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转型开放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5-11-11   

“科技引领:互联网+文化馆建设论坛”现场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进程中,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创新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此,本届年会设置了“科技引领:互联网+文化馆建设论坛”。论坛邀请了四川省文化馆、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重庆北碚区文化馆、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5家单位,分别从省、市、县3个层面,就各自数字文化馆建设实践作了典型案例介绍。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罗云川等人参与了论坛讨论并发言。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汉雅星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凤凰之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向重庆北碚区文化馆、丰都市文化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捐赠了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体验终端、文化方舱数字资源平台等数字文化产品。
    论坛首次发布了由中国文化馆协会数字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科研团队调研并实施的《中国网上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调查结论》。该报告以最新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调研了省级、地级市、县级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对数字文化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大学博士陈慰介绍了国外数字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她以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911国家纪念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实验室等在数字实体空间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为例,从展示方式、参与方式、技术手段、体验方式、延伸拓展、分析反馈6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陈慰建议,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不能照搬照抄、千篇一律,在数字化环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技术应用先进、引领、创新的一面,更要结合本地、本馆的特色,精心设计、用心挖掘,才能从内容、服务、效能上有新的突破。
    罗云川从实践与技术层面作了精准的分析、总结与点评。他认为,目前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已形成“五化”,即网络化(微信、微博)、体系化(文化馆体系)、资源化(公共文化数字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体验化(用户视角、融入理念)和数据化(资料采集、大数据的影响力)。在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选择要注重4个方面:一是环境要兼顾场内场外;二是设备要可移动、可升级、稳定、耐用、高效;三是功能可以整合、资料可以下载、可进行数据统计;四是内容要体现文化内涵、提升群众素养、展现本地文化特色、契合全国各地要求,可进行动态调整。面对当前“互联网+”的大趋势,罗云川建议,要在热趋势下进行冷思考,积极行动起来,同时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应该是持续的。
    巫志南就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作了宏观分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剖析。首先,他将介绍数字化成果的各文化馆归为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第一方阵,主要分为平台型和数字文化馆两大类。其次他分析了我国数字文化馆建设的3个阶段:资源在线、服务在线、互联网和物联网。目前,互联网已基本实现社会全覆盖,文化馆作为服务大众的主要阵地,必须转型、开放,进行新的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为大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提供提升服务,才能实现互补双赢。第三,他认为,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持续推进、与时俱进、适度领先,同时也不能太激进而忽视了应该承担的全民艺术普及的任务。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从9个方面着手:建立云技术和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场地设施需数字化、特色资源建设、完善网路体系建设、解决文化馆站孤岛问题、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内部管理和体系管理。针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可能存在的误区,他认为,文化馆应考虑4个方面:一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与传统文化馆的关系要厘清,二者应相互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二是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要千篇一律;三是不要工具唯上;四是不要受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要善于获得科技支撑。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