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现场的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展区吸引众多参观者
观众在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展位参观
观众在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展位体验服饰个性化定制
本报记者 连晓芳/文 卢 旭/图
2014年和2016年,原文化部认定公布了两批共18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依托在文化领域具有雄厚研究实力的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文化单位,涵盖了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艺术生产和创作、文化装备设计与研发、文化科技基础性工作、传统工艺研究与利用、文化传播与服务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原国家旅游局旅游经济重点实验室在进行相应调整后转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这19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行业智慧、培养优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刚闭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6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携最新研究成果亮相,拉近了普通观众与文旅科技前沿成果之间的距离。
古籍书画保护技术走出实验室
当观众走进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展区,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套脱酸设备3D模型。这便是由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带来的整本文献批量脱酸技术的现场展示。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田周玲说:“整本脱酸后的线装古籍外观不会发生变化。此外,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未经处理的文献和脱酸处理后的文献进行人为加热老化,可以看到脱酸处理后的文献更耐老化。”
本次深圳文博会上,来自故宫博物院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两位修复师李筱楼和李沛恒以镜心为例,为现场观众展示了镜心的装裱方法,包括托画心、镶活、覆背纸、上墙抻平等。记者了解到,现场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授观众如何托画心、托绫绢、镶画,直到完成一幅镜心的制作,使观众亲身体验古书画装裱技艺。同时观众还能看到传统书画装裱的材料、工具以及现代科技方法在古书画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上手体验的观众都感觉受益匪浅,这种与古代书画近距离的接触令他们特别激动。”李筱楼说。
沉浸式技术使观众畅游虚拟世界
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带来了以剪纸艺术和皮影戏为整体创意风格、基于无标记点动作捕捉等互动媒体技术的“点炮竹”“贴窗花”“挂灯笼”等互动环节,使观众虽远在深圳,却能体验东北农家传统过年的欢乐情景。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吕德生告诉记者,项目使用一般光学镜头,对观众姿态与行为进行实时跟踪与评估,观众不必佩戴专门传感装置,直接通过身体便可实时驱动皮影风格的人物角色。许多公众面对新奇有趣的技术,忍不住在展会现场手舞足蹈。
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本次参展的内容为丝绸服饰的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正告诉记者,依托相关技术,每日可为参展观众提供20人次的定制旗袍设计体验。观众只需在三维扫描区域站立10秒钟,即可得到三维着装的形态和符合本人体形的个性化旗袍纸样。“该项目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丝绸服饰设计上的魅力,以及科技对文化、传统产业的助力与提升。”他说。
数字技术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中,各种新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化和旅游领域,引领、支撑着文化和旅游的建设发展。此次深圳文博会现场,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将其总体建设进展、成果体系和发展规划详细展现在观众眼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唐晓云表示,实验室正在结合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工作和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开展旅游技术中长期发展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对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进行了专题研究。“面向主体市场、潜力市场需求的品质化服务和管理,包括移动式云端游客服务中心、智能旅行机器人助理、可视化可交互的旅行交易系统、面向入境游客的多语言服务系统、社交型地图和综合交易平台等技术研发,预计会大有可为。”她说。
由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带来的CAVE沉浸式系统采用了高分辨率LED屏幕L型布局方式,结合虚拟现实拍摄与制作手法,完美展现了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壶口瀑布3处著名景点的风貌。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VR项目部负责人姜俊杰告诉记者,实验室借助无人机航拍技术、三维扫描和VR高分辨率摄影技术进行实景拍摄后,再加入具有文化内涵的人物故事,全方位展现了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和绚烂多姿的文化底蕴,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例如,视频中加入创意特效,营造出水体奔涌澎湃的画面,沉浸感强,充分展现了壶口瀑布的宏伟壮阔。”她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