡乔木之女):这部戏运用了山西戏曲和很多其他艺术手段,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当地人很了解红星杨是怎么回事儿,但现在的年轻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很少,对红星杨可以用一种更具体的方式表现,这样印象就更深刻了。这部戏的创作方向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本文排序为现场发言顺序,本版图片均为《红星杨》剧照。)
    剧情简介
    1940年春天,朱德总司令带领驻扎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裕总部的机关干部和指战员开展植树活动时,亲手栽下一棵白杨树,并把红五星帽徽埋在了树的根部。每当掰开树枝时,横断面都有一颗鲜艳的五角星,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红星杨”。
    当代小学生王小帅参观王家裕八路军总部旧址时,被神奇的红星杨所吸引,倚靠红星杨渐入梦乡,穿越到抗战时期……
    鬼子来扫荡,不知所措的王小帅恰遇寻找芦花鸡的“小辫子”,危急关头,虎娃用弹弓打散了鬼子,救出他们。后来,王小帅参加了“朱德儿童团”,他羡慕、钦佩儿童团员勇敢和担当,发誓要像他们一样,苦练红缨枪和弹弓抗击日寇。
    虎娃的舅舅——货郎乔三贵来到了王家裕。虎娃和儿童团员们发现他种种可疑之处,决定演一出“双簧”审问乔三贵,证实了乔三贵就是给鬼子带路和刺探情报的汉奸。武委会赵主任带领儿童团将计就计,运用智慧识破了假冒的“八路军”。虎娃和王小帅带着这队“八路军”进入红星杨的埋伏圈,帮助真正的八路军和民兵歼灭了敌人。
    王小帅梦醒回到当代,他与朱德儿童团员们难舍难分的情谊和红星杨的精神则永远留在了心里。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