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花为人民深情绽放
——写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颜维琦
6月2日晚,随着第十六届文华奖10部获奖作品揭晓,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闭幕。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半个月来,艺术节在孟夏的上海处处绽放夺目光彩,近万名文艺工作者会聚在黄浦江畔,超千万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尽享艺术带来的欢乐、激励和感动。
5月31日,文华奖表演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演员曾小敏在表演粤剧选段。当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集锦专场在上海中山公园上演。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5月31日晚,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图为演员在颁奖晚会现场表演群舞《击壤歌》。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可以说是文化艺术领域创作和发展成果的一次汇报总结。在游客、观众、艺术家们的笑容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是办节的初衷,更成为响亮的回答。
1、让艺术在城市延伸
北京人张元常到上海,在浦东机场偶然看到十二艺节的观剧手账。“我也是个文艺青年啊!”仔细翻了手账,认真标出自己要看的演出和展览,张元开心地打开手机改签了离沪航班。像张元这样被艺术节“留下来”的游客,相信还有不少。本届艺术节期间,在上海两大机场、高铁站、市内部分地铁站以及全市31家三星级以上酒店、10个旅游集散地,主办方设点发放十二艺节观剧手账。通过手账,相关展演剧目、活动资讯与购票方式一目了然。
这,只是让艺术在城市延伸的第一步。
“今年,我们以十二艺节为契机,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客厅’,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在艺术商圈、地铁音乐角、机场美术馆等零距离感受艺术魅力。”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秀芬说。艺术节期间,上海地铁2号线开通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地铁专列”;上海木偶剧团携参演剧目《最后一头战象》的象偶走进商圈,与市民亲密互动;群星奖作品走进上海地铁,为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艺术氛围;文华表演奖获奖者惠民演出在中山公园“扎寨”……整座城市,成为一座开放的剧院、开放的美术馆。
2、让人民共享艺术成果
“我们不只是为评奖而来,更是为了推广剧种、接受全国观众检阅,我们是为人民演出而来的。”在本届艺术节的惠民演出中,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带来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由于档期冲突,原计划的演出一度准备取消,得知情况后,该院院长李小雄向主办方申请改期加演。
改期后,演员们前一天演完夜场,当天早晨5点起来化装,赶到惠民演出现场,上午11点多演出结束,饭也没吃就赶紧返回,下午3点就又进入剧场准备当晚的正式演出。
中央芭蕾舞团首席主演曹舒慈为了惠民演出,缺席了中芭巴西巡演,她的舞伴也特意从巴西飞回上海……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这不仅是举办十二艺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在办节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十二艺节组委会提出了“十百千”的目标和计划,即“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打造参与度最高的艺术节。通过创新举措、拓展渠道,实现文化惠民活动立体式覆盖。演出坚持公益票价,参与艺术节展演的51台优秀剧目在上海19个剧场演出102场,出售门票逾10万张,票价区间在60元至380元,其中,中低价位票超过60%。同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面向观众免费开放,并提供语音导览、专业导赏、剧目展示、公益讲座等文化服务。
据统计,本届艺术节吸引了近10万人次观看剧院演出,近8万人次观看惠民公益展演,5万多人次参观演艺及文创博览会,仅10天就有近6万人次参观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1亿多人次在线上关注和欣赏艺术剧目,参与人数、社会关注程度均创下新高。
3、在作品里窥见伟大时代
“五十年前三击掌,誓言声声响耳旁:一击掌青春留在苍凉大漠;二击掌赢回了学术敦煌;三击掌誓将那瑰宝消逝脚步来阻挡。拼尽全力绝不退让,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上海沪剧院创排的沪剧《敦煌女儿》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也将故事原型、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坚守大漠数十年的艰辛历程,以诗化语言勾勒呈现在观众面前。
很难想象,这部作品是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团队耕耘8年追逐的一个舞台梦。8年,一次次打破、揉碎、再重塑自己,直到此次演出的前一月,还在不停地边演边改。演出当晚,坐在观众席上的樊锦诗将“工匠精神”4个字送给剧组主创人员。演出结束,茅善玉在朋友圈这样写道:“我们在《敦煌女儿》创作过程中不走寻常路,求新求变,真是耳目一新,不仅留住了老观众,更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传统艺术就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戏好看,感动人,就能打动年轻人的心灵,就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当运算的结果与苏联专家预设数据几乎相差为零时,他们欢呼,舞蹈,攥紧拳头;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历时三年创排的黄梅戏《邓稼先》演出时的场景。该剧以邓稼先为切入点,再现一代科技报国的知识分子群体雕像,是一次用传统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中直院团、部队系统参加”“51台演出剧目”“演出102场”“3个国家级专业大展首次汇聚,展出作品近1200件”“吸引700多家机构参与的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演艺作品1100余个、文创产品5700余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当前我国各艺术门类百花竞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在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的同时,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可以说是本届中国艺术节的鲜明特点。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视觉艺术,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用优秀文艺作品积极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在成为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
闭幕式上,本届艺术节与下届艺术节的节旗交接仪式正式举行,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22年举行,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共同主办。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大地上,我们有理由期待,三年后,艺术之花将更为绚烂多姿。
(光明日报上海6月2日电)
《光明日报》(2019年06月03日 09版)
[责编:徐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