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娘亲真实而伟大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9-05-21   

《太行娘亲·后山沟惊魂》


《太行娘亲·英雄赞歌》


《太行娘亲·哭坟》


《太行娘亲·孙儿满月》

《太行娘亲·保护群众》


《太行娘亲·两代母亲》

    4月10日,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太行娘亲》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此次参观,决非一般意义上的走走看看,他们是用“心”来触摸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精神和魂魄的。因为他们刚刚创编了一台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讲述八路军与老百姓的故事。《太行娘亲》日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引起了巨大反响。为了使该剧更上一层楼,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团长陈素琴带着演职人员来到了这里。
    在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了武乡县下北漳村太行奶娘高焕莲的故事。1940年,八路军鲁艺木刻厂厂长彦涵即将去西安送密信,妻子白炎也要随军转移去做宣传。然而儿子刚刚满月,谁能哺育嗷嗷待哺的小白桦呢?就在此时,一位三十出头的大嫂高焕莲,一把接过八路军的后代说:“俺还有奶水,俺能养他,你们放心去打日本,啥时回来啥时接走。”在艰苦的岁月里,高焕莲死里逃生,用生命一直守护着八路军的孩子,直到孩子4岁时被部队来的人接走。当时高焕莲就瘫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呼天喊地哭开了,离别时寸断肝肠,孩儿几回梦中哭醒喊着奶娘,奶娘也常常垂泪独自在村口远望。听完这段讲解,大家哽咽不止,泪流满面。
    《太行娘亲》中那个赵氏,那个抱着自己的孙子一起跳井,最后被日本鬼子生生活埋的“娘亲”,是又一个高焕莲,是无数高焕莲中真实的一个。
    坚忍和坚守——太行山人不变的情怀
    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倾心指导、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精心打造、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和帮助,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全院演职人员发扬“工匠精神”,反复修改、打磨,最终创作出广受好评的爱国主义精品力作——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将代表山西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是2017年的新创剧目,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婆媳两代太行母亲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从首演至今,先后在北京、上海、太原等地演出100多场,无论是在国家大剧院、央视大舞台、还是乡间戏台,从观众的掌声和评价中就能看出这是一台接地气、受欢迎的好戏,同时,还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2018年初,《太行娘亲》片段参演CCTV新年戏曲晚会,演出后,这部题材新颖的原创剧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先后入选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随后,《太行娘亲》受邀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并于2018年11月登上了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今年3月16日、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在北京举办,《太行娘亲》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连演两晚,观众反响依旧好评如潮。3月22日,陈素琴、张晶又双双问鼎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分别获得“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
    太行儿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一直是个让人敬重和感佩的话题。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我们这块土地上火热的生活,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经理、《太行娘亲》主演陈素琴谙知这点,也一直在照着这个方向前行。几年来,她带领剧团先后排演了现代戏《西沟女儿》《深山腊梅》,进京、进省城演出,反响不俗。这次排演《太行娘亲》更加坚定了她脚踏实地,服务人民的初衷和愿望。
    2016年,陈素琴几经周折后终于见到了上海著名编剧李莉。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要创作《太行娘亲》。关于娘亲的题材,是中国戏曲创作中司空见惯的传统母题。尤其是近些年,戏曲舞台上的“英雄母亲”比比皆是,她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舍生取义的勇敢担当。对观众熟悉的艺术母题进行创作,必须另辟蹊径,演绎出新鲜感、真实感,增强艺术感染力,这无疑加大了创作的难度。但她们坚信,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娘亲们以其坚韧不屈、博大宽容、默默牺牲的精神,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娘亲”,永远是艺术创作之富矿。
    当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念去诠释生命和爱的意义?小我和大我、家和国、情和义的关系,在塑造和完善理想的过程中如何走向辉煌和崇高?
    陈素琴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
    于是,《太行娘亲》面世了。这个剧目一改以往的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位因势推动、逐步成长、性格别致、与众不同的英雄娘亲赵氏的形象。主人公赵氏从未走出过太行山,既有底层妇女为求生存、只顾小家的褊狭,又有善良、能干、爽朗的精神本质。当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赵氏终于完成了自我重建与飞跃,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娘亲。著名文艺评论家龚和德认为:“《太行娘亲》新颖别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动人的力量,在好多地方都超越了同类题材。这部戏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塑造了一位善良但有点自私的祖母,最终成长为一位胸怀大爱的英雄娘亲形象。剧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凸显赵氏人物的转变与成长,从而生动具体地表现抗日战争的两重性: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另一方面,抗日救国运动也锻炼、提高、团结了中国人民,否则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一个”,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太行娘亲”,是《太行娘亲》创作之初,主创者们给出的一个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写太行山、太行人、太行风、太行情、太行精神、太行魂魄。而这一切又源于一个“真”,真实、真诚、真情、真爱、真恨。大幕一开,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北方大山里的画面,树木挺拔孤傲,石头棱角分明,所体现出的风骨与厚重,一看就让观众认定来自太行山。加之满台演员极具个性化的表演,尤其是主角赵氏一口方言,满台跑跳,嗓门豁亮,率性憨直,将中国北方乡下大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生活到艺术,真实传达其实是真美、真爱的体现。戏中所传达出的纯朴情感也为整个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是在最近的演出中,主演陈素琴刻意把道白说成山西晋东南地区的方言,虽然外地观众听起来可能有点小障碍,但这实际上是顺应和对接了该剧的艺术特色,提升了该剧的艺术水准,给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地方戏曲舞台开了个好头。加之导演焦点集中、针线严密、层次清晰、节奏明快、推进流畅、挖掘人物性格细腻深入、群众场面处理得干净利落,使得舞台整体呈现磅礴大气、气势宏大,戏剧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太行赵氏——真实自然的“娘亲”形象塑造
    陈素琴主攻青衣、小旦,她在“夺梅大戏”《陈圆圆》中,成功塑造了明眸善睐、倾国倾城的美女,因此,很多观众都会把陈素琴的舞台形象定格在“古代美女”上。事实上,陈素琴对角色有很强的领悟力,又肯下功夫钻研人物,因此,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她都能演,在突发情况下,她都敢“钻锅”出演《佘赛花》中的杨继业,居然还能演得不洒汤不漏水。
    而在《太行娘亲》里,陈素琴要扮演的是一位太行山的农村妇女,而且还是一位“奶奶”,一位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实现自我重建的英雄母亲,这对“啥戏都敢演”的陈素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太行山深处的寒柳村,赵氏好不容易盼来的孙儿铁蛋满月了,村里人都来喝满月酒。酒没了,村人喊叫“根旺娘”,只听幕后回应两声:“来了,来了!”陈素琴扮演的赵氏,拎着酒缸,一蹦三尺高地冲上了舞台,恰似王熙凤“人未至,声先来”,一下就把观众拢住了。一段“孙儿满月我笑哈哈”,陈素琴以“风搅雪”的说唱结合方式,辅之以双膝微屈、背脊微佝、手叉腰间的姿态,传递出赵氏盼得孙儿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未见过世面却透着精明爽朗的农村妇女形象。
    陈素琴擅唱。上党梆子的声腔,高亢激越,声振屋瓦。陈素琴却深谙艺术贵在有对比,因此,她处理赵氏的唱腔,不轻易飙高音,只将最富上党梆子声腔特色的高音放在重点唱句中。寒柳村老书记张伯为保护赵氏一家,引敌离开而牺牲。在张伯坟前,赵氏有一段自诉身世、涤荡灵魂的唱段。陈素琴以清板起唱,收敛音量,引得观众屏气凝神,竖耳倾听。唱到点题的“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时,陈素琴亮开嗓子,推动声腔节节攀高,直穿人心。
    陈素琴擅演。在第二场中,赵氏到后山沟换小米,惊见日本鬼子因搜不出八路军小孩而屠村,陈素琴唱着大板“魂飞魄散、一路狂奔逃出后山沟”上场,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当即揪住了观众的心。一进屋,赵氏唱“见亲人,忍不住,放声号啕”时,唱得结结巴巴,上气不接下气,直让观众为之担心:到底出了啥事了?在第四场中,闻听王营长抱走了他儿子铁牛时,赵氏拔腿就追,边走边唱,边跑边想,陈素琴依据赵氏此时此刻的心理,将戏曲圆场的身段拆分组合,掰碎重捏,让技巧活化,让身段为刻画人物服务,把一个原先拒养八路军小孩铁牛到如今“追赶铁牛”的娘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国戏剧》杂志庚续华曾评价说:“陈素琴在《太行娘亲》中的表演,堪称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成功塑造了‘这一个’英雄娘亲。她不仅会表演,而且是一个气贯全场的大演员!”
    从首演至今,陈素琴塑造的赵氏一角,确实是一天一个变化,一天一个高度。有观众在看了《太行娘亲》后这样评价:戏顺了、溜了、自如了、合理了;陈素琴“入”了、“化”了、“活”了;观众进了、静了、哭了……足可以证明观众对这出戏的喜爱和对主演的充分肯定。
    著名文艺评论家马也高度评价《太行娘亲》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是近两年我看到的少有的好戏,是一部让我数度落泪、大喜过望的好戏,是一部敢向艺术高峰勇敢进军的好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完《太行娘亲》后动情地说:“《太行娘亲》这部作品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交融整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艺术成果,为中国革命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英雄母亲艺术形象。”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始建于1938年,被誉为“上党梆子第一团”,建团以来,名家辈出,创演的《三关排宴》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上党梆子经典剧目。几十年后的今天,《太行娘亲》又两度入选新年戏曲晚会,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剧目,并最终获得白玉兰奖,可以说是对这一地方剧种的重振与弘扬。
    “这一个”剧种,“这一个”娘亲,有戏!
    (丹 蒲/文  曹进堂/图)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