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重渡沟》:一曲时代的质朴赞歌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5-20
林天泉
3年前,豫剧《焦裕禄》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脱颖而出。3年后,同样的团队将携新作豫剧《重渡沟》再次亮相中国艺术节。作为河南豫剧院三团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佳作,该剧有几点值得关注。
主题立意深刻
情感真挚感人
文化和旅游要怎么“融”、怎么“合”?这无疑是当前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而《重渡沟》及时给出了鲜活的回答——旅游可以为文化提供创作素材、展示平台,文化可以为旅游增添内涵、扩大影响。此外,该剧还契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涉及“厕所革命”“风景区别墅”等热点问题,这些都巧妙自然地融入剧中,成为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剧既紧凑凝练、一气呵成,又内蕴丰富、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格局之开阔。
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公仆”系列作品,从《村官李天成》到《焦裕禄》,都涉及对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追问。在《重渡沟》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可能面临的困境,这里面有现实上的重重阻力,更有观念上的困惑、精神上的迷茫、灵魂上的拷问。剧中主人公马海明所面临的长工与短工、职位与事业、个人福利与群众利益、金钱诱惑与道德坚守等矛盾冲突,正是当前干部队伍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着直击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
马海明的情感也是真切可信的。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干部,他积极乐观、机智风趣、永不言弃。但谁能体会,那一次次的挫折背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压力?那一次次的抉择背后,曾有过什么样的内心挣扎?那永远温和谦让的笑脸背后,经历过怎样撕心裂肺的痛?有时候舞台上越是忍住不哭,舞台下越是忍不住要哭。诚恳面对人性的真实,这里面便有情感的温度、深度,有可以歌、可以哭、可以喊、可以舞的“燃点”,有着击穿人心的百般滋味。
悲喜风格交融
舞台呈现出色
关于该剧风格的设定,主创团队有过激烈争论,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决定将其定位为“有喜剧风格倾向的正剧”。为此,编剧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着力展现马海明在被动处境中激发的机智,无奈状况下流露的幽默和复杂困境中彰显的智慧。导演在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也有意突出喜剧特征,同时又注意不破坏正剧人物的基调。总体来看,结构和情节的设置是严肃的、严谨的,但人物是鲜活灵动的,情境是饶有趣味的,给我们带来了富有张力的观剧体验。这种喜剧风格的英模人物题材作品,在当前戏曲舞台上应该说是不多见的。
舞台美术是该剧的一个亮点。导演与舞美团队善于运用LED大屏和纱幕。如第二场马海明不小心坠崖后所看到的美景,让人油然对重渡沟心生向往,观众也更加理解认同马海明开发重渡沟的举动。又如第六场马海明在竹林中的大段独唱,风雪随着马海明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大屏与纱幕和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营造了一个意蕴丰富的心灵空间,既是人物内在情绪的自然外化,又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此外,音乐、唱腔也颇具匠心,在促进剧情转折、烘托场景氛围、抒发人物情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公仆”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由于前两部积累的声誉,第三部背负着观众更高的期待。创新与变化是应该的,但需要把握好平衡。难得的是,该剧充分继承、发扬了河南豫剧院三团注重挖掘生活、刻画人物的优秀传统,每个角色都力求形象准确、一丝不苟。不追求“大制作”和表面的炫目华丽,在朴素、简约中着力呈现中原文化质朴、厚重的本色,这是值得关注的优秀品质。
演员表演突出
人物形象丰满
贾文龙是出色的豫剧演员,贾文龙版“焦裕禄式好干部”已经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对于演员来说,要突破自己塑造的经典形象是十分不易的。“马海明”并不是加上点快板、加上点幽默、加上点夸张便能立得住的,而是要符合演员本身内在的理路,同时又符合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在《重渡沟》中,我们看到贾文龙的表演再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马海明是“乡官”,他直接面对群众,又顶着“上头”的压力,处于“夹心层”,工作中需要多几分灵活,多几分幽默,乃至多几分“狡猾”。贾文龙把马海明多才多艺、机智幽默、乐观开朗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把其与吕二涛拉锯式谈判的过程演绎得恰如其分,尤其最后风雪中的大段独白,唱做俱佳,极富表现力。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困惑与思考,都是真实可信的,让人感动又敬佩。贾文龙的许多代表性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加上表现心理性格的细节处理,使他塑造的马海明形象鲜明,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贾文龙表演技巧的醇熟。在该剧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贾文龙对抖磕、跳转跪、搓跪、舞龙搅柱等高难度动作的精彩演绎,更为其酣畅淋漓的演唱所折服。人物塑造分+技术难度分+剧情贴切分,3项高分是观众忍不住高声喝彩的观剧反馈。在这一点上,有了好的戏剧基础,贾文龙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当然,其他演员同样赢得满堂彩,有力地保障了该剧的观赏性。
《重渡沟》走到今天十分不易。剧本修改了30余稿,舞台版先后呈现5稿,从一度几乎放弃这个作品,到赢得越来越多的喝彩,创作团队身上顶着太多的压力。这既是编、导、演对自身的突破,也是现实题材、英模题材的突围之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脱贫攻坚”“英模人物”题材作品至少上千部。面对专家、观众的审美疲劳,如果该剧不能给出足够的亮点和诚意,无疑会带来更严苛的指责。就《重渡沟》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看到了整个团队寻求突破的诚意和勇气,也看到了他们的担当与毅力。中国艺术节前,他们还通过一场又一场演出、一次又一次研讨进行反复加工打磨。最终的呈现,值得期待。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
3年前,豫剧《焦裕禄》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脱颖而出。3年后,同样的团队将携新作豫剧《重渡沟》再次亮相中国艺术节。作为河南豫剧院三团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佳作,该剧有几点值得关注。
主题立意深刻
情感真挚感人
文化和旅游要怎么“融”、怎么“合”?这无疑是当前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而《重渡沟》及时给出了鲜活的回答——旅游可以为文化提供创作素材、展示平台,文化可以为旅游增添内涵、扩大影响。此外,该剧还契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涉及“厕所革命”“风景区别墅”等热点问题,这些都巧妙自然地融入剧中,成为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剧既紧凑凝练、一气呵成,又内蕴丰富、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格局之开阔。
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公仆”系列作品,从《村官李天成》到《焦裕禄》,都涉及对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追问。在《重渡沟》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可能面临的困境,这里面有现实上的重重阻力,更有观念上的困惑、精神上的迷茫、灵魂上的拷问。剧中主人公马海明所面临的长工与短工、职位与事业、个人福利与群众利益、金钱诱惑与道德坚守等矛盾冲突,正是当前干部队伍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着直击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
马海明的情感也是真切可信的。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干部,他积极乐观、机智风趣、永不言弃。但谁能体会,那一次次的挫折背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压力?那一次次的抉择背后,曾有过什么样的内心挣扎?那永远温和谦让的笑脸背后,经历过怎样撕心裂肺的痛?有时候舞台上越是忍住不哭,舞台下越是忍不住要哭。诚恳面对人性的真实,这里面便有情感的温度、深度,有可以歌、可以哭、可以喊、可以舞的“燃点”,有着击穿人心的百般滋味。
悲喜风格交融
舞台呈现出色
关于该剧风格的设定,主创团队有过激烈争论,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决定将其定位为“有喜剧风格倾向的正剧”。为此,编剧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着力展现马海明在被动处境中激发的机智,无奈状况下流露的幽默和复杂困境中彰显的智慧。导演在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也有意突出喜剧特征,同时又注意不破坏正剧人物的基调。总体来看,结构和情节的设置是严肃的、严谨的,但人物是鲜活灵动的,情境是饶有趣味的,给我们带来了富有张力的观剧体验。这种喜剧风格的英模人物题材作品,在当前戏曲舞台上应该说是不多见的。
舞台美术是该剧的一个亮点。导演与舞美团队善于运用LED大屏和纱幕。如第二场马海明不小心坠崖后所看到的美景,让人油然对重渡沟心生向往,观众也更加理解认同马海明开发重渡沟的举动。又如第六场马海明在竹林中的大段独唱,风雪随着马海明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大屏与纱幕和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营造了一个意蕴丰富的心灵空间,既是人物内在情绪的自然外化,又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此外,音乐、唱腔也颇具匠心,在促进剧情转折、烘托场景氛围、抒发人物情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公仆”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由于前两部积累的声誉,第三部背负着观众更高的期待。创新与变化是应该的,但需要把握好平衡。难得的是,该剧充分继承、发扬了河南豫剧院三团注重挖掘生活、刻画人物的优秀传统,每个角色都力求形象准确、一丝不苟。不追求“大制作”和表面的炫目华丽,在朴素、简约中着力呈现中原文化质朴、厚重的本色,这是值得关注的优秀品质。
演员表演突出
人物形象丰满
贾文龙是出色的豫剧演员,贾文龙版“焦裕禄式好干部”已经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对于演员来说,要突破自己塑造的经典形象是十分不易的。“马海明”并不是加上点快板、加上点幽默、加上点夸张便能立得住的,而是要符合演员本身内在的理路,同时又符合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在《重渡沟》中,我们看到贾文龙的表演再次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马海明是“乡官”,他直接面对群众,又顶着“上头”的压力,处于“夹心层”,工作中需要多几分灵活,多几分幽默,乃至多几分“狡猾”。贾文龙把马海明多才多艺、机智幽默、乐观开朗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把其与吕二涛拉锯式谈判的过程演绎得恰如其分,尤其最后风雪中的大段独白,唱做俱佳,极富表现力。其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困惑与思考,都是真实可信的,让人感动又敬佩。贾文龙的许多代表性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加上表现心理性格的细节处理,使他塑造的马海明形象鲜明,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贾文龙表演技巧的醇熟。在该剧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贾文龙对抖磕、跳转跪、搓跪、舞龙搅柱等高难度动作的精彩演绎,更为其酣畅淋漓的演唱所折服。人物塑造分+技术难度分+剧情贴切分,3项高分是观众忍不住高声喝彩的观剧反馈。在这一点上,有了好的戏剧基础,贾文龙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当然,其他演员同样赢得满堂彩,有力地保障了该剧的观赏性。
《重渡沟》走到今天十分不易。剧本修改了30余稿,舞台版先后呈现5稿,从一度几乎放弃这个作品,到赢得越来越多的喝彩,创作团队身上顶着太多的压力。这既是编、导、演对自身的突破,也是现实题材、英模题材的突围之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脱贫攻坚”“英模人物”题材作品至少上千部。面对专家、观众的审美疲劳,如果该剧不能给出足够的亮点和诚意,无疑会带来更严苛的指责。就《重渡沟》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看到了整个团队寻求突破的诚意和勇气,也看到了他们的担当与毅力。中国艺术节前,他们还通过一场又一场演出、一次又一次研讨进行反复加工打磨。最终的呈现,值得期待。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