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短视频以更低门槛的艺术创作加上社交分享属性,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传统文化元素被众多抖音短视频用户认知、接受并再现,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和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及其创新意义高端论坛”,探寻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可能途径。
由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本次论坛发布,《报告》显示,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作为蓬勃发展中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既传承传统文化,也在持续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令传统文化以新形式植根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
《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摘编
短视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意义:唤醒、激活、复现
1.唤醒功能是指唤醒逐渐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国文化记忆,将它们逐渐带回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唤醒青年用户群体的传统文化认知。让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民乐等多种形态的文化表达重返中国人的日常交流。
2.激活功能是指激活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命力。通过展示、围观、讨论和分享令远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短视频传播的广度和其能展现的文化多样性激发互联网用户的转发和对话,甚至碰撞出心灵火花。
3.复现功能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起点。传承继而创新的前提是完整地理解、深入地剖析。短视频对技艺的记录、对场景的复现等功能其实也是通过碎片化的局部拼图逐渐再现和再诠释中华文化的可能途径。
短视频利用自身的数字传播特色,以影像叙事的方式在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之外,也在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再创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短视频令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植根于中国人内心,也将成为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之一。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作为一个成功传播了传统文化,引发用户参与传统文化创作的平台,抖音与广大创作者以及用户一起,共同摸索出了短视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的机制。
传统文化在抖音上的主要传播特点有:
突出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实现传统元素的“场景化”和“生活化”。
“场景化”——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的环境中,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让大众从情感上接纳传统文化。以油纸伞为例,在抖音上,手工油纸伞从表演道具转变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大量以不同季节、不同景色为背景的油纸伞短视频走红抖音。比如冬季在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边,一顶油纸伞缓缓打开;下雨天,一名男生打着油纸伞漫步现代都市的街头;一名少女身着汉服,打着油纸伞穿梭在古建筑间。
“生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现代的生活方式,供大众还原;或成为话题,让大众参与讨论。话题活动“我‘变脸’比翻书还快”“我要笑出‘国粹范’”,将戏曲技艺和普通大众的“一颦一笑”结合,让普通抖音用户也能模拟戏曲表演,感受戏曲之美。
一些传统文化从未离开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是鲜活、有力地深耕在土壤中。此类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结合自发的传播热度、有序的知识生产,形成雅俗共赏的视觉文化图谱。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呈现对现代生活的新态度。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的、中国化的叙事方式成为先锋。部分群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和实践,表达对现代生活的“新态度”,传统成为“新潮流”。
抖音上流行的“汉服热”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民众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全球接轨,民族元素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寻回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通过专业且趣味性的表达,让传统文化传承人成为文化“达人”,培养兴趣群体。
在抖音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完成了从传承者到传播者再到文化“达人”的转变。转变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传承人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因为抖音丰富的互动功能让传统文化传承人和观众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更深的情感连接。通过知识传播,抖音培育了一批传统文化的关注者、爱好者、跟随者和创新者,通过人工引导有力地提高了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影像叙事能力。
通过复活传统,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引发情感共鸣。
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复活和呈现并不止于技艺层面。在通过短视频复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人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感染抖音用户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味着什么?其一意味着“尚巧达善”的工作追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技艺之巧,竭尽全力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其二意味着“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所谓“德艺兼修”,即在力求技艺水平提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对于这些优良品质,抖音用户表达了由衷的认同和敬仰。在评论区,用户纷纷赞赏传统艺术家“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手工艺”“支持”“弘扬”“传承”也成了传统文化视频评论的热词。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策略
艺术的载体在不断变化——从物质性的媒质逐渐转化为信息化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传媒艺术也在不断产生。根据媒介的特点,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播需要不同的策略。在数字时代,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主要有三大原则:
融合艺术形式,将音乐、图文、戏剧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实现“静观美学”到“动态美学”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在数字时代,艺术形式开始融合重组:“文”转向了“图”,“图”转向了“短视频”。尤其在短视频里,艺术形式的重组最后表现为“静观美学”到“动态美学”的转变。
推动文化元素的跨界、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体验。
数字时代,大众对于文化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内容更新不断加速。这需要文化在内容上不断打破领域界限,吸收更多文化元素,随着时代更新艺术观念。比如,古老的艺术也可以囊括现代元素,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和流行文化的跨界融合。
结合技术和运营手段,降低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激发大众之间的互动。
随着交互技术的成熟,大众可以平等地、主动地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艺术得以和接受者发生联系。
大众参与无疑是扩大传播范围的最佳方式。因此在传播策略上,也需要利用好技术和运营手段,降低大众参与门槛,提高大众艺术创作和互动的积极性。
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传播案例
抖音上热门的传统文化领域可以精炼为四个字:唱、念、做、打。“唱念做打”原指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如今在抖音上也可视为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展现形式。“唱”是指以音乐为载体的传统艺术;“念”是指念白形式的表演,如诗词吟诵、皮影剧等;“做”可引申为手工制作,画作和书法创作等;“打”一般又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包括传统舞蹈和舞蹈化的武术动作等。
唱:传统戏曲玩法和内容的创新
传统戏曲在抖音上的传播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戏曲装扮特效化。为了方便普通用户实现戏曲装扮,抖音设计了戏曲妆容的特效,包括川剧的变脸特技,以及京剧“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装容。戏曲表演中,脸谱只属于净丑,生旦末的化妆属于俊扮,他们是不画脸谱的。抖音中京剧武旦的特效人气最高,使用次数超过了1500万次。
第二个特征是戏曲唱段的流行化。戏腔逐渐作为一种音乐元素风靡抖音。这既表现为传统戏曲音乐使用人数大幅增加,又表现为抖音热门音乐的戏曲化。
念:诗词和皮影剧的趣味化演绎
对于以大段“念白”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短视频正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帮助他们触达大众。
在抖音上,这突出表现为传统知识的趣味化传授和皮影戏的动感化演绎。以诗词为例,传统诗词的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对诗词歌赋的兴趣,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名师通过对诗词通俗、幽默的讲解,降低了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了诗词欣赏的趣味性,受到了抖音用户的热烈欢迎。
做:非遗手工艺实现个性化呈现
小时候,每逢赶集,总有一些手艺人摆出小摊,表演各种绝活,如吹糖人、捏泥人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精美,制作过程也极具观赏性,常引得众人围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艺难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它们有的被视为高端艺术品,远离大众日常生活,有的因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因素,缺乏向大众展示的机会。
在抖音上,非遗手工艺的传播体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手工艺的个性化表达。短视频时代的手工艺传播呈现出更加人格化、个性化的特征。众多非遗传承人开设了抖音账号,成为抖音非遗艺术的“代言人”,主动对非遗艺术进行宣传和个性化解读。
二是复杂工艺的显性化。对于一些工艺复杂,尤其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艺品,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难以现场展示。在短视频的帮助下,这些工艺被配上音乐,实现浓缩且生动的呈现。用户不仅了解到手工制作的高超技艺,还认识了更多的小众艺术,如缂丝、盘纸等。
打:迷你短片传递武术精神
传统武术长期根植于民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武术是抖音上播放量最高的传统文化门类。抖音上聚集着大批传统武术和武侠剧的爱好者,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数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师父纷纷入驻抖音,如少林寺释延淀师父、释延靖师父、峨眉派玄虎门传人阎玺。
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传播效果
据字节跳动研究人员介绍,进入短视频时代,抖音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辅以丰富的话题活动,助推了传统文化的爆炸式传播。
截至今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累计播放量过亿的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超过10个,涉及戏曲、国画、皮影、民乐、诗词等多个门类。其中京剧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相关视频播放量接近60亿次,话题“我要笑出‘国粹范’”总播放量将近26亿次,“谁说国画不抖音”这一话题吸引超过7万名用户参与国画创作,总播放量超过17亿次。
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抖音平台上的主流话题之一。
名家看短视频与传统文化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的郑传寅认为,近30年来,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戏曲逐渐变成了“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戏曲观众——特别是艺术欣赏需求最为旺盛的青年观众大量流失,有人曾用“一望无牙”来形容戏曲观众的老化,还有人用“台上忙的人比台下看的人还多”形容戏曲剧场门可罗雀的窘境。戏曲电视剧已退出荧屏,新拍摄的戏曲电影数量虽多但难入院线,基本上只能作为资料保存,电视戏曲节目的收视率长期低迷。抖音的戏曲传播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郑传寅认为,抖音平台的戏曲传播有两大特点,聚焦某个局部,进行特写式传播;借助适度的现代化包装,提升传播的现代品格和趣味性。1分钟的时长设定,使得抖音的戏曲传播只能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传播很短,但抖音力图变短为长,这就是聚焦戏曲的某个局部,进行特写式传播。例如,通过表演艺术家王珮瑜示范老生如何大笑,表现戏曲“无声不歌”的艺术特色;通过京剧演员刘宇随歌曲《说唱脸谱》的旋律传播京剧的脸谱艺术和变脸特技等。特写式传播对戏曲中海量的信息进行了屏蔽和过滤,所选择的内容集中而单纯,接受起来难度不大,方便快捷,可以反复观看,继而进行模仿,接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就大大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抖音在如何实现戏曲的“现代传播”中所做的探索,是在不损害戏曲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现代化包装,力图克服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与保持戏曲传统特征之间的矛盾,强化戏曲传播的现代品格,凸显趣味性。抖音的戏曲传播是在戏曲不景气和戏曲影视传播已限于疲弱的背景下展开的数字化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主体都是青年,这对于创新戏曲传播方式,培养戏曲观众,打造戏曲的未来,让已变成小众艺术的戏曲回归大众艺术本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长江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认同报告中对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价值的提炼,他提出,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的激活、复苏、乃至重新阐释和建构有了希望,短视频主要在两方面助力传统文化的复苏:一是激发更多受众来接受传统文化;二是赋予传统文化当代的意义。德国文化批评家本雅明谈到翻译的一个重要功能时,认为正是翻译使得处于边缘的世界文化原作得到“持续的生命”和“来世生命”。抖音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同样起到了类似“翻译”的作用,抖音的出现,使得沉睡已久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短视频传播的广度和其展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激发互联网用户的转发和对话,甚至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使得处于边缘化或即将衰亡的传统文化获得“持续的生命”和“来世生命”,并且为更大范围的受众所接受。“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能够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的环境中,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的生命力,并且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让大众从情感上接纳传统文化。王宁援引自己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时提出,传统文化如同文学经典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僵死的,传统文化经过每一代批评家、阐释者的重新阐释,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被阐释的状态。抖音作为新的传播媒介,使得一度被边缘化的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下得到了复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当代的意义。
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提出,短视频的“短”呈现其与传统文化的某些共性,“短”有时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主题鲜明,易于表现“熔裁”的美学概念,短视频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好的尝试。“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四个字,蕴含的内涵无比丰富。“巧言令色,鲜矣仁”,仅仅七个字,便指出花言巧语虚伪之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相比古代经典,现代的文章写得长了,却有很多是废话。陈传席认为,抖音短视频的“短”,某种意义上是与经典的“共性”。《文心雕龙》有“熔裁”篇,专谈规范本体,突出主题,剪裁浮词废话。抖音短视频15秒的时长限制,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主题鲜明,易于表现“熔裁”的美学概念。抖音对传统的回归,不仅体现在“短”上,同时体现在音乐性上。音乐在古代的地位相当重要,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人是平仄音,“知”是平音,“国恨”两个字是仄音,“庭花”也是平音。古人讲话都是有乐调的,词人李清照就相当讲究音乐性,她不但讲究音乐性,而且语言、口音、舌音都非常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是一个很好的缩影。陈传席指出,古人讲话里本身就有音乐,现在抖音配上音乐,虽然还没有达到古人的境界,但的确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尝试。
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到现代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延续不断,而中国绘画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和绘画都是从原始岩画中发展而来的,在源头上是相通的。宗白华曾经说过:“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道:“只有在书法上,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历代的大画家,如王维、赵孟頫、黄公望、徐文长等都是以书入画的典范,从他们的绘画中都能够看到书法线条的运用。因此,对画的解读和欣赏,需要建立在对书法线条的认知层面上。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福山教授建议,短视频平台要加大与专业机构、专业画家的合作,创作传统绘画技艺的相关视频,通过大众传播,增强受众对中国绘画的理解,领悟书法线条作品背后的历史、人文、哲学精神等。
长江学者、音乐家叶国辉教授认为,报告让大家看到短视频能够很好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的兴趣,短视频可以继续探索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生元素进行再生性创作的可能性,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语境,是一门大的学问,甚至可能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学科。如何在数秒内表述一种传统音乐的文化架构或者一个侧面、原点,需要交叉的创意,相互之间碰出火花。这种创意也包含了对技巧和沟通方式的掌控。
长江学者、传播学者隋岩教授认为,传统文化为抖音带来了内容生命力,而抖音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样的结合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发扬光大。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提到,创造传统文化内容的短视频并非短视频平台自身的强项,平台更多的是激发用户采纳新技术提升创作热忱和传播力度,形成更符合互联网用户习惯的视觉表达方式。抖音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流行,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新兴的信息技术形态,再次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
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提出,抖音短视频的个性化表达与创新尝试推动传统文化媒介化,把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可交流的平台,连接了地方与族群,凝聚并再现了文化记忆,强化了日常交流实践中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平台平等、多元、开放的讨论,使得每个人都拿着一块碎片,通过对碎片的讨论来形成完整的文化理解。
长江学者、历史学家王奇生教授认为,新经济和新媒体已经走到了前台,发挥着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社会价值。抖音已成为现象级的社会文化事件,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开始通过抖音向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与生活,参与到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传播。抖音使得草根群体得以进入公众视野,从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互相了解。在将来,抖音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以继续朝着传播传统文化、历史知识方向努力。抖音正走向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不光要强调传播平台的大众属性,也应该传递更多更有价值、更积极、更正向的信息。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